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论坛研究文集
- 魏一明 张占仓 周立 袁凯声
- 8111字
- 2020-08-29 04:53:03
“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构建研究
摘要: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区域经济格局演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唯独中部没有国家中心城市;而且,江西、湖南、湖北以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纽带实施抱团发展战略,安徽实行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山西执行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孤立无援的河南面临中原塌陷的危险。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有力地提升了郑州的国内、国际地位。作为中部重要城市的郑州,理应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会,把郑州打造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全力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
一 “一带一路”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
国家批准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安装了新引擎。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把郑州市建设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把郑州建设成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为把郑州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新动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发展经验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通常伴随着国家级新区的腾飞,国家层面的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设立,为郑州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中部地区核心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航空经济及其相关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航空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则是航空经济的核心载体。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培育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中原经济区崛起的新引擎,引领郑州未来经济发展,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来了后发优势。随着国外和东部先发地区传统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国家战略和市场机制的合力下,中西部内陆地区必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郑州北接京津冀经济圈,东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连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位优势极其突出。郑州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支持,必然在中西部经济新增长极产生和形成中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郑州的后发优势,深入进行经济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产业体系中,提升郑州在国内、国际的地位,提高郑州产业能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将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确定扩大内陆开放战略,为郑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新契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郑州通过“米”字形的高铁网络连通全国各地,成为我国承东接西、连南接北的核心交通枢纽。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郑州由原先的内陆城市一下就跃升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郑-欧班列的开通,打开了郑州西向对外开放的新通道。国际航班的日益增多,航空网络的不断扩大,形成了郑州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中走廊。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陆空口岸、自贸区等多功能建设,完善了郑州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了郑州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层次,使其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成熟。郑州富有活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建设,加速了郑州成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步伐,国际商都的建设初见成效,经贸流、金融流、智慧流、信息流、人文流等五个大通道基本形成,为将郑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新机遇。
二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
(一)内在挑战
1.郑州创新能力与水平较低
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重庆等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的文化科教实力相对比较落后,全国一流高校缺失,创新产出水平较低,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科技资源、研发投入强度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武汉。创新成果产业化比例不高,研发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创新效率比较低。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的支出比例不高,低于创新城市的基本水平。技术推广中介不发达,技术市场交易不活跃,2014年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不到重庆的1/8。2014年的专利申请数目不到重庆的一半。
2.郑州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郑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依然滞后、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低下,产业层次低。郑州市目前总人口为937万人,远低于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甚至低于武汉;从经济总量上看,2010~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从4029.3亿元增加到7315.2亿元,年均增长16.2%,超出全国年均增长率3.2个百分点,2015年郑州GDP总量较2014年增幅达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GDP占全国比重仅从0.98%增加到1.1%,排名第18位。同为中部内陆城市的武汉GDP占全国比重为1.62%,排名第8位。2015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94.71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较2014年增长11.5%,但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仅居第20位。郑州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5大中城市中间偏后位置,与武汉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受到武汉的巨大挑战。
表1 北京等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发展水平(2010~2014)
表2 2015年全国部分核心城市发展情况
3.城市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在城市道路占用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较低的情况下,地铁、城轨、公共交通缺乏有效对接,特别是由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少作为,郑州市交通系统低效混乱运转,大多数城区都受到交通堵塞的困扰。比如,郑汴一体化建设进行多年,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也已开通,但由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严重不足,未能准确判断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进度,城市轨道交通沿途站点与居民点较远,不方便城乡居民的绿色出行,郑汴城市轨道交通上座率较低,导致部分站点不能正常运营,交通资源严重浪费。郑州市发展面临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郑州构建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
(二)外在挑战
1.来自武汉的挑战
以区位理论来分析,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外在的挑战首先来自中部地区重要城市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集“铁、水、公、空”为一体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仅次于广州和天津,远远领先于郑州。武汉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也遥遥领先于郑州,除非在未来郑州培育出大型新兴产业,否则要缩小与武汉的经济实力差距,难度不小。武汉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的主要节点城市,享受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中,武汉的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首位度最高,已经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领先于郑州。武汉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中部六省首位;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在我国仅次于北京,智力资本极其丰富,科教优势和高端人力资源优势突出;武汉东湖地区的“中国光谷”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2015年武汉东湖就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早于郑州。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新动能。当前,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为副中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发展,武汉的作用将更为凸显,将成为推动江西、湖南和湖北三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对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来说正是如虎添翼。
2.来自西安的挑战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外在挑战其次来自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西安。历史上,古都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旧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品贸易枢纽,是当时我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是诸多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汇聚点。早在2009年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西安走向国际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核心影响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建设,并明确提出“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这就确立了西安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西安高新区与珠三角同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于郑州。“一带一路”对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难得的时代机遇,西安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陆上物流,力图打造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对郑州建设国家级的物流中心是不小的挑战。西安努力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谋求参与国际合作和加入国际分工体系,把西安融入中国向西开放战略,提升西安的国际化水平。西安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设立,将推动西安经济实现腾飞,为西安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 国内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一)注重政策叠加效应
不管是东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上海和广州等,还是首都北京,抑或是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国家都出台许多政策,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均注重政策配套,充分发挥政策多元叠加效应,完善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比如广州的“腹地发展战略”和“腾笼换鸟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比如北京的创新驱动战略、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战略和重庆的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等。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不单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和广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国家的政治中心城市北京也大力发展服务型外向经济;西部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则大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力提升经济的外向度。
(四)建设交通枢纽城市
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国家中心城市形成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重庆,均不遗余力地建设交通枢纽城市,以交通枢纽汇集人力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与商流,优化资源组合,降低发展成本,获得发展红利。
(五)准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
不同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功能不同,其发展战略也存在明显差异。上海的城市定位从2020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转变为2040年的全球城市;北京的城市定位为世界城市;广州的定位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的定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不同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最终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效果。
四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前景预测和分步走战略
(一)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从中心城市影响力进行分析,国家中心城市应该具有国家级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和城镇群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组织经济社会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国家中心城市GDP占国家GDP的份额应在2%以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 1)模型以2010~2015年的数据为基础,对郑州GDP占全国GDP的比例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以王一鸣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为参考标准,按照目前郑州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要到2060年郑州的GDP才能占到全国GDP的2%,郑州才可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二)分步走发展战略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可以预见未来国家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如果郑州经济可以逆风扬帆,加快发展新经济,努力培养大产业,像重庆一样保持1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那么郑州达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在2028年左右就可以达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即郑州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以上。为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以2016~2020年为夯实发展基础时期,加大对新经济的投入,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增强郑州的辐射带动能力,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融入“一路一带”,争取在2020年左右把郑州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中部地区国际商都;第二步,在2020~2030年,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左右,在2030年左右郑州跃升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第三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争取在2035年左右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五 “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路径选择
(一)完善郑州国家交通枢纽功能
利用郑州的区位优势,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立体交通体系,实现郑州国家交通枢纽功能突破发展,确保郑州在速度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相适应,通过运输网络优化、信息平台搭建,全面提升协调管理能力,完善以新郑国际机场为主,登封、上街和万滩机场为辅的航空体系,加快郑州国际货运中心的扩容建设,把郑州打造成国际航空枢纽,优化调整过境组织方案,无缝对接城际轨道、高速公路、高铁线路,促使运输中转运行时间达到最短,提供优质的通用航空服务和高效的“一带一路”上的物流效率。开辟郑州至“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航线和增开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促进郑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增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国际货物快速吞吐能力,凸显郑州国家交通枢纽的区域竞争优势,早日实现“货通全球、物流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培育中部地区知识创新中心
在信息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提升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可以断言,知识创新将是未来城市竞争的主要态势。全力把郑州培育成中部知识创新中心,促进郑州智慧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为郑州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所需要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内生性动力。一是拓展创客空间,要在高技术人才和高校集中的地方设立创客空间,营造优越的软硬环境,建设创客群体集聚和创业集散地,方便创意人才和技术精英创业,提升郑州的知识创新水平,引领中部地区发展潮流和趋势。二是建设豫外大学城,在郑州东区设立豫外大学城,为知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快郑州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拥有国内一流科研实力的大学在郑州的豫外大学城建设分校;学习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汕头以色列理工学院、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香港浸会大学等的经验与做法,引进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一流大学入驻豫外大学城。三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国家批准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推动郑州科技和金融结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将郑州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创新增长极,收获创新红利。
(三)建立华夏历史文明体验中心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作为重要节点城市的郑州迎接国内外的游客必将越来越多。在郑州建设立体式华夏历史文明体验中心,是落实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定位的要求,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华夏历史文明的发展演化历程,感受华夏历史文明的魅力,传承华夏历史文明的基因,全面跃升郑州的文化功能,加快郑州内涵式发展的步伐。学习迪士尼、星巴克的商业模式,运用“互联网+”手段,以华夏历史文明为内容,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历史穿越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打造新型吸引全球眼球的无与伦比的旅游业金字招牌,满足超越物质的情操熏陶、历史感觉、情绪宣泄等新型需求,大力发展以华夏历史文明为基础的体验经济,让国内外游客在享受衣食住行玩乐等方面的体验外,还接受华夏历史文明的熏陶,形成以购物消费、娱乐享受、陶冶情操为标志的新型城市核心功能,把郑州打造成为全球青睐的历史文化游乐胜地,努力推动郑州中心城市文化功能迈上新台阶。
(四)全面提升郑州国际商都品质
全面享受“开放红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郑州自贸区已经获得国家批准,郑州由改革开放的边缘地带转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郑州要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实验田”功能,利用信息技术,确保自贸区充分实现货物进出自由、金融自由和投资自由,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享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开放红利”,把郑州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商都。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全面执行“买全球、卖全球”发展战略,以构建“郑州国际网络商都”为目标,深度嵌入国际商贸体系,推动郑州由传统商品贸易集散地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货物、人才、信息和金融汇集的国际化商都转型。大力发展现代会展业,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务合作,积极举办国际及国内的产品与服务会展,让郑州会展业成为对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窗口”和平台,为郑州提升国际商都品质提供强大推动力。
(五)培育联动合作的郑州都市圈
国内外都市圈的发展经验均表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依赖于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态势,正是都市圈内的城市连绵带支撑和滋养着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的发育与成长。当前的郑州都市圈主要包括以开封、郑州、洛阳为主轴,以新乡、许昌为两翼的5个城市。发挥郑州都市圈空间联动优势,优化都市圈空间格局,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在郑州都市圈内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在郑州内部,完善“一区四城四组团”发展战略格局。在外部,以郑汴一体化、郑洛工业走廊建设为抓手,强化“一带一路”上的郑州都市圈主轴功能;以郑州—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动郑州与新乡的联动发展,实施郑州跨黄河的发展战略;强化郑州与许昌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强化郑州都市圈右翼的战略选择。郑州一方面借力都市圈发展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可以依托都市圈的腹地资源,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中获得竞争优势,促使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六)提升郑州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是当前郑州实现高效发展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要在郑州市扩容发展进程中进行前瞻性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和居民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要完善城市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城市管理工作合理合法,营造和谐的城市管理氛围,为城市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快速提高郑州的城市管理水平,做到执法规范、行为科学,对城市管理部门各级干部的不作为或者少作为行为严厉追责,树立起郑州城市管理队伍的良好形象。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改变由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警务员、网格监督员包办的传统管理模式,学习北京“朝阳群众”经验,吸收社区居民参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推动郑州城市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行电子政务,优化网上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要强化郑州电动车交通管理。
(七)推进郑州绿色智慧健康发展
推动郑州绿色智慧健康发展,是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和高成长性服务业产业链条为支撑的循环经济、节能经济,努力开发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等的绿色技术,着力扶持静脉产业,培育郑州经济崛起的绿芯,把郑州打造成“一带一路”上的绿色明珠。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互联网+”计划,推进郑州市物联网、云计算及服务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催生规模化的智慧产业,进而推动郑州智慧经济的发展,提高郑州经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要全面嵌入“一带一路”的健康城市工作网络,完善郑州自身的城市健康工作网络,把郑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健康网络的重要节点;构建城区医疗卫生长效机制和食品安全应急服务机制,设置市民动态健康档案,加大健康设施的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的城市工作生活环境,发挥城市社区在保障居民身心健康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生命经济、生物经济,打造健康大产业,培育健康产业生态体系,获取城市竞争筹码,推动郑州发展行稳致远,在与武汉、西安等城市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竞争中实现跨越式突破。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一路一带”背景下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构建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琳:《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以港京沪津穗城市为例》,《城市观察》2009年第3期。
[2]陈江生、郑智星:《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
[3]李江帆:《国家中心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
[4]姚华松:《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关系》,《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