-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6版)
- 胡品津 谢灿茂主编
- 3614字
- 2020-08-28 23:31:27
6.1 器质性慢性低热
6.1.1 感染性慢性低热疾病
一、结核病
患者有慢性低热与结核中毒症状时,首先应考虑结核病。最常见的是肺结核,但早期可无呼吸系统症状与体征,X线透视检查也不一定完全可靠。有怀疑时应做胸部照片检查。
诊断困难者为肺外结核。肺外结核种类繁多,包括多系统、多脏器、多部位、多种类型的结核性病变。诊断比肺结核明显困难。为了避免误诊或漏诊,须注意:①进行全面、细致地病史询问和体检;②深部结核病灶或隐性病灶须选择X线、B超、CT、纤维内镜,甚至开腹探查协助诊断,从病理活检中确定诊断;③结核菌素试验;④如未排除隐性病灶的存在应采取积极的有效抗结核诊断性治疗,疗程不少于4~6周。由于近年来结核病有复燃之势,诊断性治疗临床症状奏效之后,对疑似病例仍需继续正规治疗,不能半途而废。
诊断上较难的肺外结核病变,如肾结核大多数发生于20~40岁之间,主要症状不表现于肾而表现于膀胱,约75%~85%患者有膀胱刺激征,如尿频、尿急与尿痛。主要化验所见为血尿,多为镜下血尿,有时为肉眼血尿,常间歇出现。其他症状为低热、腰痛、纳差、盗汗、消瘦、倦怠等。
肝结核少见,也可引起慢性低热,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不能除外此病,临床上不易诊断。CT扫描有助于发现粟粒病灶。
骨结核主要侵犯儿童与年轻成人。骨结核好发于脊椎,最常侵犯腰椎或胸椎,易于漏诊,腰背部局限性隐痛及(或)固定性局限性脊椎压痛提示此病的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主要侵犯儿童与青少年,常与肠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并发。凡年轻患者有原因未明的慢性发热与结核中毒症状、血沉加快、营养不良及与饮食无关的腹痛,即使腹部未触及包块,也须考虑腹腔内淋巴结结核的可能性,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但阴性未能除外本病)和腹部X线摄片发现钙化灶,有力地支持本病。抗结核药物诊断性治疗奏效时可证实临床诊断。本病往往须手术探查方能明确诊断。
女性生殖器结核,主要侵犯附属器官,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不易。发病多在20~40岁之间,往往有低热、倦怠、下腹痛、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妇科病征则有月经稀少,闭经与不育。遇见女性结核患者,尤其是肺结核病或腹膜结核,或患者有全身性结核病症状而找不到病灶,而同时有不育症,月经稀少或闭经,应考虑女性生殖器结核的可能性。
肾上腺结核少见,此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Addison病。国内一组3例原发病为肺结核,肾上腺结核均经CT证实。
二、慢性非特异性局灶性感染
扁桃体、齿根、鼻窦、中耳、乳突、胆道、肠道、肾盂、前列腺、女性内生殖器等处的慢性炎症,也有引起慢性低热的可能,但以不规则的波动性发热为多见。患者除局部病征之外,并常有精神体力欠佳、血沉轻度加快等表现。有的患者伴有心悸、多汗、皮肤划痕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局灶性感染根治后,低热及其他症状也随之消退。
链球菌感染后状态:临床上可见到一些扁桃体炎或咽炎之后出现低热、关节酸痛。心率加快、抗“O”增高,血沉正常或轻度加快,咽拭子培养可证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心电图检查可发现短暂的期前收缩或(及)轻度S-T段与T波改变。无心脏增大与心杂音。给予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常于短期内解热。关节痛及其他症状均消失;如病情改善不明显,加用小剂量泼尼松也奏效。这种情况可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如经上述治疗病情仍无好转或有再发,须考虑为风湿热或其他并存的疾病。
三、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可引起低热。患者除有食欲减退、肝区隐痛、肝大压痛等肝炎表现外,常兼有多汗、易兴奋、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低热于休息时较低,活动或劳累略有升高,热程可累月甚至经年。患者肝功能多有异常,还可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肝炎标志物。十二指肠引流有时可发现“B”、“C”管的胆汁中白细胞数增加,容易与胆道感染相混淆。胆汁培养无细菌生长,镜检无寄生虫发现,诊断性治疗不奏效,据此可与慢性胆道感染相区别。
四、巨细胞病毒感染
近年有人注意到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的持续微热状态。这种病毒感染又称为全身性巨细胞性包涵体病,其临床表现变异很大。可表现为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综合征,但嗜异性凝集反应阴性。也可引起慢性肝脏病变。表现为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须依靠血、尿的病毒分离培养,巨细胞病毒补体结合试验,尿路上皮细胞中发现细胞核内包涵体等。
五、梅 毒
梅毒第二期以后的表现较为复杂。如患者有梅毒接触史,血清梅毒抗体特异性试验阳性,而有原因未明的慢性低热,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
六、艾滋病
艾滋病亦可表现为慢性低热。
七、其 他
也见有个案报道布鲁杆菌病、伤寒、POEMS、恶性间叶瘤也可引起低热。
6.1.2 非感染性慢性低热疾病
一、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危象,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中滤泡细胞型者、少数桥本病表现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或甲亢,均可有不同程度发热和出汗,这些患者发热同时多有高代谢症候群。
二、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呈慢性低热者亦有之。这种情况可见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结节病、大动脉炎、小血管炎也见有个案报道表现为低热。
三、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约1/4~1/3有发热,大多由于肝细胞坏死或肝内炎症等活动性病变所致。部分病例呈低热,常未能发现任何发热的原因。发热较高时往往提示合并感染。
四、炎症性肠病
Crohn病及溃疡性结肠炎,均可有慢性低热,提示轻度的炎症活动。
五、失代偿性心瓣膜病
失代偿性心瓣膜病可能有持续的低热,由于淤血性支气管炎、细小的肺梗塞或血栓性静脉炎等所致。或认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及水肿的隔热作用,使散热减少,再由于呼吸困难时呼吸肌运动量增加,使热的产生有所增加,故可有低热。
如患者持续低热兼有关节(肿)痛,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的出现,洋地黄耐受量降低,新的瓣膜病变杂音的出现或心杂音的改变(包括强度增加与音质改变)等情况,则应考虑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如持续低热兼有栓塞现象(皮肤或结膜瘀点),则提示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
六、血液病
重症贫血患者常有低热,乃由于基础代谢率稍有增高之故。慢性白血病与恶性淋巴瘤也可有低热。少见病Castleman病也可以长期低热。
有报道:男,34岁,反复午后低热11年,37.2~37.5℃,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2cm,病初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淋巴结有缩小,但仍反复低热,11年后除了浅表淋巴结肿大外、肝脾大,白细胞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高球蛋白血症,多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升高;PT、APTT延长,反应性浆细胞增多。低氧血症,双肺弥漫性病变,蛋白尿,镜下血尿,B超示双肾弥慢性病,淋巴结活检示Castleman病。
七、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有发热的倾向,特别是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低热一般见于无并发症和无进行性急剧坏死的恶性肿瘤。中年以上患者有慢性低热与血沉加快,虽无任何其他病征,也须注意深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八、间脑(下丘脑)综合征
间脑由丘脑、丘脑底、下丘脑和第三脑室周围结构所组成,是大脑皮质和各低级部位相互联系的重要机构。间脑综合征较下丘脑综合征有更广的范围,二者都可引起体温调节障碍,以及一系列自主神经失调症状,症状还有发作性的特点。
下视丘视前区两侧急性病变常引起体温迅速升高;慢性起病的间脑综合征则不少有低热。发病以21~40岁为多。据我院1963年总结30例的经验,病因以感染为多,其次为脑外伤、肿瘤、中毒等,但也有原因未明者。
间脑功能十分复杂,间脑病损主要有下列表现: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多汗或无汗;多尿或少尿,脉快或脉慢,血压升高或降低,发作性头昏,皮肤划痕症等。此外尚可表现为半侧感觉障碍、半侧水肿。半侧皮肤发红、半侧无汗或多汗等。
2.内分泌代谢障碍
如肥胖,糖耐量曲线异常,剧烈饥饿感、皮肤不对称性水肿,性欲减退,月经不正常,不育等。
3.睡眠障碍
如嗜睡或失眠,倒错性睡眠(白天嗜睡,夜间不睡)。
4.体温调节障碍
以慢性低热最为多见。低热的特点是:①对解热药呈异常反应;非间脑病变时,服阿司匹林后开始时皮肤温度升高,而在间脑病变时呈倒错反应(即开始时皮温下降)或无反应。②两半侧身体皮肤温度不对称现象,在间脑病变时相差甚明显,如相差在0.4~ 0.5℃时可认为是病理性。③24小时体温曲线正常人在下午较高,连续测量数天在间脑病变有时上午较高。
间脑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①有关的既往病史;②在短期内出现上述大部分症状;③症状分布为全身性或半侧性;④有发作性的特点;⑤脑电图各导联阵发性出现θ波有助于诊断。其病因的诊断较难,必须联系下丘脑的生理功能,结合有关下丘脑靶腺反馈机制,头颅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特征作出诊断。
九、更年期症候群
更年期症状与体征均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常见症状为阵发性潮红,尤其面颈部皮肤多见,可持续数年,其次为发热和出汗,也多有阵发性规律,感觉异常,手脚发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精力不集中,精神紧张,焦虑,神经质等更为多见,血浆雌二醇及孕酮降低,促卵刺激素升高,促黄体生成素多正常,结合年龄和闭经史诊断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