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宗后妃

睿宗有六子、十一女。其中五子、七女生母姓氏存。睿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肅明順聖劉皇后、昭成順聖竇皇后。

(一)劉皇后(肅明順聖)(橋陵)

長子寧王(讓皇帝)憲,壽昌、代國公主生母。《代國長公主碑》,《文》卷279,第2826~2828頁。<br/>《舊》卷51、卷95,第2176、3009頁;《新》卷76、卷81、卷83,第3489、3596、3656頁。<br/>儀鳳三年(678)生長子憲。<br/>垂拱三年(687)生代國公主。

儀鳳三年七月丁巳,宴近臣諸親於咸亨殿,高宗對霍王元軌言:“……又男輪最小,特所留愛,比來與選新婦,多不稱情;近納劉延景女,觀其極有孝行,復是私衷一喜。思與叔等同為此歡,各宜盡醉”,時睿宗應納劉妃不久。光宅元年(684)二月己未,立豫王妃劉氏為皇后。載初元年(690)九月九日,睿宗降為皇嗣、皇后降為妃。長壽二年(693)正月癸巳,劉妃與玄宗生母竇妃同被武則天所殺。景雲二年正月乙丑,睿宗追謚劉皇后為“肅明皇后”,招魂葬於洛陽城南,墓號“惠陵”。《舊》卷5、卷6、卷7,第103、116、121、123、156頁;《新》卷4、卷5,第82、90、93、117頁;《通鑑》卷203、卷204、卷205、卷210,第6418、6467、6488、6661~6662頁;《廿二史劄記校證》卷19“祔葬變禮”條,第406~408頁。

先天元年(712)十月壬寅,玄宗在長安親仁里置儀坤廟,供奉肅明、昭成神主,廟用樂章有《迎神》《送神》二首。開元四年七月,昭成神主遷祔太廟,肅明神主留原廟。開元二十一年(733)正月乙巳,遷祔肅明神主於太廟,毀儀坤廟,命昭成室酌獻用《坤貞》、肅明室用《昭升》。儀坤廟後改為肅明觀。《論肅明皇后請别立廟議》,《文》卷281,第2848頁。<br/>《大唐開元禮》卷43,第252~255頁;《通典》卷47,第1322頁;《舊》卷7、卷8、卷25、卷31,第161、199、950~954、1141~1142頁;《通鑑》卷211、卷213,第6719~6720、6799頁;《會》卷19、卷33、卷50,第440~441、706、1025頁;《長》卷8,第101頁;《詩》卷14,第139頁。

按:

(1)肅明皇后乃睿宗皇后,所生子寧王為嫡長子,後因玄宗即位,其生母竇妃成為追贈皇后,唐代首次出現了“一帝兩后”的局面,也無形中促成了唐代后妃建陵、入廟、給謚等制度的系列變動。

(2)劉皇后初謚“肅明”,天寶八載閏六月戊申,隨睿宗“玄真大聖”之謚加謚為“肅明順聖”。《睿宗玄真大聖皇帝加謚册》,《詔》卷78,第403頁;《上聖祖及諸廟帝后尊號推恩制》,第288頁。<br/>《舊》卷9,第223頁;《通鑑》卷216,第6896頁。

(3)中宗和思皇后因不知初葬何處,祔葬定陵時舉行了招魂葬儀,肅明與昭成皇后同因尸骨無存亦行招魂葬,之後代宗睿真沈后因失蹤於安史之亂也在憲宗朝以招魂葬禮祔於元陵。唐代有四位皇后行過招魂葬禮,值得注意。

(4)肅明皇后祖劉德威、伯審禮、父延景、侄易從等,兩《唐書》別有傳。《舊》卷77,第2676~2679頁;《新》卷106,第4053~4056頁。

(5)肅明皇后祖劉德威尚平壽縣主。皇后姑一為虢王李鳳妃、一嫁(閻立德子)閻莊。皇后姊嫁韋嗣立,皇后侄女(劉琛女)劉茂復嫁韋嗣立子韋濟,得封“彭城縣君”,為姑侄嫁父子的重親婚。《册虢王劉妃文》,第167頁;《大唐故贈司徒虢王妃劉氏墓誌銘並序》,第217~218頁;《唐故彭城縣君劉氏墓誌銘並序》《大唐故正議大夫行儀王傅上柱國奉明縣開國子賜紫金魚袋京兆韋府君墓誌銘並序》,《續集》開元143、天寶099,第550~551、654~655頁。《舊》卷77、卷88,第2676~2678、2873頁;《新》卷71上,卷106,第2244~2252、4053~4055頁。<br/>臧振:《西安新出阎立德之子阎莊墓誌铭》,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455~462頁。

(6)寧王憲妃為元氏《册謚恭皇后文》《恭皇后哀册文》,《詔》卷26,第80、82~83頁;《追册讓皇帝故妃元氏為皇后文》,《文》卷38,第419頁。<br/>《舊》卷95、卷107,第3013、3266頁;《新》卷5、卷81、卷82,第142、3598、3613頁;《會》卷5、卷19,第71、439頁。,具體詳下“讓皇帝皇后”條。

(7)壽昌公主降崔珍。《壽昌仙源縣主出降制》,《文》卷95,第987頁。<br/>《新》卷83,第3656頁。

(8)代國公主降(鄭鋭思子)鄭萬鈞,主子鄭潛曜尚玄宗女臨晋公主,其事蹟入新書《孝行傳》;鄭萬鈞妹與中宗韋皇后弟韋泚冥婚。

《代國長公主碑》,第2826~2828頁;《大唐故贈荆州大都督上蔡郡王墓誌銘並序》,第39~42頁;《鄭駙馬孝行記》,《文苑英華》卷830,第4378~4379頁。《新》卷83、卷195,第3656、3658、5581頁。王翰章、魏娥:《唐代國長公主碑考略》,《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第211~215頁。臨晋公主駙馬名,《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載為“郭潛曜”,有誤。

(二)竇皇后(昭成順聖)(橋陵)

第三子玄宗,金仙、玉真公主生母。《大唐故金仙長公主誌石銘並序》,《續集》開元145,第552~553頁;《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壹(上),第114頁。<br/>《舊》卷8、卷51,第165、2176頁;《新》卷5、卷76,第121、3489頁;《會》卷1,第6頁。<br/>垂拱元年八月五日生第三子玄宗。<br/>垂拱四年生金仙公主。

景雲二年正月乙丑,睿宗追謚太子生母竇德妃為“昭成皇后”,招魂葬於洛陽城南,墓號“靖陵”,開元四年八月遷祔橋陵。《昭成皇太后哀册文》,《文》卷274,第2792頁。<br/>《舊》卷7,第156頁;《新》卷5,第117頁;《通鑑》卷210,第6661~6662頁;《廿二史劄記校證》卷19“祔葬變禮”條,第406~408頁。

景龍元年,中宗韋后在長安道光坊立安樂寺,後改為昭成寺;先天二年(713),玄宗命改道德尼寺為昭成尼寺。開元二年(714),玄宗命舅竇希瓘往洛陽,欲在靖陵前樹碑,被蘇頲、韋湊勸阻未成。開元十七年(729),玄宗命改長安頒政坊内崇福觀為昭成觀。《舊》卷88、卷101,第2880~2881、3146頁;《新》卷118、卷125,第4266、4401頁;《會》卷21、卷48、卷50,第486、994、1027頁;《長》卷10,第128、134頁。

昭成皇后忌日,據《唐六典》與敦煌文書P.2504號載為“正月二日”。《唐六典》卷4,第126頁。《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4册,第359頁。又,永貞元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稱:“昭成皇后竇氏,按國史長壽二年正月二日崩,其時則天臨御,用十一月建子為歲首。至中宗復舊用夏正,即正月行香,廢務日須改正,以十一月二日為忌”《會》卷23,第524頁。,故昭成皇后忌日當為十一月二日。


按:

(1)昭成皇后是唐代第一位母以子貴的追封皇后,也因此先祔太廟。

(2)竇皇后初謚“昭成”;開元六年正月,加謚“大昭成”;天寶八載閏六月戊申,隨睿宗“玄真大聖”之謚加謚為“昭成順聖”。《昭成皇后謚議》,《文》卷300,第3043頁;《睿宗玄真大聖皇帝加謚册》,第403頁;《上聖祖及諸廟帝后尊號推恩制》,第288頁。<br/>《舊》卷9,第223頁;《通鑑》卷216,第6896頁;《會》卷3、卷80,第36、1746~1747頁;《廿二史劄記校證》卷19“帝號標后謚”條,第405~406頁。<br/>汪受寬:《謚法研究》,第83頁。

(3)昭成皇后出自高祖太穆皇后族,父潤州刺史竇孝諶、母龐氏。竇后被殺後,有奴“妄為妖異以恐”其母,“龐氏懼,奴請夜祠禱解,因發其事”,監察御史薛季昶誣奏龐氏“以為與德妃同祝詛”,判龐氏當斬。竇妃兄竇希瑊託御史徐有功訴冤,龐氏得免死、竇孝諶貶羅州司馬,其子希瑊、希球、希瓘、希琬等並流嶺南,徐有功亦因此除名。睿宗復位後,竇家得以昭雪,竇希瑊妻王内則(祖母遂安公主、祖王大禮)得封“邠國夫人”、女為慶王李琮妃;(竇希瓘子)竇鍔尚玄宗女昌樂公主,子竇克良又尚代宗女壽昌公主。《皇太子納妃制》,第109頁;《太子少傅竇希瑊神道碑》《太子賓客贈太子太師竇希球神道碑》,《文》卷100、卷297,第1023~1025、3015~3018頁;《大唐故司空竇公夫人邠國夫人王氏墓誌銘並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第446~447頁。《舊》卷85、卷107、卷183,第2819、3258、4723~4725頁;《新》卷70下、卷83、卷113,第2104、2119、2136、2140、3645、3659、3664、4191頁;《通鑑》卷205,第6488~6489頁。

(4)昭成皇后父竇孝諶、族叔德明、侄懷貞、維鍌、覦等入舊書《外戚傳》。《舊》卷183,第4723~4726、4749頁。

(5)昭成皇后姊竇淑嫁(張崇子)張守讓,其夫家在玄、肅兩朝顯貴:竇氏先得封“鄧國夫人”,先天二年九月十四日改封“燕國夫人”,所生四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皆授顯官。張去盈尚玄宗女常芬公主;張去逸(妻竇氏為昭成皇后從侄女,得封“義章縣主”)三女一為肅宗張皇后、(李曇妻)一封“清河郡夫人”、一封“郕國夫人”;張去逸子張清尚肅宗女郯國公主、張潛尚延和郡主,孫張怙尚代宗女樂安公主。《大唐故少府監范陽縣伯張公墓誌銘並序》《大唐故郯國大長公主墓誌銘並序》《唐故檢校少府少監駙馬都尉贈衛尉卿范陽張府君墓誌銘》,《彙編》天寶110、貞元012、元和123,第1608~1609、1845~1846、2035~2036頁;《大唐故燕國夫人墓誌銘並序》,《全唐文補遺》第8輯,第18~20頁。<br/>《舊》卷52,第2186頁;《新》卷71下、卷77、卷83,第2323~2327、3498~3499、3657、3661頁。<br/>代宗十八女中無號“樂安”者,張祜尚主事正史漏載,可能也是所尚公主改封所致。張岩:《張去奢、張去逸墓誌考釋》,《碑林集刊》五,第69~72頁。

(6)竇淑卒於開元九年七月十九日,玄宗“震悼,輟朝三日,敕文武五品以上官,詣宅臨吊。所緣葬事,並從優厚。分命京兆尹孟温蒞臨監護,長安縣令李承家副,秘書少監王珣撰誌文,前太常卿楚國公姜皎書蓋”,竇氏享受了高規格的葬禮待遇。但兩《唐書》肅宗張皇后傳所載竇氏曾鞠養玄宗之事,在竇氏墓誌中並無記載,再結合昭成皇后的非正常死亡以及玄宗諸兄弟被武則天圈禁宫内多年的狀况,竇氏顯然無法長居宫廷乃至接近照顧玄宗,相關記載實為張家的粉飾。《大唐故燕國夫人墓誌銘並序》,第18~20頁。<br/>《通鑑》卷204,第6472~6474頁。

(7)金仙(始封西城)、玉真(始封昌隆)公主皆入道。但玉真公主曾降張□,子張倜娶蔡國公主第二女。《令西城昌隆公主入道制》《金仙長公主神道碑銘並序》,《文》卷18、卷267,第216、2710~2711頁;《大唐故金仙長公主誌石銘並序》,第552~553頁;《唐故九華觀曹□師藏形記》,第795頁;(宋)趙明誠撰,金文明校《金石録校證》,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第498頁。<br/>《舊》卷7,第157頁;《新》卷83,第3656~3657頁;《通鑑》卷210,第6665頁;《會》卷21、卷50,第483、1020~1025頁。<br/>張岩:《唐〈九華觀尚簡道師銘〉略考》,《碑林集刊》十,第60~63頁。

(三)豆盧貴妃

第二子申王(惠莊太子)撝養母。《唐睿宗大聖真皇帝故貴妃豆盧氏墓誌銘並序》,《全唐文補遺》第5輯,第29~30頁。《舊》卷95,第3015頁;《新》卷81,第3600頁。

豆盧貴妃,曾祖禮部尚書、光禄大夫豆盧寬,祖右武衛大將軍豆盧仁業,父晋陽縣令豆盧欽肅,伯尚書左僕射、開府儀同三司豆盧欽望。豆盧氏十五歲以良家子選為相王孺人;文明元年(684),睿宗即位後册豆盧氏為貴妃;睿宗旋即降為相王,豆盧氏當復號孺人。豆盧貴妃為人圓滑,在武則天時代能“順下翊上,言遜身全”。豆盧貴妃無子,睿宗次子李撝“孺稚始孩”時武則天特敕由其撫養。玄宗“昔在幼年,太后棄代。妃在椒掖,時遇龍潛,累載左右,一心保輔”。神龍初年,豆盧欽望“以妃久處禁闈,特乞出内,詞旨懇到”,中宗詔許貴妃出宫並别建宅邸。開元四年,玄宗下詔為豆盧貴妃加食實封二百户;開元二十八年(740)四月甲申,豆盧貴妃卒於長安親仁里宅,年七十九。玄宗輟朝三日,詔官給喪事,敕京兆少尹田賓庭監護,七月己酉葬於河南龍門鄉。《睿宗貴妃豆盧氏等食實封制》,《詔》卷25,第75頁;《唐睿宗大聖真皇帝故貴妃豆盧氏墓誌銘並序》,第29~30頁。<br/>豆盧貴妃宅位於親仁坊西北隅。參見《長》卷8,第101頁<br/>。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唐睿宗貴妃豆盧氏墓發掘簡報》,《文物》1995年第8期,第37~51頁;冉萬里、倪麗燁:《〈唐故貴妃豆盧氏誌銘〉考釋》,《文博》2003年第2期,第57~61頁;杜文玉、劉鵬:《豆盧欽望及其家族研究》,《乾陵文化研究》(二),第110~123頁;陳麗萍:《唐睿宗豆盧貴妃史事考證》,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三輯,西安: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1,第318~329頁。


按:

(1)豆盧貴妃是睿宗后妃品階最高者,從各種跡象判斷,貴妃在中宗神龍年間突然出宫獨居,實乃與睿宗的低調分居。豆盧貴妃没得到養子申王的回報,説明當年的收養背景也另有隱情。玄宗雖對有過照拂之恩的豆盧貴妃倍加尊崇,但她與睿宗生前的關係,決定了最後只能折中將其遠葬洛陽而非陪葬橋陵,甚至也無法安葬於長安。

(2)豆盧家族與隋唐帝室聯姻者:有豆盧通尚隋文帝女昌樂公主;豆盧勣女為隋漢王妃。豆盧懷讓尚高祖女長沙公主,主女嫁河間王(李孝恭)子李晦;(貴妃)姑嫁河間王孫李尚旦;豆盧光祚尚萬泉縣主,子豆盧建尚玄宗女建平公主;豆盧湛尚肅宗女宿國公主。《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上柱國贈司空芮國元公豆盧府君之碑並序》,《全唐文補遺》第7輯,第30~32頁;《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第2319~2320頁;《大唐故萬泉縣主薛氏墓誌銘並序》《大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太僕卿駙馬都尉中山郡開國公豆盧公墓誌銘並序》,第1120、1565頁;《大唐故秋官尚書河間公碑》,《文》卷992,第10278~10279頁;《李晦碑》,《金石萃編》卷61,《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册,第1035~1037頁;《唐故益州大都督參軍隴西李公墓誌銘並序》,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第1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第34頁。<br/>《隋書》卷39,第1156、1159頁;《舊》卷90,第2921頁;《新》卷70上、卷74下、卷83、卷114,第1962~1974、3179~3180、3659、3660、4203頁。<br/>羅寧麗:《唐〈豆盧建墓誌〉考》,《碑林集刊》四,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第104~105頁;焦南峰、王保平、馬永嬴:《唐〈秋官尚書李晦墓誌〉考略》,《碑林集刊》十,第36~43頁。

(3)豆盧貴妃伯豆盧欽望,兩《唐書》别有傳。《舊》卷90,第2921~2922頁;《新》卷114,第4203~4204頁。

(四)崔貴妃=崔孺人

第四子岐王(惠文太子)範、鄎國公主生母。《鄎國長公主神道碑銘》,《文》卷230,第2330~2331頁。<br/>《舊》卷95,第3009頁;《新》卷81、卷83,第3596、3656頁。永昌元年生鄎國公主。


按:

(1)唐制:“王母妻,為妃……凡親王,孺人二人,視正五品”《唐六典》卷2,第39頁;《舊》卷43,第1821頁;《新》卷46,第1188頁。,可知孺人為唐代親王妾室之名號,位在王妃之下。

(2)崔孺人墓誌已佚,僅存誌蓋“□唐安國相王孺人清河崔氏墓誌銘”。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發掘簡報》,第19~36頁。據下所引唐孺人墓誌記事推測,崔、唐二位孺人當同時遇害於長壽二年。

(3)據舊書載,崔孺人生惠文太子。又據鄎國公主墓誌載,公主生於永昌元年,三歲失母崔貴妃,可知崔貴妃即崔孺人,其“貴妃”號應為追贈或譽稱,如此惠文太子與鄎國公主當為同母兄妹。

(4)鄎國公主降(薛瑊子)薛儆,與太平公主為姑侄嫁從兄弟的異輩重親婚;改降鄭孝義。先夫子薛鏽尚玄宗女唐昌公主。《鄎國長公主神道碑銘》,第2330~2331頁;《唐銀青光禄大夫駙馬都尉上柱國汾陰郡開國公贈兗州都督薛君墓誌銘並序》,第37~38頁。<br/>《新》卷73下、卷83,第3030~3032、3650、3656、3657頁。<br/>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薛儆墓發掘簡報》,《文物季刊》1997年第3期,第3~13頁;張慶捷、張童心:《唐代薛儆墓誌考釋》,《文物季刊》1997年第3期,第69~73頁;陝西省文物考古所編著《唐代薛儆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五)唐孺人

唐孺人,酒泉晋昌人。曾祖隋散騎常侍唐君徹,祖禮部户部尚書、特進上柱國、莒國公唐儉,父左千牛、同州河西縣令、秘書郎唐觀。唐氏“性表温恭,體兼嫻淑”,“爰自笄年,良家入選,容德見重,主饋王宫”,册為相王孺人。長壽二年正月二日,唐孺人被武則天秘殺,年三十一。神龍元年中宗復位,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禮葬當年遇害嬪妃,唐孺人無子,由内侄唐智主喪,神龍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葬於河南龍門原。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發掘簡報》,第25~26頁;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唐安國相王孺人壁畫墓發掘報告》,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墓誌拓片第189~190頁。<br/>《舊》卷58,第2305~2307頁;《新》卷74下、卷89,第3219~3224、3759~3762頁。吴業恒:《新見〈大唐安國相王孺人晋昌唐氏墓誌〉考釋》,《碑林集刊》十三,第91~94頁。


按:

(1)睿宗首次即位時册王妃劉氏為皇后,孺人豆盧氏為貴妃、竇氏為德妃,尚有淑妃、賢妃置屬不詳,唐氏、崔氏可能分别為其一,因其改葬時睿宗號“安國相王”,唐氏、崔氏時依夫爵稱“安國相王孺人”。

(2)睿宗劉、竇兩妃因遭誣陷被武則天處死,唐、崔二孺人也死於同日,且在中宗時期得享高規格的改葬之禮,推測二妃或也牽涉當日案中,才會有此待遇。不過,肅明、昭成皇后因不知尸骨所存,僅行招魂葬禮,而據考古發掘,唐孺人與崔孺人墓中皆有尸骨。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唐安國相王孺人壁畫墓發掘報告》,第30、51頁。

(3)唐孺人祖唐儉、叔祖憲等,兩《唐書》别有傳。《舊》卷58,第2305~2307頁;《新》卷89,第3759~3762頁。

(4)唐孺人伯父唐善識尚太宗女豫章公主;侄唐晙神龍年間娶太平公主女。《舊》卷58,第2305~2307頁;《新》卷83、卷89,第3646、3760頁。

(六~七)王德妃、王賢妃王賢妃墓位於蒲城縣橋陵,1976年發掘。參見《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壹(上),第119頁;孫懷彦、李百福《唐橋陵陪葬墓睿宗賢妃王芳媚墓誌考略》,《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第61~62、68頁;樊英民《王芳媚墓誌録文勘誤》,《考古與文物》2003年5期,第57、62頁。(橋陵)

王德妃為第五子薛王(惠宣太子)業,淮陽、涼國公主生母;王賢妃為薛王等養母。《大唐故淮陽公主墓誌銘並序》,《碑林新》,第289~293頁;《涼國長公主神道碑》,《文》卷258,第2613~2614頁;《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第599頁;《□□□□□王美暢夫人長孫氏墓誌銘並序》,第1029~1030頁。<br/>《舊》卷95,第3009、3018頁;《新》卷81,第3596、3602頁。王德妃垂拱二年(686)生淮陽公主。<br/>垂拱三年(687)生梁國公主。

王德妃、賢妃姊妹,太原祁人。六世祖南梁侍中、尚書令、太尉、中書監、録尚書、驃騎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大司馬、太子太傅、揚州牧、滄州樂陵郡太守、永寧縣開國公王僧辯;五世祖樂陵太守王顗;四世祖王珌;曾祖王閔王德妃姊妹出自“烏丸王氏”,王賢妃及其父王美暢墓誌皆排先祖次序為王僧辯、顗、珌、思泰,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卷72中,第2643頁)在“珌”與“思泰”間加“王閔”一輩,因别無旁證,故暫按《新》所載。;祖比部郎中、東宫中允、國子司業、衛尉卿、使持節鄭州諸軍事、守鄭州刺王思泰;父潤州刺史王美暢、母長孫粲女得封“懷德郡君”。王德妃為姊,生平不詳,僅知為睿宗相王時所納,早卒;王賢妃為妹,有墓誌傳世。王賢妃,名芳媚,光宅元年選入太子宫,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八日册為賢妃。其姊王德妃早卒,睿宗即命賢妃撫養薛王兄妹,“於是勤身苦體,盡心鞠育,惠宣亦至性過人,敬愛如子”。開元四年,睿宗入葬橋陵後,薛王請奉養王賢妃於王宅,玄宗下詔為其加食實封二百户,並特許將日常所用器物帶出宫外。此後“每苑蘌珍鮮,遠近獻貢,中使遺賂,相望不絶。至於朝之大禮,國之行慶,必特加寵賜,以追尊厚意焉”。開元二十二年(733)七月己巳,薛王卒,賢妃“晝夜號哭,感慟人神,王門之内,一以咨稟,目誡其孫曰:‘夫修身莫若孝,理家莫若敬,孝敬之道,不可不深識’”,“故子婦諸孫,能遵守法度,恭儉親愛,不褰不忘,朝野稱之,以為得禮”。天寶四載(745)八月,王賢妃染疾,“闔門求醫,顧謂之曰:‘吾年過耳順,待終可也,何藥之為?因攝心諦觀,歸於願力”,八月八日卒於薛王宅,年七十三。玄宗輟朝三日,命京兆尹蕭炅監護,以薛王第十五子李琇主喪,十二月七日陪葬王賢妃於橋陵。《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第599頁;《□□□□□王美暢夫人長孫氏墓誌銘並序》,第1029~1030頁;《大周故正議大夫使持節潤州諸軍事守潤州諸軍事守潤州刺史上柱國王府君墓誌銘並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第308~310頁;《睿宗貴妃豆盧氏等食實封制》,第75頁。<br/>《南史》卷63,第1536~1542頁;《梁書》卷45,第623~637頁;《舊》卷95,第3009、3018頁;《新》卷72中、卷81,第2643~2644、3596、3602頁;《通鑑》卷214、第6807頁。<br/>陳麗萍:《唐睿宗豆盧貴妃史事考證》,第318~329頁。


按:

(1)玄宗生母昭成皇后在睿宗首次即位時册為德妃,長壽二年被殺;王德妃為睿宗為相王時所納,當稱為“孺人”,至睿宗復位後追贈為德妃。王德妃與賢妃為姊妹同嫁一夫的重親婚。

(2)王賢妃墓誌記其光宅三年入宫,而“光宅”年號使用僅一年,“三”應是撰書或墓誌刻寫者的筆誤。

(3)王賢妃是目前所知唯一陪葬橋陵之睿宗后妃,較之地位稍高的豆盧貴妃以及生育子女的崔貴妃、王德妃等皆别地安葬,無子的王賢妃能得以陪葬,應與最受睿宗寵愛及養育薛王等兄妹的功德有關。

(4)王德妃長兄王昕為汝州刺史;還有兄弟王仙童,開元二年因侵暴百姓為御史所彈奏。《新》卷72中,第2643~2644頁;《通鑑》卷211,第6696頁;《長》卷7,第86頁。榮新江:《碑誌與隋唐長安研究》,《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51~53頁。

王德妃叔祖(王珪子)王敬直尚太宗女南平公主;從叔(王仁皎子)王守一尚睿宗女薛國公主、從姑為玄宗王皇后。《舊》卷70、卷183,第2527~2531、4757頁;《新》卷72中、卷83、卷98、卷206,第2643~2646、3645、3656、3887~3889、5845頁;《通鑑》卷194,第6127~6128頁。

(5)薛王業妃為韋元珪女《舊》卷95、卷105,第3018~3019、3222~3225頁;《新》卷81,第3602~3603頁;《通鑑》卷212,第6741~6742頁;《長》卷9,第114頁。,其他詳見下“惠宣太子后妃”條。

(6)淮陽公主降(王撝子)王承慶。《大唐故淮陽公主墓誌銘並序》,第289~293頁。《新》卷83,第3658頁。<br/>徐雍初、王京陽:《唐淮陽公主之女王憐兒墓誌銘考釋》,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260~269頁;陳忠凱:《唐〈淮陽公主墓誌〉考》,《碑林集刊》十六,第127~130頁。

(7)梁國公主降(薛稷子)薛伯陽,改降(温續子)温曦;先夫子薛譚(談)尚玄宗女常山公主,後夫子温西華尚玄宗女宋國公主。《涼國長公主神道碑》,第2613~2614頁。<br/>《舊》卷73,第2591~2592頁;《新》卷72中、卷73下、卷83、卷91、卷98,第2663、3007、3656、3658、3659、3782~3783、3893~3894頁;《通鑑》卷209、卷210,第6650、6685頁。

(八)柳氏

第二子申王(惠莊太子)撝生母。《右武衛將軍柳公神道碑》,《文》卷351,第3562~3563頁。<br/>《舊》卷95,第3009、3015頁;《新》卷81,第3596、3600頁。

柳氏,河東解人。曾祖,隋左衛騎曹參軍,唐贈蒲州長史柳則,祖中書令、河東公柳奭,父贈朝散大夫、鄜州司馬柳爽,弟右武衛將軍柳嘉泰,侄柳祐良,表姑母為高宗王皇后。永徽六年,高宗王皇后被殺後,其舅柳奭一族受牽連屢遭貶斥。顯慶四年,柳奭以大逆罪被殺於象州貶所,籍没其家,親屬多流嶺南為奴婢,柳氏應於此時没入掖庭,後為睿宗所幸,大約在儀鳳四年(679)至嗣聖元年間生下其次子李撝。因柳奭和王皇后的雙層原因,武則天不僅厭惡柳氏,險被棄養的申王“孺稚始幼”時也轉由豆盧貴妃撫養。柳氏生前有無妃號以及卒年皆不詳,其一生雖然無聞,但親弟柳嘉泰在睿宗、玄宗朝深受禮遇,自景雲元年以外戚解褐授左金吾衛中候;開元二年,申王特為伯舅奏為本府左帳内典軍,至開元二十七年(739),官至明威將軍守右武衛將軍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其妻王氏得封“琅琊郡君”。《唐睿宗大聖真皇帝故貴妃豆盧氏墓誌銘並序》,第29~30頁。《舊》卷51、卷77、卷95,第2169~2170、2681~2682、3015頁;《新》卷73上、卷76、卷81、卷112,第2839、3473、3600、4177~4178頁;《通鑑》卷200,第6316~6317頁;《會》卷4,第55頁;《太平廣記》卷92,第607頁。<br/>陳麗萍:《讀兩〈唐書〉劄記四則》,《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第202~205頁。


按:

(1)柳氏所出之河東柳氏為北朝大族,其族人顯貴或與帝室聯姻者,可參上“高宗王皇后”條。

(2)柳氏實為大族之後,由其遭遇可知没入掖庭的罪臣家屬宫人,其身份所謂“賤”“貴”之别都是相對的,更多取決於其家族在政治鬥争中的成敗。

(3)柳氏先祖柳機、述、旦、肅等,正史皆有傳《北史》卷64,第2278~2290頁;《隋書》卷47,第1271~1279頁;《新》卷73上,第2835~2846頁。;柳氏祖柳奭、族人柳亨、範、澤等,兩《唐書》别有傳。《舊》卷77,第2680~2688頁;《新》卷112,第4173~4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