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变迁研究
- 徐进 李巍
- 3375字
- 2020-08-29 05:42:10
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国际格局之争
第三次争鸣发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而且现在仍在进行当中。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引发这次争鸣的导火索,而此前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9·11”事件的发生、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成长构成了这次争鸣的事实基础。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仍然是“一超多强”格局没有发生变化。秦亚青坚持“‘一超多强’过渡论”,当今国际格局中“一超多强”基本格局未变,三种力量的作用更加明显。世界力量对比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基本趋势没有变。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2003年是一个关键时刻。这场战争之后,美国、欧盟与中国这三种重要力量就开始显现出来。北美、欧洲、东亚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三个地区。北美的主导力量美国仍然是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伊拉克战争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欧盟越来越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独立的作用,而且实力持续上升;中国在过去五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国家。这种力量对比也更加明确地表现出世界力量对比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秦亚青进一步认为,美国在硬实力方面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欧盟在软实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软硬实力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巧实力方面却常常胜人一筹。正是在这种新的力量组合下,世界处于一种秩序转型过程之中。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当今世界可以用一超三维多元来形容:美国的超强地位,美国、欧盟和中国的重要作用,多元行为体日趋上升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
阎学通继续坚持“一超多强定型”论。他说:“冷战结束时,一些学者认为国际格局将从两极格局转化为多极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并未形成多极,‘9·11’以来多极格局仍未出现。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趋势相比,今天的多极化仍然只是国际格局变化的一种可能趋势,而且这种趋势的可能性并未加大,多极化的速度也未加快,多极化的迹象也未增多。”不仅如此,“在多极化作为一种国际格局变化可能存在的同时,出现了国际格局重新回归两极的可能。目前,国际格局两极化的可能性并不比多极化的可能性大,但两极化的可能性则是90年代初所没有的。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世界格局两极化的最主要因素。15~20年后,世界格局到底是两极还是多极,现在还无法判断”。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格局之争主要围绕危机之后美国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展开,其中美国是否走向衰落,衰落程度有多深,则是这场争论的核心。这次争论最大的特点是学者内部出现了观点分化,出现了“一超多强”不变论、“一超多强弱化”论、“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论、两极化论。
楚树龙坚持“一超多强”不变论。楚树龙的判断是“金融危机没有、也不大可能改变国际经济和政治基本格局”。这一判断的根据在于,这次危机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受到程度相似的重创,因此美欧日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受到特别影响,它们仍是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力量和重心。20国集团会议由美欧倡导和主办即是证明。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的影响比较有限,对美国综合实力的影响就更有限了。
李长久也认为,虽然危机削弱了美国金融和经济实力,但其他大国也未能幸免。与其他大国比较,美国仍有较强的承受和应变能力。因此,短期内美国仍将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超多强”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持“一超多强弱化”论的学者普遍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使“一超”地位有所弱化,与此同时“多强”发生易位,中国在多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但“一超多强”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比如,阎学通在2008年底阐述了他对未来国际格局的看法。他预测,2009~2011年这三年里,国际格局的总体趋势将是“一超弱化、多强易位”,即金融危机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弱化,日本和欧盟的综合实力地位也将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和俄罗斯的实力地位在金融危机中分别得到提升。但目前的金融危机不能使美国完全走向衰落。
彭光谦指出,金融危机虽然重创美国但其他国家遭受的打击并不比美国轻,而且美国依然拥有最先进的科技和生产能力,因此它的“一超”地位没有改变。但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主导国际事务力不从心,无力高调处理国际问题。
时永明具体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冲击和挑战,首先是美元霸权地位开始动摇,国际社会对以美国为主导的现行国际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次是一些国家开始寻求在双边贸易中通过本币结算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以及更多的双边或多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建立都在悄悄地以替代方式改变着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
“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论可以被看作“一超多强弱化”论的推演:一方面是美国“一超”地位的弱化,另一方面是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两者共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彭光谦认为:“在美国‘一超’相对走下坡路的同时,世界其他力量却相对上升,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导致世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韦宗友指出:“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是当前国际政治中的突出现象。新兴大国的崛起,不仅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权力格局,也对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挑战。”谷源洋断言,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世界经济权力的天平正由传统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倾斜。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姜跃春分析称,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快,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它们的崛起正在加速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论的兴起与中国官方对此论的推崇关系很大。2009年6月2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 推动共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评论文章,称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的群体性崛起正给国际社会带来新的机遇。世界各大区域的新兴大国成为和平与繁荣的支点,遵循不同发展路径的新兴大国为世界提供了多样的成功模式。2010年时任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的乐玉成就撰文赞赏这一论调。他认为随着一大批新兴国家正在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正在改观,国际力量分布渐趋均衡。“亚洲虎”“非洲狮”和“美洲豹”正在一起推动世界格局演变。与此同时,他也承认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谈论西方衰落为时尚早。要真正实现世界格局多极化、力量对比均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观察到,正是在官方人士发声之后,“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论在学界才大行其道。
阎学通可能是目前学界主张两极化论最有力者。2008年底,他尚认为“一超弱化,多强易位,中国突出”,但很快他就转而主张未来的国际格局绝非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而是向两极化方向发展。2012年底,他撰文指出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将使东亚变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综合国力快速上升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单一实力要素(比如经济要素)提升的基础上。他预言中国将在十年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具有全球战略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与此同时,美国的实力虽然相对衰落,但至少在未来20年内不会改变其超级大国地位。这意味着届时中美将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因此世界将重新两极化。2013年他在另一部专著中进一步分析了世界各大国在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趋势,并信心十足地断言,在未来十年,中国在两极化趋势中的一极地位将日益显著,两极化趋势将在2023年之前定型为两极格局。
阎学通关于国际格局日趋两极化的观点使他在学界再次成为少数派,而且与官方立场的差异极大。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继续坚持“世界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既定论调,这反映出官方当时对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进程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不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中国崛起的新表态值得我们关注。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在参观后发表的讲话中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本书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是“一个目标、两种表述”,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习总书记的讲话似乎告诉我们,中国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比较接近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距离崛起为超级大国亦已不远了。未来五年,中国官方如何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方面做出取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