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
- 喻新安
- 3040字
- 2020-08-29 09:25:14
选准“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所谓“三化”协调发展,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以城镇化带动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以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真正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成为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一 “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标志
“三化”协调发展可通过三个主要标志来衡量。
1.产业关系协调
具体表现为:在农业方面,完成由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在工业方面,传统产业质量和效益通过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得到提升,战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战略基础产业进一步强化。在服务业方面,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为方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显著提高。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产城关系协调
只有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才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从而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产城关系协调,具体表现为:城镇规模的扩大、新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互为依托,产业、人口、生产要素集中度明显提高,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
3.城乡关系协调
具体表现为: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和城乡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城乡居民和城乡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迁徙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 “三化”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
“三化”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顾此失彼,必须遵循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原经济区实际,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工作着力点。
1.坚持“一、五、八”原则
“一”,就是一个主题,即以坚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为主题。“五”,就是实施五大战略,即实施以粮食为基础、统筹“三农”战略;实施“三化”同步、“三区”(核心区、主体区、合作区)联动战略;实施“调结构、保格局、保民生”战略(保格局,就是城市化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开发战略;实施“提升核心、强化主轴、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即郑汴新区;主轴即沿陇海铁路发展轴和沿京广铁路发展轴)。“八”,就是提供八大保障,包括枢纽建设保障、人才开发保障、资源环境保障、开放带动保障、体制机制保障、社会管理保障、政府效能保障、思想文化保障。
2.达到“五个协同”
一是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相协同。只有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有效衔接,才能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使粮食生产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同。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同,关键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三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红线”相协同。一方面改变过去粗放工业化城镇化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增加耕地供给,盘活土地资源。四是同步推进“三化”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同。通过建立以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为目标的新型产业结构和发展紧凑型城市,把工业化、城镇化逐渐纳入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轨道。五是城市繁荣与农村进步相协同。从制度安排着手改善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城市繁荣与农村进步相协同的不二选择。
3.实现“三个互动”
一是产业互动。就是三次产业之间要互动。第一、二、三产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河南省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农业“长入”工业,实现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以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二是产城互动。通过建立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与城镇的结合,是实现产城互动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三是城乡互动。要通过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措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4.建立“三个长效机制”
一是粮食持续增产的长效机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可以通过建立粮食生产核心区,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和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建立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扶持,对农业机械、良种培育、农药化肥生产的税收优惠,建立粮食调入地对调出地的补偿机制等,促进粮食持续增产。二是工业城镇反哺农业农村的长效机制。农业农村不仅具有可以用市场价值衡量的显性价值,更具有诸多对环境和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隐性价值。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人才流、资金流等各种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村配置。三是“三化”联动、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要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三化”联手联动、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来保持速度、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实效,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三 “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河南有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其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有很大差异。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一个主题,多种模式”。一个主题,就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的主题;“多种模式”,就是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从全省来看,大体包括四类地区:
一是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地区,主要是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如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等。推进城镇化,以引导农民进城为重点;引导农民进城,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
二是以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地区,主要是几个资源型城市,如三门峡、焦作、鹤壁、平顶山等。在这些城市,走出资源依赖、寻求替代产业是瓶颈。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没有竞争力,城市也不可能有活力,接纳新的就业人口的能力和空间必然有限。
三是坚持以推进工业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地区,如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南阳等地市。这些地方,工业落后是主要矛盾,所以,要坚持推动工业“四集”(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引导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提高产业和企业的集中度;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拉长链条,促进产业上下延伸、侧向配套,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群发展。
四是以城乡一体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地区,如济源市。这种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高,政府财力雄厚,工业城镇反哺农业农村的能力较强,应当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样板。另外,也有少数地方不具备发展工业和城镇的基本条件,在这些地方,应当推进农业过剩人口分工、分业、分化,转产、转业、转移,向优势区域进军,参与优势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
(原载《河南日报》2011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