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后妃

玄宗有三十子、二十九女。其中二十三子、十一女生母姓氏存。玄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王皇后、元獻楊皇后、貞順武皇后和楊貴妃。

(一)王皇后

長壽二年,臨淄王(玄宗)納王氏為妃;景雲元年七月丁未,册平王(玄宗)為太子,王妃升為太子妃。延和元年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先天元年八月丙午,睿宗誥立皇帝元妃王氏為皇后。開元元年(713)三月辛巳、開元二年正月辛巳,王皇后祀先蠶。開元四年正月,玄宗敕令修皇后譜牒,令户部“量事供其紙筆”。開元十二年(724)七月己卯,廢王皇后為庶人;十月,廢后王氏卒。寶應元年(762)五月丁酉,代宗下詔追復王氏為皇后。《册皇帝妃王氏為皇后誥》,《文》卷19,第227頁;《代宗即位赦》,《詔》卷2,第8頁。《舊》卷7、卷8、卷11、卷24,第155、161、186~187、269、935頁;《新》卷5、卷6,第116、119~120、122、131、167頁;《通鑑》卷209、卷210、卷212,第6650、6674~6675、6680、6761~6762頁;《會》卷3、卷10下,第34、300頁。<br/>《通鑑》與《新》載,玄宗被立為太子是在“七月丁未”,《舊》則載“七月己巳”。<br/>《通鑑》與《舊》《新》載,立王皇后分别為先天元年八月“丙午日”“丁巳日”“丁未日”,但據《册皇帝妃王氏為皇后誥》,當為丙午日。<br/>《會》(卷3,第29頁)載,王皇后被廢在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不知是何出處,待考。


按:

(1)王皇后是唐代第二位廢后。從王皇后曾參與玄宗起事誅滅韋后、欲比擬則天女皇等記載看,她的被廢不單因為無子和武惠妃争寵而引發,背後還有深層的政治原因。

(2)王皇后父王仁皎、伯仁忠、兄守一,王仁皎父子入兩《唐書·外戚傳》。《舊》卷183,第4745頁;《新》卷206,第5845頁。王仁皎五女:一為玄宗皇后、一為嗣江王李欽妃、一為嗣濮王李嶠妃、一嫁長孫昕、一嫁竇庭芳;王仁皎姊妹嫁(元貞皇后侄孫)獨孤□道,得封“太原郡夫人”;王守一尚睿宗女薛國公主。玄宗初待王仁皎父子恩遇頗深,但其早年對外戚管束甚緊,如開元四年春,尚衣奉御長孫昕自恃為皇后妹夫,與其妹夫楊仙玉毆擊御史大夫李傑,玄宗命杖殺之而謝百官。玄宗曾有廢王皇后之意,因秘書監姜皎洩露於嗣滕王李嶠而被其告發,開元十年九月甲戌,姜皎杖六十,流欽州;其弟吏部侍郎姜晦貶春州司馬,“親黨坐流、死者數人,皎卒於道”。開元十二年七月己卯,王皇后與其兄王守一行巫蠱事發被廢,太子少保、駙馬都尉王守一貶潭州别駕,至藍田驛賜死;嗣濮王貶鄧州别駕。《贈王仁皎太尉益州大都督制》《贈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誅長孫昕等詔》,《文》卷22、卷264、卷27,第254~255、2681~2683、307頁;《□□□武威衛長史獨孤府君墓誌銘並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第386~387頁。<br/>《舊》卷8、卷59、卷64、卷76,第176、180、184、186~187、2336~2337、2436、2656頁;《新》卷83、卷91,第3656、3793~3795頁;《通鑑》卷211、卷212,第6715、6735~6736、6751、6761頁;《長》卷7,第86頁。<br/>吴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録》,第232頁。

(3)睿宗王德妃、王賢妃出自“烏丸王氏”王僧辯支,為其六世孫;玄宗王皇后出自王僧辯弟王僧修支,為其五世孫。《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第599頁。《新》卷72中,第2642~2646頁。

(二)楊皇后(元獻)(泰陵)

第三子肅宗、寧親公主生母。《舊》卷10、卷52、卷107,第239、2184、3257頁;《新》卷6、卷76、卷82,第155、3492、3606頁;《通鑑》卷210,第6677頁;《會》卷1、卷29,第7、632、634頁。景雲二年乙亥(九月三日)生第三子肅宗。

至德二載(757)五月庚申,玄宗在蜀地傳詔追册肅宗生母楊妃為“元獻皇后”;寶應二年(763)三月十三日,遷祔元獻皇后於泰陵。《册元獻楊太后誥》《元獻皇太后哀册文》,《文》卷38、卷355,第410、3600~3601頁。《舊》卷10,第246頁;《新》卷5,第153頁;《通鑑》卷219,第7024頁;《會》卷3,第29頁。

元獻皇后廟位於長安承天門街之東第七横街之北,乾元元年(758)遷立於太廟之西。上元二年(761)建子月庚戌,肅宗享太廟、元獻皇后廟;寶應二年四月,元獻皇后神主祔太廟。《新》卷6,第164頁;《通鑑》卷222,第7117~7118頁;《長》卷7,第80頁。

按:

(1)“良媛”為太子内官名號,正四品,置六員,位在太子妃與良娣之下。《唐六典》卷2、卷26,第38、659頁;《新》卷47,第1231頁。

(2)元獻皇后初封良媛,後晋封良娣,延和元年十月得封“淑妃”。關於元獻皇后卒年,舊書本傳載為“開元十七年”,新書未載。又據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墓誌及其本傳,開元二年,時年九歲的王忠嗣以功臣孤子,玄宗命“後宫收視,每隨諸王問安否,獨與肅宗同卧起……入侍之歲,時方就冠。元獻皇太后降家人之慈,盛擇配之禮,命之主饋,恩情甚厚”。《皇帝良娣董氏等貴妃誥》,《詔》卷25,第75頁;《朔方河東河西隴右節度使御史大夫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师清源公王府君神道碑並序》,《文》卷369,第3549~3751頁。《舊》卷103,第3197頁;《通鑑》卷211,第6706頁。可知王忠嗣“就冠”之年,即二十歲左右時由元獻皇后做主為其婚配,説明至少開元十三年左右,元獻皇后尚在。儘管舊傳所載元獻皇后墓誌實為其姊節愍太子妃墓誌,或許正因元獻皇后與其姊皆卒於開元十七年,才使史家將其誌文與節愍太子妃誌文相混。

(3)元獻皇后為隋宗室楊士達曾孫,三姊妹皆嫁李唐皇族。史書中王皇后親養肅宗,為張冠李戴其姊節愍太子妃事《節愍太子妃楊氏墓誌銘》,第2351頁;《大唐故江王息故灃州刺史廣平公夫人楊氏墓誌》,第1383頁。<br/>《舊》卷52,第2184頁;《新》卷70下、卷76,第2070~2078、3492頁;《通鑑》卷210,第6677頁;《長》卷9,第123頁。,具體詳下“節愍太子后妃”條。

(4)元獻皇后孕肅宗時賴張説保全,肅宗為太子時也多賴張説子張均、垍庇護,張氏兄弟後叛投安禄山,肅宗以舊恩向玄宗求情免死。《舊》卷97,第3057~3058頁;《新》卷125,第4411~4412頁;《通鑑》卷215、卷220,第6883、7049~7050頁;(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録·逸文》,北京:中華書局,1994,第57頁。陳麗萍:《讀兩〈唐書〉劄記四則》,第205~208頁。<br/>俞大綱:《兩唐書玄宗元獻皇后楊氏傳考異兼論張燕公事蹟》,《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6本第1分册,1936,第93~101頁。

(5)寧親公主降(張説子)張垍,改降(祖妣中宗女宜城公主、祖裴巽)裴熲,三降楊敷(敦)。公主先夫女張氏與(肅宗子)承天皇帝冥婚,册謚“恭順皇后”,具體詳下“承天皇帝皇后”條。《故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贈太師張公墓誌銘並序》,《文》卷292,第2964~2966頁;《齊王谥承天皇帝制》《承天皇帝哀册文》《承天皇后哀册文》,《詔》卷26,第79、83~84頁。<br/>《舊》卷11、卷97、卷116,第289、3056~3059、3386頁;《新》卷6、卷71上、卷71下、卷72下、卷82、卷83、卷125,第173、2229、2348、2678~2679、3619、3653、3659、4411~4412頁;《通鑑》卷218、卷224,第6982、7198、7200頁。<br/>據《新》宰相世系表,有隋煬帝六世孫楊敦為駙馬都尉太僕卿同正員,或所尚即為寧親公主,而其名史書記載不一。

(三)武皇后(貞順)(敬陵據史料載,敬陵位於長安萬年縣東南四十里(《新》卷37,第962頁;《通鑑》卷214,第6832頁;《長》卷11,第157頁)。據考古發掘,敬陵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鎮龐留村西,2004年被盜。參見李源《唐玄宗貞順皇后敬陵地望考》,《碑林集刊》十三,第179~181頁;陝西歷史博物館編《唐貞順皇后敬陵被盜石槨回歸紀實》,西安: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1;師小群、呼嘯《唐貞順皇后敬陵被盜壁畫初釋》,《文博》2011年第3期,第20~23頁;程旭、師小群《唐貞順皇后敬陵石槨》,《文物》2012年第5期,第74~96頁、封3。

第九子夏王嗣一、十五子懷王敏、十八子壽王瑁、二十一子盛王琦,上仙、咸宜、太華公主生母。《大唐故悼王石塔銘》,《文》卷256,第3595~3596頁。<br/>《舊》卷8、卷51、卷107,第177、181、2177~2178、3257、3263、3264、3266、3268頁;《新》卷5、卷76、卷82、卷83,第126、127、3492~3493、3606、3610~3611、3613、3658~3659頁;《通鑑》卷211、卷212、卷214,第6727、6739、6812頁;《會》卷5,第71頁。<br/>開元四年生第九子嗣一。<br/>開元七年(719)生第十五子敏。<br/>開元九年(721)生第十八子瑁。

開元十二年七月,王皇后被廢,後玄宗特號武妃為“惠妃”。又據張説為武惠妃母鄭國夫人楊氏所撰之神道碑文(《鄭國夫人神道碑奉敕撰》,《文》卷230,第2329~2330頁),楊氏卒於開元十年,時武氏已號“惠妃”,故武氏册封“惠妃”的具體時間還待確定。開元十四年(726)二月,玄宗欲立武惠妃為皇后不成,但“宫中禮秩,一如皇后”。開元十五年(727)五月,武惠妃在宫中育蠶。開元二十四年(736)八月敕“姨舅既服小功,舅母不得全降,宜服緦麻,唐姨舅宜服袒免”,玄宗意欲用提高舅族喪制的方式淡化武惠妃的出身。開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丙午,武惠妃卒於興慶宫前院;次日,册謚曰“貞順皇后”;開元二十六年(738)二月庚申,葬貞順皇后於敬陵。《贈武惠妃貞順皇后制》《貞順皇后哀册文》,《文》卷24、卷305,第275、3101頁。《舊》卷8、卷9、卷107,第203、209、3266頁;《新》卷5,第140頁;《通鑑》卷213、卷214,第6772~6773、6778, 6820~6821、6831~6832頁;《會》卷3、卷37,第29、795~799頁。

貞順皇后廟位於長安安義坊昊天觀南,寶曆二年(826)停廢。《舊》卷51,第2178頁;《會》卷3、卷19,第29、445~447頁;《長》卷7,第88頁。


按:

(1)貞順皇后是唐代第一位别建陵號的皇后,之前如太穆皇后“壽安陵”、肅明皇后“惠陵”、昭成皇后“靖陵”雖也是别建皇后陵,後皆因其主合(祔)葬帝陵而廢停。因貞順皇后所生子非太子,故其無法以太子生母身份合葬帝陵,其陵墓及陵號得以存留。天寶十三載,貞順皇后所生子懷王李敏改祔敬陵;寶應元年建寅月丙戌,敬陵被盜。《舊》卷107,第3264頁;《新》卷6、卷82,第165、3611頁。

(2)壽王瑁妃為楊玄璬養女(生父楊玄琰),開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乙亥册封;續妃為韋昭訓第二女,天寶四載七月壬辰册封。《册壽王楊妃文》《册壽王韋妃文》,《詔》卷40,第167、169頁。<br/>《舊》卷51,第2178頁;《新》卷71下、卷74上、卷76,第2360~2361、3087、3493頁;《通鑑》卷214、卷215,第6812、6862、6866頁。

壽王女陽城縣主適丘運,主子丘玄素尚(宋王李結女)華庭縣主。《唐陽城縣主墓誌》,《長安新出墓誌》,第258~259頁。王其禕、周曉薇:《應予關注的中晚唐文學研究新史料——新見張籍撰〈唐陽城縣主李應玄墓誌銘〉》,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113~126頁。<br/>唐代得封宋王的王子有:高祖子李元嘉(武德四年封宋王,後徙封徐王。參見《舊》卷64,第2427頁;《新》卷79,第3551頁)、睿宗子李憲(唐隆元年晋封宋王,開元四年徙封寧王。參見《舊》卷95,第3010~3011頁;《新》卷81,第3596~3597頁)、肅宗子李僖(初封淮陽王,追封宋王。參見《舊》卷116,第3390頁)、順宗子李結(始封雲安郡王,貞元二十一年晋封宋王,長慶二年卒。參見《舊》卷150,第4048頁;《新》卷82,第3627頁)四位。其中三位“宋王”之封皆為其封爵之一,且時代與陽城縣主過遠,與縣主之子結親的宋王應為順宗之子李結。

(3)咸宜公主降(母中宗女長寧公主、父楊慎交)楊洄,改降崔嵩。《舊》卷107,第3259頁;《新》卷71下、卷82、卷83,第2350、3607、3653、3659頁;《通鑑》卷214,第6812、6823頁。

(4)太華公主降(楊玄珪子)楊錡。《舊》卷51,第2179頁;《新》卷71下、卷76、卷83,第2361、3493、3659頁;《通鑑》卷215,第6866頁;《太平廣記》卷387,第3087頁。

(四~五)董貴妃、武賢妃

延和元年十月,册良娣董氏、良媛武氏分為貴妃、賢妃。《皇帝良娣董氏等貴妃誥》,第75頁。


按:

(1)董氏、武氏是玄宗為太子時的良娣與良媛,地位較高,且在玄宗即位初即得封一品貴妃與賢妃,但二妃皆不見載於其他史料。

(2)玄宗即位初所册四妃如置滿,貴妃、賢妃、淑妃皆有所封,則“德妃”所屬待考。

(3)玄宗貞順皇后為恒安王武攸止女、武賢儀為高平王武重規女,皆為武則天侄孫女《舊》卷51、卷107,第2177、3258、3271頁;《新》卷74上、卷76、卷82,第3136~3144、3491、3606、3615頁。,為從姊妹嫁一夫的同輩重親婚,故此“武賢妃”或也出自其同族。

(4)又據《明皇雜録》,開元十三年(725),玄宗在勤政樓與嬪妃觀王大娘戴竿表演,命十歲的神童(時為秘書正字)劉晏據劉晏卒於建中元年(780),年六十五而上推得之。參見《舊》卷123,第3511~3516頁;《新》卷149,第4792~4797頁。正字、作詩以助興,有“貴妃置於膝上,為施粉黛,與之巾櫛……貴妃復令詠王大娘戴竿,晏應聲曰……玄宗與貴妃及諸嬪御歡笑移時,聲聞於外”。《明皇雜録》卷上,第13頁。此時楊貴妃尚未入宫,若此“貴妃”確特指后妃名號,則可能即董貴妃;當然,也可能是董貴妃已故,其他嬪妃晋封為貴妃;也可能所指為其他高品階得寵的嬪妃,言“貴妃”者,僅指其身份地位之貴。

(六)劉華妃

長子慶王(奉天皇帝)琮、第六子榮王(靖恭太子)琬、第十二子儀王瓍生母。《舊》卷107,第3257頁;《新》卷82,第3606頁;《通鑑》卷211,第6707頁。

開元二十八年,有京城無賴盜發劉華妃墓,事發後,玄宗命以貴妃禮改葬華妃,慶王心喪三年。《太平廣記》卷330,第2619頁。


按:

(1)玄宗改制,以惠、麗、華“三妃”代“四妃”《唐六典》卷12,第347頁;《舊》卷44,第1866~1867頁。,但具體時間待考。近期霍斌《唐玄宗内官制度改革發微》(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七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第280~288頁)認為,玄宗改制的時間在開元二年之前,似為時過早,但也可參考。

(2)慶王為玄宗長子,其母劉華妃亦為玄宗早年所寵,按玄宗所立兩位太子皆為庶出這一背景推測,長子慶王應更有被立為太子的優勢。但據玄宗對李林甫所言,慶王“往年獵,爲豽傷面甚”,可知慶王因破相嚴重而被藉口取消了繼承資格。又據廢太子瑛被殺後,其六子皆為慶王收養,慶王無子似乎説明其亦無生育能力,這或許也是玄宗不立其為太子的一個根本因素所在。正因為對長子、長兄繼承權剥奪的一種彌補,天寶十一載(752)慶王卒後,玄宗追謚為靖德太子;寶應元年,肅宗又下詔追册為奉天皇帝。《舊》卷9、卷107,第226、3258、3260頁;《新》卷5、卷6、卷82、卷223上,第149、165、3606、3608、6345頁;《通鑑》卷215、卷216、卷222,第6883、6912、7118頁;《明皇雜録·輯佚》,第64頁。

(3)慶王琮妃為竇希瑊第四女,開元十九年册封《皇太子納妃制》,第109頁。<br/>《舊》卷107,第3258頁;《新》卷82,第3606頁;《通鑑》卷222,第7118頁。,其他詳下“奉天皇帝皇后”條。

(4)榮王琬妃為鄭博古次女,開元二十三年册封;續妃為薛巘長女,開元二十九年(741)册封《册榮王鄭妃文》《册榮王薛妃文》,《詔》卷40,第167~168頁。,其他詳下“靖恭太子琬后妃”條。

(七)趙麗妃(和)

次子(廢太子)瑛生母。《舊》卷106、卷107,第3247、3257、3259頁;《新》卷76、卷82,第3491、3606頁;《通鑑》卷211、卷214,第6707、6823頁;《會》卷4,第48頁。

趙麗妃,天水人。父趙元禮,兄趙常奴,兄尚輦奉御趙迥遵,兄前右衛尉騎曹趙廻遵。玄宗為臨淄王時出為潞州别駕,銅鞮令張暐“潛識英姿,傾身事之……及樂人趙元禮自山東來,有女美麗,善歌舞”,為玄宗所幸,“止於暐第,生廢太子瑛”。開元三年(715)正月丁亥,玄宗立趙妃所生子郢王嗣謙(瑛)為太子,父兄皆授美官。玄宗開元中改置后妃名號,取“麗者以華美為貴,妃者以配合為尊。《易》云‘日月麗天’,《傳》稱‘星辰合度’”,“麗加妃號,自我為初”,特號趙妃為“麗妃”。趙麗妃臨終前提出“生可捐於浮假,心獨系於元真。神往土清,願承恩而入道;形歸下上,期去禮而薄葬。慈顔同氣,奚敢為言?”玄宗“閔而許之,咨嗟不已”。開元十四年七月十四日,趙麗妃卒於洛陽宫春華殿,年三十四。玄宗令停柩於龍興觀,“示以出家,從道例也”,又命河南尹監護,河南令為副,“喪葬務約,成遺語也”。七月二十六日,葬趙麗妃於邙山之陽。玄宗考行是存,取“氣之和者生萬物,聲之和者孕八音前星”之解,賜謚曰“和”。《立郢王為皇太子制》《册郢王為皇太子文》《開元三年册皇太子赦》,《詔》卷27、卷28、卷29,第86、90、93頁;《皇太子納妃敕》,《詔》卷31,第109~110頁;《和麗妃神道碑銘奉敕撰》,《文》卷231,第2336~2337頁。<br/>《舊》卷8、卷106、卷107,第174、3247、3259頁;《新》卷5、卷76、卷82、卷121,第124、3491、3607、4332頁;《通鑑》卷214,第6823頁。<br/>趙麗妃之兄名,一作廻進、一作向遵,一作廻遵、一作迥遵(《皇太子納妃敕》,第109~110頁)。


按:

(1)開元十二年十月戊寅,玄宗幸東都,趙麗妃隨行。開元十四年二月丁亥,太原尹張孝嵩奏有李子嶠者,自稱乃玄宗與趙麗妃生於潞州,玄宗命杖殺之《通鑑》卷212、卷213,第6762、6768、6772頁。吴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録》,第233~234頁。,七月份趙麗妃即病逝,或許與此事的刺激影響有關。

(2)趙麗妃卒前要求入道、喪事從簡,玄宗皆按其遺願,還賜以美謚。唐代妃嬪少有謚號,趙麗妃能為其一,説明其生前一直受寵,所謂其子瑛與鄂王瑤、光王琚因母失寵“嘗有怨望”之説,並不確切。

(3)廢太子瑛妃為薛縚第六女,開元十九年册封,開元二十一年五月納取《皇太子納妃制》《皇太子納妃敕》,第109~110頁。《舊》卷8,第199頁;《新》卷5,第137頁。,其他詳下“廢太子瑛后妃”條。

(4)太子瑛為武惠妃等構陷廢殺,太子舅族趙氏與太子妃族薛氏,連坐流貶者數人。《通鑑》卷214,第6823~6824、6828~6829頁。又,趙麗妃兄趙常奴“恃勢侵害平人”,為河南尹李朝隱執而杖之。《舊》卷100,第3126頁;《新》卷129,第4480頁。

(八)楊貴妃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乙亥,册楊氏為壽王妃。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武惠妃卒;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甲子,由孫逖度壽王妃楊氏為道士,號“太真”,居大明宫太真殿。天寶四載八月壬寅,玄宗册楊氏為貴妃,貴妃三姊皆賜第京師,“寵貴赫然”。天寶七載(748)十一月癸未,貴妃三姊分别得封韓國、虢國、秦國夫人。《册壽王楊妃文》,第167頁;《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詔》卷40,第170頁。<br/>《舊》卷9,第219、222頁;《新》卷5、卷71下,第141、145、146、2360~2361頁;<br/>《通鑑》卷214、卷215、卷216,第6812、6831、6862、6866~6868、6891~6892頁。

天寶七載五月壬午,玄宗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又特詔“貴妃楊氏,稟性柔和,因心忠孝,克恭克慎,蹈禮循詩,加以勤志玄宗,葉誠嚴奉,率勵宫掖,以迪關雎,宜賜物三千匹;嬪御等賜物有差。太真觀雖先度人,住持尚少,宜更度道士七人”。《天寶七載册尊號赦》,《詔》卷9,第47~49頁。《通鑑》卷216,第6890頁。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乙未,玄宗攜楊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等與親近宦官宫人出禁苑延秋門逃往蜀地;丙申,至馬嵬驛,軍士嘩變,玄宗被迫賜楊貴妃自縊,貴妃兄妹皆被亂兵所殺。玄宗從蜀地還京後,命畫工繪貴妃像思念。《王文郁畫貴妃像贊》,《文》卷41,第450頁。<br/>《舊》卷9,第232頁;《新》卷5,第152頁;《通鑑》卷218,第6971~6974頁。卞孝萱:《唐玄宗楊貴妃形魂故事的演進》,《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2期,第220~226頁;《唐玄宗楊貴妃五題》,鄭學檬、冷敏述主編《唐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59~72頁;尤華:《楊貴妃形象流變研究——以傳統演藝為考察對象》,上海師範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全唐詩》存楊貴妃所作《贈張雲容舞》詩一首。《詩》卷5,第64頁。

除正史所載,楊貴妃的生平事蹟主要見於樂史撰《楊太真外傳》,亦散見於《明皇雜録》《開元天寶遺事》《安禄山事蹟》(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元)陶宗儀:《説郛》卷38(北京:中國書店,1986),第6~16頁;(五代)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安禄山外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等筆記小説中。


按:

(1)玄宗改置后妃名號在開元中,楊貴妃於天寶四載封以舊號,在宫中也禮同皇后。

(2)楊貴妃三姊與從兄楊銛、楊錡五家“恩寵聲焰震天下”,“一門尚二公主、二郡主”:楊錡先後尚玄宗女太華、萬春公主;楊鑑尚承榮郡主。楊國忠子楊暄尚延和郡主、楊昢尚玄宗女萬春公主,昢子楊亙尚宜□縣主,亙子楊迥尚秀谷縣主。楊銛女為嗣許王妃。楊貴妃姊韓國夫人(夫崔峋)女為代宗元妃;秦國夫人(夫柳澄)子柳鈞尚長清縣主,夫弟柳潭尚肅宗女和政公主;虢國夫人(夫裴璆)子裴徽尚肅宗女郜國公主,主子裴液尚代宗女晋陽公主,女嫁寧王李憲某子。《唐故太府寺主簿弘農楊府君墓誌銘》,《彙編》大和076,第2151頁;《和政公主神道碑》,《文》卷344,第3490~3493頁。<br/>《舊》卷9、卷51、卷86、卷106、卷125,第228、2178~2181、2828、3241~3247、3552~3553頁;《新》卷71上、卷71下、卷76、卷83、卷206,第2227、2805、3493~3496、3659、3662、3663、5846~5852頁;《通鑑》卷216、卷232、卷233,第6891~6892、7491~7492、7497頁。

(3)楊貴妃從祖兄楊國忠舊書别有傳,新書入《外戚傳》。《舊》卷106,第3241~3247頁;《新》卷206,第5846~5852頁。

(九)錢妃=錢德妃?

第四子棣王琰生母。《舊》卷107,第3257頁;《新》卷82,第3606頁。


按:

(1)玄宗改置后妃名號後又兼行舊制,其后妃名號、品階等相對比較混亂。玄宗即位初延和年間所置高級嬪妃中有貴妃、淑妃和賢妃,錢妃既為其第四子生母,當為玄宗早年所納嬪妃,或許同時得封德妃。

(2)棣王琰妃為韋縚女。《舊》卷107,第3260~3261頁;《新》卷82,第3608頁。

(十)項妃

某公主生母。《大唐故右威衛左中侯項君墓誌銘並敘》,《彙編》天寶193,第1665~1666頁。


按:

右威衛左中侯項承暉為“故贈使持節臨淮諸軍事、臨淮太守之次子,貴妃之令弟,公主之季舅”,開元二十八年二月八日卒於長安,年二十八。從項承暉的年齡及生活時期判斷,其姊“貴妃”當為玄宗后妃,但項妃名號及所生公主皆待考。

(十一)梅妃

梅妃,其人其事皆不見於兩《唐書》。

《全唐文》中署有“玄宗江妃”所作《樓東賦》一篇,題注曰:“妃名采蘋,莆田人。開元初,高力士選入,侍元宗,甚見寵幸,所居悉植梅花,帝因其好,名為梅妃”。《全唐詩》中也有署名江妃所作《謝賜珍珠》詩一首,題注為“上在花萼樓,封珍珠一斛,密賜妃,妃不受”。另有唐人曹鄴所撰小説《梅妃傳》流傳,言江妃為楊貴妃所嫉失寵,安史之亂時為保貞節而自殺。《文》卷98,第1012頁;《詩》卷5,第64頁。(唐)曹鄴:《梅妃傳》,《説郛》卷38,第3~6頁。

(十二)皇甫淑妃=皇甫德儀

第五子鄂王瑶、臨晋公主生母。《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文》卷360,第3657~3659頁。<br/>《舊》卷107,第3257頁;《新》卷82、卷83,第3606、3658頁;《通鑑》卷214,第6823頁;《會》卷4,第48頁。

皇甫淑妃,安定人。曾祖宋州刺史皇甫僺,祖越州刺史、都督諸軍事皇甫粹,父左監門衛副帥皇甫日休。玄宗“昔在春宫之日,詔詰良家女,擇視可否,充備淑哲”,皇甫氏“恩加婉順,品列‘德儀’”。皇甫德儀與趙麗妃、劉才人等皆為玄宗早年所寵,育玄宗第五子鄂王瑶及臨晋公主。開元二十三年十月癸未,皇甫德儀卒於洛陽某宫院,年四十二,殯於崇政里公宅。玄宗制曰:“故德儀皇甫氏,贊道中壼,肅事後庭,孰云疾疢,奄見凋落?永言懿範,用愴於懷,宜登四妃之列,式旌六行之美,可册贈淑妃。喪事所須,並宜官供,河南尹李適之充使監護。”某月二十七日,葬皇甫淑妃於河南縣龍門之西北原。皇甫妃病重時,“上以之服事最舊,佳人難得,送藥必經於御手,見寢始廻於天步”,體現了玄宗對早年寵妃的念舊和關懷之情。《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第3657~3659頁。<br/>《舊》卷107,第3257、3259頁;《新》卷76、卷82、卷83,第3491、3606、3658頁;《通鑑》卷214,第6823頁。<br/>郭海文:《杜甫〈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考釋》,《唐史論叢》第十七輯,第234~242頁。


按:

(1)玄宗改置“九嬪”為“六儀”,正二品,“德儀”為其首。玄宗“六儀”中目前還確知有順儀、賢儀、芳儀、婉儀,唯“淑儀”待考。

(2)鄂王瑶得罪賜死,王妃韋氏雖未受牽連,但舅族坐其罪,流貶者數人。《免鄂王瑶妃韋氏罪詔》,《文》卷31,第345頁。《通鑑》卷214,第6829頁。

(3)臨晋公主開元二十八年降(母睿宗女代國公主、父鄭萬鈞)鄭潛曜。《代國長公主碑》,第2826~2828頁;《鄭駙馬孝行記》,第4378~4379頁。<br/>《新》卷83、卷195,第3656、3658、5581頁;(宋)錢易:《南部新書》甲,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9頁。

(十三)郭順儀

第十六子永王璘生母。《舊》卷107,第3257、3264頁;《新》卷82,第3606頁;《通鑑》卷219,第7007頁。

郭順儀,太原人。祖朝散大夫、太子洗馬郭琰,父朝議大夫、贈鄭州刺史郭義,兄銀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蜀郡大都督府長史郭虚己。郭順儀早卒,其所生子永王璘由肅宗“所鞠養,常抱之以眠”。《唐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公墓誌銘》,《全唐文補遺》第8輯,第56~58頁。《舊》卷107,第3257、3264頁;《新》卷82,第3606、3611頁;《通鑑》卷219,第7007頁。<br/>黄壽成:《〈郭虚己墓誌〉發微》,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四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第216~226頁。


按:

永王璘妃為侯莫陳超第五女,開元二十六年册封。《册永王侯莫陳妃文》,《詔》卷40,第168頁。<br/>黄嫣梨:《〈女孝經〉與〈女論語〉》,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第188頁;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第32~33頁。但黄氏錯將永王妃判斷為《女論語》作者侯莫陳邈妻鄭氏内侄女,以為永王妃姓鄭氏。

永王次子娶宇文鼎女,得封“河東郡夫人”。《大唐故永王第二男新婦河東郡夫人宇文氏墓誌銘並序》,《碑林新》,第510頁。

(十四)武賢儀

第二十九子涼王璿、三十子汴王璥生母。《舊》卷107,第3258、3271頁;《新》卷82,第3606、3615頁。

武賢儀為高平王武重規女,開元中入宫,號為“小武妃”,以與武惠妃區别。《舊》卷107,第3271頁;《新》卷82,第3615頁。


按:

(1)武賢儀所生汴王璥為玄宗幼子,開元二十一年封王《舊》卷8,第199~200頁;《新》卷5,第137頁;《通鑑》卷212,第6802頁。,此後玄宗后妃再無生子者。

(2)涼王璿妃為張安仁次女,天寶九載(750)册封。《册涼王張妃文》,《詔》卷40,第169~170頁;《涼王妃張氏墓誌銘》,《文》卷420,第4295~4296頁。

(十五)董芳儀

廣寧公主生母。《新》卷83,第3659頁。


按:

廣寧公主降程昌裔,改降(蘇履璋子)蘇克貞,蘇克貞妹嫁(郭子儀弟)郭幼明。《唐銀青光禄大夫少府監贈太子太傅太原郭君墓誌銘並序》《扶風郡夫人武功蘇氏墓誌銘並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第618~619、680~681頁。<br/>《舊》卷51,第2180頁;《新》卷76、卷83,第3494~3495、3659頁;《通鑑》卷216,第6902頁。<br/>廣寧公主駙馬名,《新》公主傳載為“程昌胤”,其餘各書皆載為“程昌裔”。<br/>劉琴麗:《墓誌所見唐代的郭子儀家族》,《唐史論叢》第十六輯,第194~210頁;榮新江、李丹傑:《郭子儀家族及其京城宅第——以新出墓誌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第17~26頁。

(十六)郭婉儀

《全唐詩》存劉長卿所作《故女道士婉儀太原郭氏挽歌詞》兩首,司空曙所作《故郭婉儀挽歌》一首。《詩》卷148、卷292,第1518、3321頁。

按:

(1)改“九嬪”為“六儀”,只限於玄宗當朝實行,故“婉儀”只能是玄宗后妃名號。從劉長卿詩題來看,郭婉儀似乎生前已入道。

(2)玄宗已有嬪妃號“郭順儀”,則此“郭婉儀”與其之間是否有關聯,待考。

(十七)高婕妤=高才人

第十三子潁王璬、昌樂公主生母。《大唐故婕妤高氏墓誌銘並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第500~501頁。<br/>《舊》卷107,第3257、3264頁;《新》卷82、卷83,第3606、3610、3659頁。開元六年生第十三子璬。

高婕妤,渤海人。玄宗“昔春闈監撫,聞而召入”,開元初封為才人。高才人“閑恬少事,沉敏希言。中節而成規,有章而合度。豈齊列以彌服,亦高流其畢慕”,玄宗“既愛此盛行,欲致之重秩。而意懇詎奪,色正不回。乃言:‘身以事聖爲榮,非苟於貪位;心以體真作樂,何庸乎竊名’”,玄宗“特惜其義,權止其事”。開元六年(718),高才人生玄宗第六子璬,開元十三年封潁王;開元二十三年,潁王加拜開府儀同三司、昌樂公主出降竇鍔後,玄宗“因此復申前旨,將啓後命,使人感勸,慮猶固守。果乃其心益堅,敦喻無從而入;所指尤切,氣色不可以當人”,以至於所親追問“主恩何苦而至拒,子貴何猜而莫預?”高才人再次言明:“已備初奏,豈藉重陳,且事必自審,人各有志。若讓而終受,則詞不由中,咸成妄飾,誰當親信可不?”玄宗“聞,咨嗟者久之,沉吟不行矣”。開元二十七年六月十日辛未,高才人卒於長安别宫,年四十六,移殯興寧里。玄宗追贈為婕妤,由虢國公楊思勖與鴻臚卿馮紹烈監護,萬年縣令鄭巖為副,七月辛卯朔三十日庚申,葬高婕妤於新豐少昌原。《大唐故婕妤高氏墓誌銘並序》,第500~501頁。<br/>《舊》卷107、卷183,第3263~3264、4725頁;《新》卷82、卷83,第3610、3659頁。吴麗娱、陳麗萍:《從太后改姓看晚唐后妃的結構變遷與帝位繼承》,《唐研究》第十七卷,第357~398頁;郭海文、李恭:《〈高婕妤墓誌〉考釋》,《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研究續一》(上),第101~112頁。

按:

(1)高婕妤一生“不欲進秩,常思退身”,且言行一致,故特為玄宗所重。據潁王本傳,其生母為高婕妤;而昌樂公主本傳言其生母為高才人,現可知潁王與昌樂公主當為同母兄妹,“才人”和“婕妤”是高氏不同時期的封號而已。

(2)玄宗改置后妃名號時,時舍婕妤品階和名號,至開元末年,復以婕妤追贈嬪妃,值得注意。

(3)潁王璬妃為獨孤禮第十二女,開元二十五年册封。《册潁王獨孤妃文》,《詔》卷40,第168頁。

潁王第四女安鄉縣主適王某。《唐永州長史王公夫人故安鄉縣主墓誌銘並序》,《全唐文補遺》第7輯,第82~83頁。

(4)昌樂公主降(竇希瓘子)竇鍔,鍔姑即玄宗母昭成皇后,為異輩重親婚。《舊》卷183,第4725頁;《新》卷83,第3659頁。

(十八)柳婕妤

第二十子延王玢、永穆公主生母。《舊》卷107,第3257頁;《新》卷82,第3606頁;《唐語林校證》上,第405~406頁。

柳婕妤,河東人。父尚書右丞柳範,兄睦州刺史柳齊物。柳婕妤“有才學,上甚重之”,其河東柳氏的出身也很被看重,有肅宗曾對延王“我與王兄弟中更相親,外家皆關中貴族”之語。《舊》卷77、卷107,第2681、3267~3268頁;《新》卷73上、卷82、卷112,第2836、3613、4177頁;《唐語林校證》上,第405~406頁。


按:

(1)柳婕妤父柳範與睿宗妃柳氏祖柳奭為同輩從兄弟《舊》卷77,第2681頁;《新》卷73上、卷82、卷112,第2836~2839、3613、4177頁。,二妃為姑侄嫁父子的異輩重親婚。

(2)柳婕妤妹趙氏婦曾向玄宗王皇后進獻生日禮物。《唐語林校證》上,第405~406頁。

(3)永穆公主,開元十年十二月降(母中宗女定安公主、父王同皎)王繇,主子王訓先尚嗣紀王李鐵誠季女、後尚廢太子李瑛女博平郡主,王訓前妻子王又尚嗣澤王李潓長女。《唐故博平郡主隴西李氏墓誌銘並序》,第118~119頁;《光禄卿王公墓誌銘並序》,第1029頁;《大唐故奉義郎行京兆府涇陽縣主簿王府君墓誌銘並序》,第10495頁。<br/>《舊》卷7、卷105、卷187上,第141、3230、4878~4879頁;《新》卷70下、卷83、卷134、卷191、卷201,第2104~2119、2129~2130、3653、3657、4565、5507~5508、5735頁;《通鑑》卷212、卷216,第6754、6910~6911頁;《會》卷6、卷54,第80、1098~1099頁;《明皇雜録》卷上,第18頁。

(十九)張美人

張美人,字七娘,貝州清河人。祖司农少卿張暐,父冀州南宫縣令張元福;外祖鄧州刺史高斌。開元元年四月四日,玄宗敕追張氏入内,後册為美人。張美人於“同儕之中,灼然秀出,恩遇之厚莫能均焉。故彤管欽風,青規式憲,彰婦德于桂壼,播嬪則于椒闈”。開元十二年六月壬辰,張美人卒於大明宫妃嬪院,年二十四;七月庚申,葬於萬年縣龜川鄉見子陵原。玄宗“追悼,俯降如綸,凶事所須,率加恒數”,命右監門衛將軍黎敬仁監葬,許本宗姻屬入内臨喪。唐瑋:《新出唐〈張美人墓誌〉考釋》,《碑林集刊》十,第121~123頁。<br/>《舊》卷106,第3247~3248頁;《新》卷121,第4332頁。


按:

(1)玄宗改置后妃名制,舍“婕妤”置,升“美人”為正三品,由九人置減為四人,但時應在開元中期,而張美人册封於開元初,其品階應為正四品。

(2)張美人之祖張暐,乃玄宗為潞州别駕時隨從,也是玄宗與趙麗妃結合的中介人。由張美人墓誌可知,玄宗即位不久即特召張暐孫女入宫為妃,以示恩寵,張美人雖不幸早卒,但張暐終玄宗一朝得富貴高夀善終。

(3)張美人卒於“大明宫妃嬪院”,似為大明宫内妃嬪固定聚居處的專有名詞,這對考證大明宫的後宫佈局及嬪妃的居住空間皆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十)鍾美人

第二十二子濟王環生母。《舊》卷107,第3257~3258頁;《新》卷82,第3606頁。

鍾美人,潁川人。曾祖隋衢州刺史鍾琮,祖隋金紫光禄大夫、台衡二州刺史鍾寶,父左驍尉郎將、左衛率鍾,兄左武衛中郎將鍾恭容。“開元初,聖主龍飛,六宫曠職”,鍾氏“名因禮進,明德舉也。師訓嬪御,楷模中禁。帝用嘉之,特錫明命”,得封美人,又生玄宗第二十二子環,開元十三年得封濟王。鍾恭容“門承主榮,舅因甥貴”,授左威司階、棣王府典軍,又加官左武衛中郎將。天寶九載十月二日,鍾恭容卒於大寧里敕賜之宅,玄宗詔贈將軍,賜物三百匹,衣被等一百床,喪事官供。《大唐故左武衛中郎將鍾君墓誌銘並序》,《全唐文補遺》第5輯,第389頁。<br/>《舊》卷8、卷107,第187、3257~3258、3268頁;《新》卷5、卷82,第131、3606頁;《通鑑》卷212,第6763頁。


按:

(1)濟王環妃為崔承寵長女,開元二十九年册封。《册濟王崔妃文》,《詔》卷40,第168頁。

(2)鍾美人生平事蹟尚待詳考,但從其兄鍾恭容墓誌可窺知,玄宗時期普通嬪妃所出外戚之家的授官與發家史。

(二一)盧美人=盧賢妃

第二十三子信王瑝生母。《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太傅信王墓誌銘》,《文》卷419,第4284頁。<br/>《舊》卷107,第3258頁;《新》卷82,第3606頁。<br/>開元十三年生第二十三子瑝。

信王墓誌載其“母曰盧賢妃”。玄宗即位初册有武賢妃,則“盧賢妃”可能是武賢妃的替補或卒後追贈。

按:

信王瑝妃為盧季融第三女,天寶二年(743)册封《册信王盧妃文》,《詔》卷40,第169頁;《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太傅信王墓誌銘》,第4284頁。<br/>又據《舊》(卷10,第243頁)載,至德元載(756)遇害的信王妃為任氏,或為信王繼妃。,信王妃與其母皆姓盧氏,之間或許有親緣關係。

(二二)王美人

第二十五子陳王珪生母。《舊》卷107,第3258頁;《新》卷82,第3606頁。


按:

陳王珪妃為韋崟第八女,天寶四載册封。《册陳王韋妃文》,《詔》卷40,第169頁。

(二三)杜美人

萬春公主生母。《新》卷83,第3659頁。


按:

萬春公主天寶十三載降(楊國忠子)楊昢,改降(楊玄珪子)楊錡。後夫子主子楊晅尚宜□縣主、孫楊迥尚秀谷縣主。《唐故太府寺主簿弘農楊府君墓誌銘》,第2151頁。<br/>《舊》卷9、卷10、卷106,第228、243、3247頁;《新》卷71下、卷76、卷83、卷206,第2360~2361、3495、3659、5852頁。

(二四)劉才人

第八子光王琚生母。《舊》卷107,第3257、3259頁;《新》卷82,第3606頁;《通鑑》卷214,第6823頁;《會》卷4,第48頁。


按:

(1)劉才人與趙麗妃、皇甫淑妃皆為玄宗為臨淄王時在潞州所幸,後得封嬪妃者。已知趙麗妃卒於開元十四年,皇甫淑妃卒於開元二十七年,唯劉才人之卒年及名號是否有所晋封,皆待考。

(2)玄宗改制,升“才人”為正四品,由九人置減為七人,但不知劉才人與以下諸位才人得封的具體時間。

(二五)陳才人

第二十六子豐王珙生母。《舊》卷107,第3258頁;《新》卷82,第3606頁。


按:

豐王珙妃為崔氏。〔日〕加地有定:《中国唐代鎮墓石の研究:死者の再生と昆仑山の升仙》,大阪:株式会社,2005,第157頁。

(二六)鄭才人

第二十七子恒王瑱生母。《舊》卷107,第3258頁;《新》卷82,第3606頁。

(二七)常才人

新平公主生母。《新》卷83,第3660頁。


按:

新平公主降(裴居士子)裴玪,天寶十載(751)改降(姜皎子)姜慶初。先夫子裴倣尚代宗女永清公主;後夫女姜氏嫁劉元質。《唐新平長公主故季女姜氏墓誌銘》《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銘並序》《朝散大夫使持節常州諸軍事守常州刺史賜紫金魚袋獨孤公行狀》《故秘書郎姜君墓誌》《故天水姜夫人墓誌銘》,《文》卷391、卷409、卷522、卷590、卷996,第3978、4195~4196、5302~5304、5965~5966、10318頁。<br/>《舊》卷11、卷59,第287、2337頁;《新》卷71上、卷83、卷91,第2227、3660、3662、3794頁。

(二八~二九)閻才人、閻氏

分别為第二十四子義王玼、信成公主生母。《唐故太原郡帝嚳之苗曳閻嵩之後閻府君諱力皇贈朝散大夫忠王友故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開元廿八年八月五日恩制内度太平觀女道士諱紫虚墓誌銘並序》,《全唐文補遺》第5輯,第399~400頁。<br/>《舊》卷107,第3258頁;《新》卷82,第3606頁。

閻氏,太原人。父贈朝散大夫、忠王友閻力,母太原郡夫人王氏;兄寧遠將軍、守左武衛中郎、上柱國閻羲之,兄遊擊將軍、守右驍衛中郎、上柱國王則仙;二妹、三妹皆封縣郡夫人。閻氏生玄宗女信成公主,但不幸“早薨喪德”。王夫人“母以女貴,女以榮宗”,開元二十八年八月五日在禁中太平觀入道,號“紫虚”。天寶十三載正月二十四日,王夫人卒於京兆府長樂鄉里私第,“皇親眷焉,久承詔澤,忠使弔祭,恩念賢妃”。《唐故太原郡帝嚳之苗曳閻嵩之後閻府君諱力皇贈朝散大夫忠王友故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開元廿八年八月五日恩制内度太平觀女道士諱紫虚墓誌銘並序》,第399~400頁。<br/>《新》卷83,第3659頁。


按:

(1)閻氏名號不詳,其母在玄宗生日當天入道,可能是為亡女追福。閻才人和閻氏或本為同一人,或有親緣關係。

(2)義王玼妃為(閻立德四世孫)閻用之長女,天寶二年册封。《唐故左(一作右)金吾衛將軍河南閻公墓誌銘》,《文》卷392,第3985~3986頁。《舊》卷10,第243頁;《新》卷100,第3942~3943頁。義王妃與其婆母閻才人或亦有親緣關係。

(3)信成公主降(獨孤思貞孫)獨孤明,主女封静樂公主,天寶四載三月和親契丹崇順王、松漠都督李懷節。《唐故太原郡帝嚳之苗曳閻嵩之後閻府君諱力皇贈朝散大夫忠王友故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開元廿八年八月五日恩制内度太平觀女道士諱紫虚墓誌銘並序》,第399~400頁;《大周故朝議大夫行乾陵令上護軍公士獨孤府君墓誌銘並序》,第920~921頁。<br/>《舊》卷9,第219頁;《新》卷5、卷75下、卷76、卷83、卷219,第144~145、3439、3493、3659、6172頁;《通鑑》卷215,第6864頁;《會》卷6,第87頁。

(三十)曹野那姬

壽安公主生母。《新》卷83,第3660頁;《唐語林校證》上,第406~407頁。


按:

(1)曹野那姬名號不詳,很可能是西域曹國進獻的胡旋女,俗稱“姬”,以代指其貌美,而壽安公主小名“蟲娘”,可能是起怪名消災。葛承雍:《曹野那姬考》,《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第45~50頁。

(2)壽安公主由其侄代宗擇降蘇發。《新》卷83,第3660頁;《唐語林校證》上,第406~4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