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穆堂侍郎集》上

《穆堂先生初稿》及《二集》《外稿》,予均曾观之,又于他书颇得谙其行事。其学识鸿达,才业光明,气节刚毅不回,数经白刃交颈,而辞色毫无挠变,终得叨圣主天鉴,身名俱泰,考终于邱园。

生平虽清修疾恶,然宅衷恺悌,严而不残。泗城士司之事,总督锐意剿戮,调兵十馀万,先生从容开解,乃罢兵,所保全人性命殆难以数计。加之爱才若渴,不惜破格冒嫌,极力以荐登寒微,尤征大臣之器量焉。虽已历卿贰任封疆,建树卓卓,顾犹惜其屡遭寮寀倾陷,忽起忽仆,未极于大用久用焉耳。此即于辞章不甚工,亦何愧为一代之伟人魁儒乎!然其古文亦颇自负,其自谓学刘原甫,然殊觉不相似。原甫古茂苍健,先生文畅而太浅易而太直,爽朗有馀,深厚醇洁不足也。惟长于叙事,简雅老当,洵称馆阁宗工。其他议论透辟、考说确核之文,亦多有益于世不可废者,固不必尽以行文法度绳之也。先生宗陆、王之学,微有主张过当之处,然宗朱子者,亦十人而九如此。陆、王二公之遭诋诬更不少,即朱子之讥陆子,罗文庄之驳阳明,亦时或失平,无论其他也。先生每为直其屈,亦大快人意尔。中行不易得,狂狷皆可以入道,天理虽人心所同具,而圣贤皆各有所得力。言行小疵,或过或不及,非上圣孰能全无焉。朱、陆虽贤,要均未至于圣也。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又曰:“君子以同而异。”学者澄心渺虑,公听并观,恭取前贤之所得而去其失,以知策所行,以行验所知,高明沉潜,既就性之所近以为基,刚克柔克,复知己之所短,而交济如此,则凡前言往行,识大识小,皆吾畜德之资矣。民言犹可酌,何况成德达材者之语,断章可取义,兼又有有为而为之谈,或辞似相反而意实无歧,或义各明一,须互参乃备。有自诚而明,有自明而诚,仁知之见虽各殊,道器之蕴总一贯,一即本以该末,一因流而溯源,古人之知言与诲人何其通!后儒之局守与论人,何其泥执而用中!舜之所以为大知也,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之所以为至圣也,奚必专主一家,自处隘卑,稍见与己异趣者辄喧呼搪拒,如睹怪物耶!先生之所致力于朱子者,大都言论解说之间,即间涉及其性行,亦非甚关贤否之处,然犹时时称朱子为大贤,谓其足以衍孔孟之传,非如俗儒纤夫,谬附于尊朱,以忿攻陆、王,挥排其学术,且并其心术行谊、政治功绩之荦荦赫赫者,而亦欲污蔑之也。当湖陆清献公,固希风朱、罗者,非此等之比也,然其讥驳陆、王过当之处,又倍蓰于朱、罗焉。故夫先生之力为陆、王二公洗雪,固不可少,非独为二公计,亦所以为学术补偏救弊计,而近日朱梅崖乃等之于秀才闲气之争,则妄也。或谓先生与陆子同郡人耳,王文成则宗陆者也,誉其所近,固不足为凭焉。噫,兹言也!吾又有以折之,孙夏峰、汤文正皆北人也,今天下推为昭代醇儒之最焉,何以亦不非陆、王乎?陆清献以书挑汤公,及既得其答书,何以清献亦即无辞乎?吾当谓清献力行近仁、见义有勇而智稍不及,自信过坚、察言未周,痛斥阳明,亦贬高顾,而反深有取于陈建、张烈辈,滞陋诬妄之书,下及吕留良谲戾之徒,智之于贤否也,岂不难乎?视孙、汤二公之渊通闳大,固有间哉!独恨先生年辈稍后,未及与清献反复穷难,令后学得饱观其彼此输攻墨守之奇也,抑或互相切劘久而渐归于合一焉,亦未可知也。

先生天挺殊资,为诗文日可数十首,观书日可数十卷,虽早登仕途,政务倥偬,然中年时已自云阅书五万卷矣。世多言陆王乃禅教,使人孤陋而废学,此固未尝细观二公之书,道听而途说者之辞,即第观于先生,亦可知其廷诬尔。又闻之乡先辈,云先生精力绝人,能数十日夜不寐,观其漕行日记,自言催漕时劳勚之甚,竟至弥月不寝,固可信矣。诗集中又自言巡抚广西时,幕中并无襄理政治之友,惟课训子孙之塾师而已。王新城称其有万夫之禀,不虚也哉!

本朝二百年来,吾乡名臣虽多,求其兼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者,惟先生与朱文端公二人而已。才难,不其然乎?虽然德与言可自致者也,功则须有其遇焉。且名位不达而又不苟求人知,所处或陋乡穷谷,无师友声气华要之揄扬,则虽有德有言者,其能暴著于世亦鲜矣。潜德幽光,何时无之欤!是又论人者所不可不知也。近有论国朝古文者,以先生及魏叔子、袁简斋为三大文豪,以先生方叔子,学则过之而文不无少逊,然犹庶几同调矣。缀简斋于后,毋乃拟不于伦耶!简斋人虽佚荡,然议论可取者亦不乏,特其文伤于叫嚣轻谐,大都露浮薄气,近传奇体耳。古骨雅音、仁思义色之风杳如也,而乃自许为平生文艺中所最长,岂其明知此为所短,故作违心之谈以张之耶?抑当时东南耆旧凋丧,无识而妄相推奉者多,彼遂浸习于长傲,遂非而不自觉也。

颇自谓持平之论矣,然使忿攻陆、王者见之,必又以我为子也,莫之执中也。虽明知难谐乎众论,然心之所见如此,不能不云。至真是非,固难自定,尔若存炎凉菀枯之见,徒美于人之所同附,而强作违衷之谈,以肥此脊彼,是即曲学阿世矣,深所不敢为也。


注释:

①李穆堂:李绂(1673~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平生倡行理学,学问宏深渊博。著有《穆堂初稿、续稿、外稿》《朱子晚年全论》《陆子学谱》等。

②原甫:刘敞字原父,父通甫,号公是,新喻县(今新余市)人。庆历六年(1046)与弟刘攽同中进士,历任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权度支判官。迁起居舍人,知郓州(今山东东平),京东路安抚使。主持嘉祐四年(1059)礼部考试。门人私谥“公是先生”,今存《公是集》五十四卷。

③陆、王之学:陆九渊、王阳明之学说,以立心、致良知为要。

④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官至礼部尚书。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当时王守仁以心学立教,大江南北翕然从之。他不以为然,尝与守仁往返探究致知与格物的关系。他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赠太子太保,谥文庄。有《困知论》、《整庵存稿》。

⑤陆清献: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任河北灵寿知县。终身佩服朱熹,以朱熹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宗朱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学。……今有不宗朱子之学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反对王守仁“致良知”说,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与陆世仪并称“二陆”。死谥清献,从祀孔庙。著有《困勉录》《读书志疑》《三鱼堂文集》等。

⑥朱文端公:朱轼,高安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卒谥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