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渊源

追根溯源,中华农学会与早期留学生团体以及民初国内农学社团的渊源较深。20世纪初,留学青年对于域外现代学术的内容与建制,经历了一个由好奇到服膺,再到模仿和自创的历程。在观念上,他们希望“兴学术以光大事业”,通过“学战”以强国富民;在组织上,他们建立农学会,以联络感情,切磋学术。他们除进行知识学习、实验研究和田野实习外,还组织社团,开展学术研讨会。他们将此作为返国后“应行事”项的头等要事。陆费执:《我之对于留学生习农学者言》,《留美学生季报》1918年春第1号,第73页。

一 欧美农科留学生社团

欧美留学生观察到,其留学所在国大学均设有专门学会,集聚各科“翘然杰出者”探讨学术,而且会员入会要履行申请、演说等程序。1909年,穆藕初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习农,翌年便受邀莅临该校农学会演说,深受鼓舞和启发。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4页。欧美留学生创立的农学组织约有三类,一是校内农科留学生发起的农学会;二是综合学术研究社团附设之农学研究组织;三是留美学生会下设相关团体。

中美名校伊利诺伊大学农学尤为发达,历来为中国留学生所看重。黄汉樑:《美国最著大学调查》,《留美学生季报》1915年春第1号,第125页。1910年年底,蒋守柏、张文廷等人发起农学会,每月聚会两次,探讨农学问题。欧华清为会长,穆藕初为中文书记,张文廷为英文书记,邹树文为会计。欧华清、邹树文等回国后,均入中华农学会。《本会会员一览表》,《中华农学会丛刊》1919年3月第2期,第7、13页。翌年夏,穆藕初转至该校后入会。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第33页。关于此会发起缘由及经过,穆氏记述道:


去紫加角城百有六十英里,有益力诺大学者,中美著名大学之一也。教科严密而周详,仪器精良而完备。经费充足,岁有羡余。执事热心,职无旁贷。故其名誉之优隆,成绩之完美,虽东美最著名之大学相与并衡,亦未尝稍让者也。大学分科,各别为校,校各有特点,而以农科、机械科两分校为尤著,大学之成实基乎是。农科之卓有声誉者,曰土质学,曰畜牧学,盖主要之科目也。施教于是校者,理想与实验并重。卒业于是校者,学问与应用皆优。然则农科分校之有功于世亦大矣,益力诺大学之名亦盛矣。而丁未之前,我国人未闻大学之名,有志之士尝未得修业之地者,果何哉?盖由学界诸君未尽知农学之益,局步面墙,无以介绍于国人耳。自丁迄辛,我华之留学于是者,骤增数倍,今年且达四十八人,中有女生二人焉,自檀岛至。吾道不孤,有朋远来,洵至乐也。顾农学浩如烟海,教科奚止百数,尝谓侨美十年断难卒读。欲达融会贯通之境,必先集思广益之功。况乃祖国山河荒芜不治,愚氓遍野,游惰无方。以自古重农之国,而农业之窳腐也如此;以沃野千里之国,而农业之凋零也如此。即斯一端,已难与列强并驾,又奚言商战、工战也哉!同人等识惭子产,志切樊迟,爰于庚戌之季,由蒋君守柏,张君镜人等发起农学会于益力诺大学。月凡两聚,以促进行。教员或会员登坛演讲,必从实理。国人及他界问讯,答复尤不厌求详。前以资造就,后以分担负。国之热心君子,其亦不我遐弃欤!穆藕初:《美国益力诺大学中国学生农学会述略》,《湖南教育杂志》1913年第7期,第30—32页。

表1-3 伊利诺伊大学中国学生农学会会员名录

1915年2月,此地中国留学生计有70余人,农学11人,商业9人,工程7人,化学、铁路工程、铁路管路各5人,矿学4人,电工科3人,机械、银行、法律、文学各2人,铁路转运、铁路簿计、卫生、工程、地质、医术、陶冶、植物、教育、算学、政治普通科学各1人。中国留学生会会长陈兰生,副会长孙恩麐,英文书记罗景崇,会计李思广,中文书记陆费执,孙恩麐、陆费执均习农科。他们除成立农学会外,还有商学会、文学会、国事研究会等,探讨学理及现实问题,“可谓极一时之盛”。《各校记事》,《留美学生季报》1915年夏第2号,第137—138页。此外,他们还负责接待国内来访学人,如1916年4月19日开会欢迎金陵大学农林科科长裴义理(Joseph Bailie)前来参观。陆费执:《意利诺大学中国学生会通信》,《留美学生季报》1916年秋第3号,第173页。从资料所见,此会是中国最早的农业专门学会之一,但其会员来源、会务及组织影响大都限于校内。

相比,康奈尔大学农科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中国科学社影响最大。秉志、金邦正、过探先、邹秉文、钱天鹤等,皆为社内农科研究最早的发起人和主持者。1904年,秉志以举人身份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09年考取第一届庚款官费生,入康奈尔大学农科习生物学。他自述道:欧美强盛是由“教育与专门科学技术而来,于是遂专心学习科学。又因自然科学是格物致知,破除迷信,与我的性情极合,此学是强国富民的利器,好之尤甚”。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对其影响很大,“因夙日喜读进化论等著作,尤倾心于达尔文的学说,以其纯由自然界的观察实验(辩证唯物)入手,是最与思想解放有关。达氏学说在19世纪中期于各种学术的推进有大功,打破了西洋中古时代宗教的迷信,我深好之,乃专习生物学,尤集中于动物学”。《自传》,郭建荣、杨慕学编著:《北大的学子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4页。1913年,他入该校研究院从著名昆虫学家尼丹(J. G. Needham)习昆虫学,1918年以昆虫解剖论文获哲学博士,又入费城的韦斯特解剖学及生物学研究所(The Wister Institute of Anatomy and Biology, Philadelphia),做研究学侣,随神经学家杜纳森(H. H. Donaldson)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20世纪以来,动物学由观察描述阶段进入到实验阶段,衍生出动物形态学、分类学、胚胎学、生理学、生态学、地理学、寄生虫学、无脊椎和脊椎学等分支学科。留学其间的秉志倾力于昆虫形态学和生态学,首在《科学》创刊号发表《生物学概论》,1915年又在该刊发表《疟蚊之研究》,还在加拿大《昆虫学与动物学》杂志发表《加拿大金杆草上虫瘿内的昆虫》, 1917年在加拿大《昆虫学》杂志发表《一种摇蚊的观察》。周尧等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昆虫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第14页。

金邦正亦为首届庚款官费生,入康奈尔大学农科,主修森林学,1914年同黄伯芹(地学)、赵元任(物理)、胡明复(数学),成为美国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6—187页。发表《森林三利说》等文。见《留美学生年报》1914年1月第3期。同年,获林学硕士,回国出任安徽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安徽森林局局长。北京林业大学校史编辑部:《北京林业大学校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48页。素有“质美好学”之誉的过探先,1910年从南洋公学考取第二届庚款官费生,1911年先入威斯康星大学学农,后入康奈尔大学攻作物育种学,同时随作物育种学家贝莱(L. H. Bailey)到农业研究站、推广站实习研究,1914年初取得农学士后,与贝莱合作研究棉花育种,于是年年底破格获得农学硕士。周邦任:《过探先——我国农学界的先驱》,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9辑,1994年版,第187页;赵英东:《过探先——中国现代农林学界先驱者》,江宁县政协委员会编:《江宁人物·现代篇》,1999年版,第54页。相继发表《中美棉业异同论》《棉种选择论》等文。分别刊于《科学》1915年第1卷第1、第7期。邹秉文于1910年就读于美国纽约柯克(Cook-Academy, Montour Falls, N.Y.)和威里斯顿中学(Williston Seminary, North Hompton Mass.),1912年补取清华留美官费生,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受同在此习昆虫学的堂兄邹树文影响,由机械工程学院转至农科,1915年获农学士,入研究院攻读植物病理学,1916年回国。恽宝润:《邹秉文对谈录》,华恕主编:《邹秉文纪念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37—138页。期间,发表《科学与农业》等文。《科学》月刊刊发的同类文章,如侯德榜《科学与工业》,任鸿隽《科学与工业》,杨铨《科学与商业》,任鸿隽《科学与教育》等。

以上诸人与胡适、任鸿隽、赵元任互引为同道,他们均感“科学为近世文化之特彩,西方富强之泉源”,中国应追随世界潮流,昌明科学,以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心。1914年,任鸿隽、赵元任、周仁、胡明复、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等发起科学社(Science Society),发刊《科学》(Science)月报,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第219页。杨杏佛认为,此会初由过探先发起,他和胡明复对会务最为热心。《过探先先生追悼会纪略》,《农林汇刊》1929年7月第2号,“过探先科长纪念号”,第8页。1915年10月,中国科学社及其董事会成立,任鸿隽任会长,赵元任任书记,秉志为会计,胡明复、周仁为成员;杨铨、黄伯芹、沈艾分任编辑部、营业部和推广部部长。《本届职员一览表》,《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1月。1916年,董事会阐明立社缘起:“吾侪负笈异域,将欲取彼有用之学术,救我垂绝之国命。舍图科学之发达,其道未由。顾欲科学之发达,不特赖个人之精研,亦有待于团体之扶翼。试览他国科学发达之历史,莫不以学社之组织为之经纬。盖为学如作工,结社如立肆。肆之不立,而欲工之成事,不可得也。同人窃不自量力,欲于宗邦科学前途有所贡献,是以有中国科学社之组织。”《本社致留美同学书》,《科学》第2卷第10期,1916年10月,第1177—1178页。

1916年夏,科学社先后组织生物、农林、化学、电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矿冶、理算、普通等9股。翌年7月,又增医药、生计两股,化学分为化学和化学工业两股,总计12股,钱天鹤任农林股股长。《中国科学社纪事》,《科学》第3卷第4期,1917年4月,第501—504页。至1918年8月,农林股共有成员26人,国内16人,美国8人,调查书目388种。《各分股报告》,《科学》第4卷第1期,1918年8月,第84—85页。1913年,钱天鹤从清华学校高等科以公费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攻读植物育种,于同期加入并当选第二、四届董事,1916—1917年任《科学》月刊编辑员、驻美经理、农林股股长等。《中国科学社社友录》,《科学》第2卷第1期,1916年1月。期间,他在《科学》月刊发表《玉蜀黍浅谈》(1915年第1卷第9期)、《机器孵卵》(1916年第2卷第1期)、《中国固有之机器孵卵》(1916年第2卷第3期)等。

表1-4 1915—1919年科学社理(董)事会农科生任职情况此表根据《科学》杂志第1—4卷《职员一览表》《社友录》及《纪事》等资料制定而成。

美国留学生认识到学会“关乎我国学术之进步,政俗之研究,最有益于国计民生”,刘树杞:《中美中国留学生年会五度纪事》,《留美学生季报》1914年冬第4号,第82页。故而在东美、中美、西美各自立会。东美因其人数较多,力主建立总会。1911年,留美中国学生会(即总会)成立,分设东美、中美及西美三部,同隶总会,各行年会。此会旨在联络全美中国留学生,促进学术智识交流,研讨农业学术与农业问题为其会务之一。《留美中国学生会小史》,刘真、王焕琛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1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第223页。他们普遍感到“学术之研究,智识之交换,非演说辩论,与夫专门学会不为功。演说辩论,关于普通之学术也;专门学会,关于专门之科学也”,因此,学术研讨与社会问题论辩成为学会活动主要方式。张天才:《中美中国留学生年会六度纪事》,《留美学生季报》1916年春第1号,第127页。中美学生会下设文理、农林与工程学会,“各科复设有科长,征集讨论,由专门者,以所学所得,互相交换质证,意至善也”。学生会按照科别组织专门学会,研讨学术,在年会时设立专门辩题,以演说、辩论等形式各施才智,评等颁奖。同上书,第128页。1915年8月,西美学生会在加州大学学生青年会所举行第十四次年会,讨论教育、生计及农业问题。《留学界记事》,《留美学生季报》1916年春第1号,第129页。约同时,东美学生会夏季年会讨论中国振兴实业之必要,用英文辩论“此次救国储金,当用于振兴实业,不应作练海陆军之用”。胡博渊:《东美中国学生年会记事》,《留美学生季报》1916年春第1号,第117页。

邀请专门学者、社会名流演讲。1914年8月底,东美中国学生会开“十龄纪念夏会”,麻省农科大学校长白特斐(Betterfield)莅会演说:“农业为文明之根本,世界将来,必有患农不足之一日,提倡而改良之,今日不可缓之事也。又谓昔人心目中所谓学者,为古貌古衣,日夜拥书之士,今日则不然,学者不特能读书,必须深知而躬行之,然后不愧为士。”杨铨:《东美中国学生会十龄纪念夏会记事》,《留美学生季报》1914年冬第4号,第71页。同年,加州大学农学教授吉尔谟参加西美中国学生年会,详论中国农业现状及应行的改革。胡先骕:《西美中国学生年会纪事》,《留美学生季报》1914年冬第4号,第78页。

欧洲中国留学生亦创立类似社团,旅法中国学群为其代表。与留日、留美生的心境异曲同工,留法学人自立组织意在建构中国现代学术过程中争得一席之地。中国学群农学研究会是留法一系农学社团的滥觞。1916年,已然加入中国科学社的留法学人罗世嶷、何鲁等人发起“中国学群”,分设理、工、农、医等9科,并设各科主撰,以与中国科学社比肩而立。8月20日,在法国里昂(Lyon)举行成立大会。首先由群长杨子嘉报告组织发起情形,次由群员演说:“科学为改良社会之良法,必有高尚之学问,而后有新法之发明,持此新法则人类生活得以日进于安乐。科学发达程级之深浅,实与人类幸福相倚。本群同志力求科学之发达,即为人类谋幸福。”关于学群章程,胡愕钧以为既以纯粹研究学术为宗旨,宜为“不立一尊”,取消群长一职。何鲁则持反对态度,谓群长一职“实司一切事务之不属诸有专责职员者”。罗世嶷颇为认同,“事权不可集于一人,必须归其可决之权于多数分子之代表”,故应取消群长,议事会设值期议事,由各议事轮次担任。众皆赞成,遂议决章程,选举职员。《中国学群之成立会》,《科学》第3卷第1期,1917年1月,第89—90页。职员如下:


书记:罗世嶷 经利彬

议事:杨子嘉 熊庆来 胡愕钧 宋梧 何鲁 段子爕

总阅:罗世嶷 何鲁

总撰:罗世嶷 何鲁

各科主撰:医学朱焕 农学罗世嶷 化学杨子嘉

物理何鲁(代)地质经利彬

植物罗世嶷(代)动物宋梧(代)生理经利彬

数学何鲁


中国学群得以创立,首先与蔡元培、李石曾等国民党元老的援手密不可分。李石曾因留学法国蒙伯利埃农业学校而颇具农业情结,对留法后学也多有提携。罗世嶷、何鲁同是川籍学人,于1912年进入留法俭学会预备学校,与吴稚晖、李石曾、张继、张静江、汪精卫等人结缘。同年,二人赴法留学。留法期间,与李石曾、蔡元培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学会创立后,农科研究会在罗世嶷主持下,共同研究法国小麦品种,共得通行重要麦种60个,由彭济群带回北京万牲园农事试验场试种。罗世嶷:《中国学群农学研究会法国小麦研究记》,《农学杂志》第2卷第2期,1918年,第1—2页。1917年,同人创办《农学杂志》,“志在明农”,委托蔡元培、汪精卫出面解决出版事宜。后经王宠惠协调,该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其次,中国学群的创立亦是受中国科学社影响的结果。何鲁、罗世嶷是科学社成员,并有联络科学社,以谋互助合作之意,但其争胜之心表露无遗。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明确表示法国是“民气民智先进一国”,“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留学法国最为适宜,力主以法为师。《致王宠惠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4页。留法学人对于法国学术文化的倾慕之情,内化为自我认同心理,希望学群能与科学社并驾齐驱,乃至后来居上。两会虽然在口头上表示彼此声援,相互合作,但各自仍暗存竞争之心,分歧在所难免。中国学群引起科学社与国内学界一定关注,但其后续进展似乎并未实现发起者的初衷,影响力难与科学社相提并论。如其认为,中国当时之学术团体只有中国科学社和中国学群(《中国学术团体的调查》,《少年世界》第1卷第2期,1920年2月1日,第5页)。丙辰学社社员郑贞文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号为学术团体的组织,虽名目繁复,数量众多,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他将这些团体划分为三类:一是“间接的学术团体”,如译书团体、杂志团体等;二是“类似的学术团体”,如学生团体、技术团体;三是“学者团体”。他区分“学术团体”和“学者团体”,谓:“巴黎的‘中国学群’,成立未久,我不知其详。若‘中国科学社’,怕还在‘学者团体’和‘学术团体’的中间。我们‘丙辰学社’,碌碌无所贡献,污了‘学术团体’的名称,我要先行自首。”言外之意,这些团体尚不配称“学会”。郑贞文:《学术界的新要求》,《东方杂志》第17卷第16号,1920年8月25日,第124页。其农科会员除加入中华农学会外,另将农学研究会改组为新中国农学会。

二 丙辰学社与留日中华殖产协会

留日学生注意到:“欧美学者于凡百科学,莫不有社,比较观摩,挈其短而取其长,本学术无国界之旨,合世界之学者于一堂,而从事讨论焉。其取之也精,其用之也宏。日就月将,而学术之进程,乃欲绝景而驰。分科日趋于精详,讨论日趋于微渺。大则含乎元气,小则入乎无间。吾人日叹其学术发达之速,而不知其非一人一手足之业也。”《丙辰学社宣言书》,《大公报》1916年12月2日第3张第9版。受日本学界学会盛行之风影响,其结社自觉性日渐提升。1879年,日本效法法兰西学院,设立东京学士会院。此后陆续成立东京数学会、化学会、史学会、哲学会、法学协会、东京生物学会、工学会、地震学会等。农林团体计有农学会(1890)、札幌农林学会(1908)、林学会(1914)、日本肥料土壤学会(1914)、水产学会(1915)、园艺学会、造园学会等。许兴凯:《日本学术界及学术机关》(下篇),《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7卷第1期,1936年,第160—161页。

1916年,留日农科生林骙、蒋继尹、杨景辉、高维巍、周建侯等人,联合东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高等工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的陈启修、王兆荣、傅式说、杨栋林、张育海等47人,共同发起丙辰学社。12月3日,于东京小石川原町设事务所开成立大会,通过社章,声明以“研究真理,昌明学艺,交换知识,促进文化”为宗旨。《中华学艺社沿革小史》,《学艺》1933年3月,“百号纪念增刊”,第1页。该社团涵盖文、法、理、工、农诸学科,为跨校综合性学会。农科白鹏飞、顾复、张谦吉、孙宗浩等,于立社当年加入为正式会员,白鹏飞任执行部总务科分驻干事,林骙、蒋继尹任评议部评议员,林、蒋及高维巍任编辑科编辑员。《丙辰学社社员职员录》,《学艺》第1卷第1号,1917年4月。1917年4月,其机关刊物《学艺》在东京发刊,首期刊载3篇农学论文,分别是高维巍《连种病之研究》、周建侯《有机杂物肥料之化学研究》、林骙《森林与人生》。

丙辰学社为农科学人自立社团树立典范。清季以来,留日农科生各在留学学校组织联谊社团,为增进彼此联系,集合力量,组建统一的农科学术社团尤显必要。他们认为中国已处“经济亡国”边缘,急需以科学研究促进实业振兴。1917年1月21日午后1时,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同窗会、东京农业大学同窗会、东京兽医畜产学校同窗会、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农科全体、千叶高等园艺学校同窗会全体(东北帝国大学农科同窗会、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同窗会因路远未到)等,共60余人,在神田三崎町吉田屋举行殖产协会成立大会。首由临时主席张谦吉说明结社缘由,旋投票选举各部职员,继由会员自由演说,会后合影纪念。《会务纪事》,《殖产协会报》1917年第1卷,第156页。

根据《会章》规定,社团定名为“留日中华民国殖产协会”;以“研究殖产学术,力谋殖产发达,调查殖产状况,交换殖产智识”为宗旨;由中国留学日本研究农林、兽医、水产、蚕业、园艺者组织,会址暂设东京;研究范围为农业、林业、兽医、水产、蚕业、园艺。会员资格:凡具有农林、兽医、水产、蚕业、园艺学识经验或有志于殖产事业者,经本会会员2人介绍即可入会;凡捐助本会经费5元以上者为特别会员;凡捐助本会经费50元以上者或补助本会进行者,为名誉赞助会员。机关设置:(1)执行部,会长一人,总理本会一切事务;副会长一人,辅助会长襄理一切事务,会长如因故离职时,副会长代行其职权;会计一人,掌本会一切出入;文牍(书记)二人,掌本会一切通常文件。(2)评议部,评议会中一切“应兴应革事宜”,并负督促执行之责,设评议长1人,评议员5人。(3)调查部,调查殖产状况以谋殖产改良,设调查长1人,调查员5人,调查长由调查员推举。(4)编辑部,掌编辑会报事宜,设编辑长和副编辑长各1人,编辑员9人。所有职员任期1年,连举连任,编辑部职员以4个月为限,开例会选举,见表1-5。会期:例会,每年开3次,研究农林、兽医、水产、蚕业、园艺等学科;临时会,如有特别事项,经会员5人以上要求,由评议部议决,并得会长许可召集;研究会,每月一次,临时通知。《留日中华民国殖产协会会章》,《殖产协会报》1917年第1卷,第158—162页。

表1-5 中华民国殖产协会职员一览表《职员录》,《殖产协会报》1917年第1、2卷,第168页;《职员录》,《殖产协会报》1919年第2卷,第199页。

1917年,黄希周阐明立会旨趣,他说:


尝闻之,地广民聚,厥国富强。吾国领二万万方里之地,拥四万万优秀之民,信可谓地不改辟,民不改聚,宜其国富民强,冠绝全球,然事乃竟有不然者,抑又何耶?推原其故,实于国计民生问题之未尽善有以致之也。嗟我邦人,苟欲其国足与二十世纪之列强相颉颃而并驾者,则舍首得此项问题,悉心弹虑而研究之,其道无由。夫吾国者,世界之古农国也。缘是农术精华,早已倡明于往昔。上溯三代制度,下征汉唐治绩,罔不以农林兽医渔猎蚕桑为首务。国势雄伟,盖非偶然。洎乎晚近,民德浇漓,举国士夫,皆卑之曳裙而为利禄心所同化,舍本齐末,遂演成今日奄奄欲息之国势。彦士硕人,惄焉心忧。于戏世界交通,文明日进,立国斯世,苟非卓然有可以自立之道者,其究必归淘汰,决非若曩时黑暗之易于侥幸自存者也。故以商著者,商务之盛,人莫知其妙;以工著者,则工艺之精,人亦莫知其巧。我国自古既以农为本,则对于农事上之设施改良,又乌可以一日而缓耶。矧彼工商业之原料,而又基于农产物也哉。同人感时世之变迁,叹国本之衰替,乃有殖产协会之组织,使能群策群力,而达农林、兽医、渔猎、蚕桑达发之目的,以固国本而厚民生,则五族共和之帜,更何难扬威风于神州大陆也哉!希周:《发刊辞》,《殖产协会报》1917年第1卷,第3页。


留日中华殖产协会前期主要活动:一是开学术讲演会,交换智识。2月18日午后1时,在神田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开研究会,50余人参与,讲题如次:朱羲农“吾辈之责任”;尉鸿谟“水产之于国家”;王承钧“兽医与国家”;饶发枝“森林与国家”等。二是欢送毕业生,欢迎新同学,接纳新会员。三是接待国内农林界赴日同人,如4月3日为梁希、夏树人等人开欢迎会。四是编辑会报,刊载会员研究,以供国人参考。会员自由选择研究科目,研究结果分期编入会报。《殖产协会报》于1917年发刊,分为论说、学术、译述调查、杂俎、会务等栏目。《会务纪事》,《殖产协会报》1917年第1卷,第157页。其第1期目录如下:


第1期(1917年)

殖产协会报叙………………………………………朱羲农

发刊辞………………………………………………希周

论说

振兴殖产刍言………………………………………井炽秦

利用广土众民振兴森林策…………………………萧 诚贵农主义……………………………………………赵煊

提倡改良中国农业意见书…………………………周建侯

论中国急宜广设种畜育成所………………………张孔怀

对于政府派人至日本购买军马之感言……………王承钧

论山东牛输出之利害………………………………孙文卿

学术

林业经营……………………………………………饶发枝

茶业改良之研究……………………………………赵煊

杀菌驱虫剂之种类及其调制法……………………井炽秦

都市与公园之关系…………………………………萧诚

肥料学丛话…………………………………………周建侯

饲料与家畜疾病之关系……………………………王仁锵

牛乳之理化学的性状与人乳之比较………………柳甫

家畜食盐注射疗法…………………………………雨苍

害虫驱除简法………………………………………李红

土壤学节录…………………………………………周建侯

译述 调查

中国棉花生产概况…………………………………张谦吉

调查张北垦务日记…………………………………方希申

日本千叶县安房郡清澄农科大学演习林之概要…卞晓亭

留日各农学校已毕业者姓名录……………………调查部

杂俎

关于畜产事及关于兽医治疗事之问答……………孙文卿

贮果简法……………………………………………缪嘉祥

会务

此会广为联络国内政界及社会名流,以拓展会务,扩大影响。前国务总理唐绍仪,前内务、教育总长汤化龙,外交总长汪大燮,驻日公使章宗祥,留日学生监督彭清鹏,前代理留日学生监督金之铮,驻韩仁川副领事金庆章,驻韩汉城副领事黄宗麟等均赞助会务。《殖产协会报》1917年第1卷;《殖产协会报》1918年第2卷。同时争取路孝植、吴宗栻、程鸿书、许璇、陈嵘、梁希等留日回国人员入会,以加强与国内农学界的联系。至1918年,各类会员将近160人。注21918年1月27日9时,斯会在东京神田东亚预备学校开选举大会,更名为“中华民国殖产协会”;修改会章,诸如调查部增加国内调查员若干人(推举),国内会员应有选举权等项;执行部增设招待员2人;增设运动部。《纪事》,《殖产协会报》1918年第2卷,第281—282页。总之,此会是中国学人在海外成立的规模最大的农学社团,成为沟通内外农学界的重要桥梁。

注2 特别会员:彭清鹏、李华、熊退、金庆章、罗国是、朱世英、金之铮、宋仲佳、杨清汉、黄宗麟、连天祥、王运麟、黄统、马鸣銮、李济东、张联魁、刘逵九、杨汝钺、朱建章、易象、张锡澍、庞斌、李殿卿、申周勋、徐梦鹰、徐瑾、李长元、陈嵘、武振铎;普通会员:刁本立、卞晓亭、井炽秦、文宗潞、方希立、方舜华、王业、王承钧、王仁锵、王曾元、王谟、王祖尧、王邦巩、王荚生、朱羲农、朱文精、朱凤美、米文兴、江春、吉增彰、何德辉、何光澄、何光恩、何缵、何品良、吴耕民、吴桓如、吴焕炎、吴宾駧、吴宗栻、吴蒹伊、吴谦、沈觐鼎、李红、李剑农、李茹涵、李毓茂、汪传祯、杜嘉瑜、竺华云、林骙、林万烺、杜霆肃、周潮、周建侯、武克恭、胡昌炽、俞其能、俞爕、段器之、施景崧、柳汝祥、陈景新、陈应谷、陈方济、陈立干、陈端智、陈时臬、陈振、陈修贤、陈洪畴、陈谋琅、陈怀德、徐尔耕、徐渭贤、孙文卿、孙宗浩、夏树人、夏斗寅、梁希、唐熙年、唐昌治、唐志才、殷良弼、崔麟法、陆瑷、高维巍、尉鸿谟、郭璠、曹绂、张恺、张孔怀、张福延、张谦吉、张子仁、张祖谊、张福仁、张廷钺、童守玉、许璇、黄杏祺、黄德、傅文震、彭廷润、彭芝英、曾祥橿、曾希陶、曾厅惠、杨凯、杨镇坤、杨景辉、杨梦兰、程鸿书、汤惠孙、贺世杰、万秉璘、路孝植、赵经之、赵煊、赵之成、邓郧、郑勉、郑贞吉、郑玙、蔡多祥、刘子民、刘范征、刘刚、熊作舟、蒋继尹、蒋士健、钱元、龙继平、钟宝璜、钟毅、谢申图、谢楠寿、韩士淑、韩树德、缪嘉祥、萧诚、萧雨苍、饶发枝、苏琼春、顾复、昌云骞、朱培栋。《会员录》,《殖产协会报》1917年第1卷,第163—167页;1918年第2卷,第288—298页。

三 京师农学社团

留学生社团是中华农学会的海外渊源,北京农学会等则为其国内渊源。从海外归国的农学生以及国内农科毕业生在农业教育、行政和试验机构形成新知识群体,在权势方面,他们虽不能完全取代旧学人士占据主导,但在科学声势日高的情形下,成长为新兴的中坚力量,创立社团显现其互为沟通的自觉意识日渐增长。此时,时任科学社社长任鸿隽仍把“专门人才”不足,作为反对成立专门学会的首要理由。他在1917年9月6日的年会大会上明确指出:“目下吾国之形势言之,专门人才不过少数,合之尚难有为,分之将同乌有,设立专门学会,尚非其时。”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社第二次年会上的社长报告》,《科学》第4卷第1号,1918年9月,第1页。因此,此种情势正是新旧农业知识与代际兴替的必然结果。

1912年12月8日,《顺天时报》载:“农务一项,关系全国命脉,是以各国有专门学校之设,以期造成此项人才,而求种植之完善。近年中国学子亦多注重其事,然于实际尚无何等发达,故经农林部拟于明年开一农林会议,以谋进步等情。兹闻现有农科毕业学生多人组成一农学会,定于今日在铁门安庆会馆内开成立大会,研究种种事宜,以备明年应赴农部之召集云。”《农学开会》,《顺天时报》1912年12月8日第5版。可以看出,农学会的诞生与农林部的关系至密,甚而,农林部在其间起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至少有配合中央农业行政的考虑。官方记载一鳞片爪,京城媒体亦“视而不见”,颇为有趣的是,上海的报纸却颇多关注,若多方比对相邻史料,以异源史料考同源故实,当可益近事实本相。翌年1月29日,《申报》同时刊载北京农学会创立、全国农务联合会召开两事,所记学会成立的时间为12月7日,并递呈内务、教育、农林三部立案。《振兴农业之先导者》,《申报》1913年1月29日第1张第3版。此处虽可印证《顺天时报》大部史实,但在时间上相差1天,若细读前报行文,颇觉其文在农学会成立前稿件已成,见报时间稍后又未作更动。

揆诸教育部留存档案,“农学会”于1913年1月在部立案,代表为陶昌善,与《申报》的报道大体吻合,均指向同一“本事”。《教育部核准注册之文化学术团体一览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17页。上海另有媒体报道称,此会以“研究农林、蚕丝、畜牧、水产各学”为宗旨,会务主要有:调查农林、蚕丝、畜牧、水产等事项;倡导农业殖民;编纂专门书籍;刊行杂志;答复会外人之咨询;建筑本会事务所、集会室及图书室等。《农学会简章》,《时事新报》1913年2月11日第3张第4版。将《时事新报》与《申报》所载职员表相互印证,可以确定北京农学会的成立时间应是1912年12月7日。《农学会缘起》,《时事新报》1913年2月1日第3张第4版。显露了中央农业行政机构要主导全国农学界的雄心。

是日,北京农学会开成立会,推农林部农务司长陶昌善为会长,山林司长胡宗瀛为副会长,陈振先、梁赍奎分别以农林总长、次长任名誉会长。评议员:谭天池、林祜光、唐荣禧、罗会坦、吕瑞廷、韩安、王文泰、黄岐春、章鸿钊、李嘉瑗、陆安、黄立猷、黄公迈、孙葆琦、刘先;干事员、文牍:曹文渊、黄以仁、周威廉;庶务:路孝植、叶基桢、邓振瀛;会计:汪扬宝、陈训昶。《振兴农业之先导者》,《申报》1913年1月29日第1张第3版。其中,曹文渊为水产司长,韩安、黄立猷、黄公迈等人亦为部中职员。如此人事安排,农学会不啻为农林部的附属团体,甚至唯农林部马首是瞻,浓重的官方味道,使其不可避免地涂染了政治色彩,也

创建农学会,既有与南方各团体争势的用意,亦为陈振先重塑其政治形象的需要。陈氏取代宋教仁执掌农林部后,遭到对手连篇累牍的舆论讨伐,使其声誉大跌,处境难堪。董时进就有不同于时人的认知,“农学家陈振先氏,任农林总长时,发布训令一道,厘定农林要政,于兹十七年多,未见诸实施。然其所举政纲,赅括得要,虽当今谈论农林政策者,亦莫能出其范围,其中多则,且为今日急须提倡举办之要项。作者之卓识远见,洵为后辈所不可望及。”《十七年前之农林政策》,《世界日报》1929年1月13日,“农学周刊”第2期第1版。京师媒体有言,“自其为次长时,即碌碌无所表见。适宋教仁免职后,以国民党党员名义,一跃而跻总长之职。其于国家根本上之计画,固无所知晓,即就农林上之职务言之,亦破碎支离,渺焉不得其大本之所在”。《陈振先之无意识》,《中国日报》1912年10月21日第2版。接着,又攻击他推荐康有为心腹门生、粤人汤叡出任农林部参事,为“保皇”之举。《陈振先保皇热》,《天铎报》1912年12月17日第3版。舆论还讥评陈振先好用广东同乡,如西直门外农事试验场场长、农业传习所所长皆粤人,其余各司又占二三十名,直呼“农林部”简直成为“广东部”。《农林部之腐败种种》,《神州日报》1912年12月30日第4版。盖是为了以行动反驳流言,陈振先主导确立农林部六大政纲,即开辟边省荒地、整顿林业、改良农林种植法、改良农械、调查国内外林业、增设农林学校。《农林部之六大政纲》,《神州日报》1912年11月18日第5版。组织农学会和召开全国农会联合会,既可收联络农学界新旧两派、聚集人气、树中央权威之效,还可乘机介入地方农林事业,确立农林部在全国农林界的最高权威。此事牵涉中央与地方利益划分,各党派和利益集团亦介入其中并围绕议设中央农会、修订《农会法》等展开角逐,台前幕后充满无限曲折和玄机,情势异常复杂,于此另有专文详论。

毋庸讳言,农学会作为专门学术组织,相比于上海同期的组织更为严密完备。如对于会员学术程度要求相对较高,规定以研究农学、林学、农艺化学、畜牧及兽医、水产、蚕丝、博物(动植及地质)各科及其与农学有关的学科,且曾在国内外高等专门以上学校毕业;凡欲加入本会者,须本会会员两人介绍。还详细规定了各种会员的资格、权利与义务,如会员有担任会务、谋本会发达的义务,具有选举、被选举及建议可决、否决的权利。名誉赞助会员:(甲)中外硕学之士并赞成本会者,或在农界中著有声望者;(乙)扶持本会事业捐助款项者。职员:设会长、副会长各1人,干事8人,评议员15人,名誉会长无定额,正副会长、干事及评议员均由全体大会选举,任期1年,连选连任,名誉会长由全体大会公推。《农学会简章》,《时事新报》1913年2月11日第3张第4版。

从规章看,北京农学会本意是创建全国性组织,故有意在文化融合性极强的上海“造势”,确要引起各地同道,特别是南方学人的关注,但实际成效并不明显,会员终限于京华一域,1921年演变为中华农学会北京分会。究其原因,这与时局大环境有极大关系,北京处于民国政争中心,农林部也不时被推向各派斗法的风口浪尖,人事变动频繁,农学会也随政治气象的变幻而浮沉。1917年,会长陶昌善远赴吉林任实业厅厅长,会员星散,会务便走向萧条。《农商部新任参司及实业厅长履历一览》,《晨报》1917年9月10日第3版。

农林部主导的农学会衰落后,京师农学社团的活动重心在大学校园。民元京师大学堂农科改为北京大学校农科,1914年农科脱离北大,独立建制,改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内社团随新旧体制转承而勃兴,又随主持会务学生领袖之更替而起落,组织的稳定性难以维持。北农在近代经多次改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09.4—1912.5);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1912.5—1914.2);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4.2—1923.3);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3.3—1927.8);国立京师大学校农科(1927.8—1928.8);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1928.11—1937.9)。1912年,张联魁等人在北京大学农科创立林学会,倡导“谋相互沟通,交换智识”。张联魁,字星五,山西代州人,清季赴东京帝国大学农科主修林学,1909年归国后通过学部考验,被授予举人,两年后廷试获一等,旋以主事入农工商部补用,是最早以林科实学入仕的留学生之一,在京师颇有影响。进入民国始在北京大学农科讲授造林学、林政学等课程,同时加入统一共和党和国民党。此会旨在研究关于森林各种学术,会务包括编辑森林书籍、调查森林事项、刊行林学会报等。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增补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9页。其时,张氏的活动重心仍在政治,而非学术,故所列诸项会务多未见诸实行。

翌年10月,京师学生自治组织兴起,陆费执、孙钟烜等人发起“国立北京农科大学校友会”,并兼具学会职能,共分书报、著作和讲演三部,会长、各部干事均从学生中选出,陆费执为会长。到1914年,人事与机构发生大幅变动,先是陆费执赴美,会长由李永枢接掌,机构扩展为庶务、文牍、会计、编辑、书报五部,各设部长。校方以学生利用社团鼓动风潮为由将其收归学校,变为学校之附属团体,正会长以本校校长担任,副会长和部长由职教员中推选,评议员等职位从学生中推选,学长吴宗栻亲任名誉会长,冯庆桂、王之栋、季闳概任校评长。9月,作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首任校长的路孝植长会,吴宗栻、程鸿书副之,许璇、王之栋等教员为部长。老师地位凸显,学生权力式微,于是起而争权,新章运行不到一年,即废除副会长、部长等职,只设总干事1人,佐理会长,综核会务,另设庶务干事2人,文牍、会计干事各1人,书报干事8人,编辑干事3人,总干事及各职员皆由学生中推选。10月,第二届常年大会公举关鹏万为总干事。1914年3月,校友共话学术的《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刊印。《校友会沿革志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1916年6月第1期,第2页。至1916年6月,会员总数达200余人,农商部陶昌善、汪扬宝,北京农事试验场章祖纯等人名列其间。《校友会全体会员录》,《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1916年6月第1期,第4—18页。

总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社团毕竟限于校内,难有更大作为。北方其他农科留学生相对集中的鲁、豫、晋等地,更无力组织全国性学会,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农学界崛起,直接促成中华农学会之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