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北京对联放异彩

1. 北京对联的兴盛发达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对于对联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性的意义。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有着适合它存在、衍生、兴盛的时空舞台;北京,千百年来持续、稳定、不断积淀和跃升的历史进程,为对联艺术得以存续、演进、大放异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对联在近几百年不断提升艺术地位、理论化、体系化、全面推广普及等,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致谈谈个中缘由。

第一,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北京有着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曾是六朝都城,特别是自元明清三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直至现今,首都北京在文化视野与格局上,始终保持着自由开放、融通南北、雅俗并举、中西交汇,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元明清三朝,北京真正成为全国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大的向心凝聚力,吸引全国的优秀人才汇聚京师,有些人求学求仕、扎根定居;有些人旅居游历、随兴去留。前文已述,对联自宋代以来已经成为文人墨客最基本的创作、娱乐、交际内容之一,北京作为文人学者、名流名士的聚集之所,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对联名家辈出、佳作频出之地,袁枚、郑板桥、纪晓岚、刘墉、何绍基、俞樾、曾国藩、梁启超等对联大师级的人物轮番登场;李渔、梁章钜、朱应镐、吴恭亨等对联理论大家则推出众多研究专著,完善着对联的理论精研与体系建构。此外,全国的文化思潮、文艺风向,以及大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也往往以北京为中心,经过实践、革新、流行的过程,再向各地推广波及。而对联于明清两代在全国的普及,也正和它在京城帝都的风靡有着重要关系,各地的文化审美,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观望着京城风尚,然后“望风而动”。

第二,皇室贵族的审美取向。明清两代的帝王,大多重视文教,爱好文学艺术,崇尚审美格调与情趣,而且自身也保持着大量的文艺创作,他们的作品甚至被视为楷模,为文士们所推重效法。例如明成祖朱棣便非常关注宫廷礼乐和书法绘画,并组织学者编撰了集古代文献典籍之大成的《永乐大典》;清圣祖康熙主持编纂《全唐诗》《康熙字典》等;清高宗乾隆主持编纂《明史》《四库全书》等,创作诗歌数千首,他的书法与对联,也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帝王的好尚自然会带动着皇室贵族、达官显宦的偏好,牵引着文士阶层的取向,他们共同营造出上层社会的文化审美趋势,进而以最为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带动着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成为文学艺术(当然也包括对联在内)推广普及的最重要推动力量。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表明,上层文化(宫廷文化、知识阶层文化、精英文化等)会主动渗透、改易民间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会主动追逐、效仿上层文化。就以对联来说,明清两代,从最高帝王到各级官吏,以至全国文士、读书向学之人,无不写作、研习和大力推广对联。其影响是,举国上下的百姓们,也都对对联津津乐道,不愿落于人后,无论是穷巷村居,还是野店陋铺,都要悬挂对联装点门脸;逢年过节之时,哪怕文辞粗陋不文或是千篇一律,家家户户也都一定要张贴对联来合时应景。

第三,文化教育的兴盛发达。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城市,大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如尊重知识、崇尚文化、普及教育、文艺样式丰富并广泛传播等,它们是文学艺术能够在城市中占据重要席位的基础。明清两代君主非常重视臣民的文化教育,例如明成祖曾亲撰《圣学心法》一书,全面宣讲教化之道,其中的教化观念,一直延续在定都北京后的文教政策之中。北京的国子监是文化教育的最高学府,自明代起,其规模和制度已达到空前的完备,分类设科,汇聚各方人才,仅永乐年间,在北京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就约有一万人。明清两朝也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如明朝规定三年举行一次会试和殿试,届时便有成千上万的考生齐集北京。朝廷掌控的国子监、翰林院等国立文化教育机构形成规范,其实际效果便是汇聚天下英才于京师。自明代起,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前文已经介绍过八股文体与对偶手法、对联艺术的密切关系,八股文的最重要体裁特征便是鲜明而复杂的对偶性,在起承转合中运用文辞、句式、声韵的排偶来传情达意。每一篇八股文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对偶联句,它们都可称作宽泛意义上的对联。因此,凡参加考试者,运用排偶、对句,乃是最基本的必备能力。北京是科举考试的中心,也聚集着众多经过科举而成为朝廷命官的文士,他们既是精通八股、擅长对句的人才,又是京城文化的表率,在他们的交流研习、传播推广之下,八股文、对句、对联,也便在京城文化界成为流行。此外,文士与学者们的聚集也推动着对于对联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推动着对联创作实践的发展,这也正是对联在明清时期至为兴盛发达的原因。文教发达也提升着民众的普遍文化素质,进而强化着民众对于对联的认同、欣赏、喜爱与传播。

第四,“中线对称”的一脉相通。“中线对称”以及中和思想是促使对联发生、发展的哲学思想根基之一。中和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演变为居中为上、取中为正的意识。因此,在城市布局上,自明代始,北京城明确了取中而两分、以纵穿南北一气贯通的中轴建筑为主线、两侧均衡分布的城市格局。而且宫殿自南向北的中轴线,与自永定门至钟鼓楼的长达7.8公里的全城轴线重合。明清两代,北京四合院住宅是民居形态的典型代表,其布局同样按照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与院落,显现出宗法礼教观念对市民起居生活的构造与制约。先秦以来不断积淀的持中正、尚平和的理念,在汉代儒家政治教化体系中,形成“致中和”的终极目标,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并将其转化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准则,而文学艺术又反作用于社会大众,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崇尚中正、讲求“中线对称”的美学及思维习惯。儒家政治哲学的载体是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而明清时期正是这一载体最为强化之时,从八股文和诗文对句,到对联艺术和建筑美学,这些极致追求“中线对称”的文艺类型,它们的空前高峰都出现于明清两代,原因或许正是在此。

第五,北京有众多名胜古迹,在曲艺、民俗、饮食等多个领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多个方面内容在一起积淀、演化、交相辉映的舞台。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民社会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城内业已形成多个繁盛活跃的商业街区,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商品买卖,伴随着车马往来、杂耍演艺、听书观戏、歌舞游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北京有着数量众多的寺庙和道观,以它们为中心逐步演变形成了许多兼具商业性和娱乐性的集市,这些都为民俗文化和多种艺术样式的传播普及、深入民间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清代以至民国,走进上述这些空间处所,对联便随处可见,在那些重要的繁华街区,或是逢年过节时的百姓民宅,更是三步一联、五步一对,令人目不暇接。许多经典楹联与行业招牌相映成趣,饶有诗韵和深意。例如前门外大栅栏的东升堂饭庄对联:“东道恒为主,升阶豫作宾(“恒”和“豫”都是《周易》中的吉祥卦象)。”和春部戏馆外挂对联:“和声鸣盛世,春色满皇都。”六必居酱园的对联:“园贮四时,岂憾冬腊无青翠;艺承六必,乃知豆蔬有醇香。”同仁堂的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些对联也颇能反映出京城对联富丽堂皇的气象、典雅工丽的文辞等特色,它可以归属到广义的京味文化范畴中,带有身处京师的地方性特质。

明清时期的北京对联文化,从皇宫官府、神堂庙观、名胜古迹、园林别墅,到婚丧嫁娶、添丁做寿、铺店开张、新居落成、佳节应时、友朋交际等,成为高度普及的时尚,全面介入和参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小事宜都有机会牵涉到对联的运用。作为国家都城,北京也逐渐成为了全国对联文化的辐射中心。

2. 北京对联集萃

北京的对联数量岂止万千,我们只能精选若干,管中窥豹,品味京城对联的独特意蕴。

深心托毫素;怀抱观古今。(故宫三希堂)

地近蓬壶心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故宫建福宫)

奇石尽含千古秀;好花长占四时春。(故宫延春阁)

开窗鱼鸟含天趣;欹案诗书味道腴。(故宫阅是楼)

昼永琐窗闲,竹边棋墅;日迟帘幕静,花外琴声。(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清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中南海静谷)

霏红花径和云扫;新绿瓜畦趁雨锄。(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颐和园月波楼)

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颐和园画中游石坊)

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涌千峰宿雨收。(颐和园涵虚堂)

螺碧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颐和园绣漪桥)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门头沟潭柘寺)

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栽成六七杆,四壁皆清。(郑板桥题北京白云观华室)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白云观医道馆)

紫雾太空显道法;白云深处藏神仙。(白云观八仙殿)

好山一窗足;佳景四时宜。(北海一房山)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国子监大成殿)

春雨杏花江上客;明湖杨柳晚来诗。(中山公园春明馆)

白雪远山,图开大米;斜阳新柳,春满天街。(什刹海)

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陶然亭)

果然城市有山林,除却故乡无此好;难得酒杯浇块垒,酿成危局待支持。(陶然亭)

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林则徐题陶然亭)

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香界寺大乘门)

居此雄关,易守难攻,庸人慎勿自扰;

凭斯险寨,克敌制胜,壮士尽能荣归。(昌平居庸关)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云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通州河楼)

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

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前门广和楼戏院)

瑞气喜迎锦绣地;青蚨聚祥艳阳天。(瑞蚨祥绸布店)

艳夺鲛绡,经纶事业;华翔凤彩,锦绣文章。(艳华丝绸店)

霜信知寒,风信知暖;容成如月,织成如云。(信成棉布店)

喜事业亨通,于民得利;看分秒准确,为国惜时。(亨得利钟表行)

鸿渐于陆;宾至如归。(鸿宾楼饭庄)

东来西去客;顺口啖羊人。(东来顺饭庄)

旧雨来今,荷轩曲苑;割腥啖膻,快绿怡红。(来今雨轩)

仿古仿今仿官馔,笑访效仿请进;膳山膳海膳时珍,欲膳御膳欢迎。(仿膳饭庄)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天然居酒楼,相传为纪晓岚应乾隆对)

万念皆空,只月地天花,慢腾腾恋着软红尘十丈;

福星拱照,有清歌妙舞,喜孜孜狂倾重碧酒千杯。(万福居酒馆)

四座了无尘事在;八窗都为酒人开。(什刹海某酒馆)

宇内江山,如是包括;人间骨肉,同此团圆。(草厂胡同馄饨店)

颜色还疑红丝女;姻缘莫误赤绳仙。(头绳店)

妙质因风剪;新裁对月圆。(扇店)

你笑他笑,笑古笑今,凡事尽付一笑;

彼容此容,容天容地,于人皆能相容。(镜子店)

无胆不壮;有气则灵。(题北京保温瓶厂)

寻寻觅觅,韶华转眼飞逝;犹犹豫豫,知音再度难逢。(婚姻介绍所)

人逢盛世真难老;湖至今天未有名。(题北京大学未名湖)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康有为题袁崇焕祠)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康有为挽谭嗣同)

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蔡元培赠北大毕业生)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相传为纪晓岚应乾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