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之争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标志着持续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寿终正寝,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这也预示着未来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国际格局向何处去,是走向多极,还是保持单极,或者还有其他发展趋势,一直是中国学者的热门讨论话题,并形成了多极、单极和一超多强三种观点。

赞成世界进入“多极格局”的中国学者大都认为,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支柱地位的优势相对衰落,与冷战初期相比,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大大下降。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危机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美元霸权地位消失,美国尽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依然是世界上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国,但相对优势的衰落已经毋庸置疑,特别是面临德国和日本的迅速崛起,可能更是如此。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编《国际格局——世纪之交的转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46页。王怀宁就断言:“在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就已经进入了多极化格局之中”,今后的发展变化,“只要不超越多极这个大的框架,也就仍然处于多极化格局之中”。王怀宁:《关于研究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年第7期,第4页。何方除认为当今世界处于多极格局外,还批评“一超多强”的提法高估了美国,几乎否认美国相对衰落的历史趋势,同时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这有悖于中国的外交思想和政策。何方:《是多极化还是“一超多强”》,《世界知识》1998年第17期。

当年同意冷战后世界进入单极时代的中国学者非常少,因为这一论断在中国多少有点政治不正确的味道。虽然中国有很少学者直接撰文承认单极世界的存在,但有学者强调美国具有超强的实力地位。资中筠在1991年撰文分析美国的实力状况,她写道:


在世界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中,美国优势在于军事,而在经济上遇到日本、欧洲(特别是德国)以及其他方面的严重挑战。根据今后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将起决定作用的理论,美国的优势已发生问题。但是,海湾战争又使人们看到,军事因素还是比人们设想的重要。尽管海湾战争依靠了其他富国的大力经济支持,但是能够对解决危机的方式及结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只有美国。这样,军事因素似乎也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不重要,美国的优势又可以发挥作用了。资中筠:《“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会出现吗?》,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82页。


尽管资中筠也分析了美国实力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她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综合国力上,在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上还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美国的综合国力远未步入‘衰落’的进程”,特别是在教育和人才方面,美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资中筠认为“极”的概念已经过时,“多极化”的提法也不大科学,“世界上并没有出现足以鼎足而立的势均力敌的几个固定的国家或国家群”。资中筠:《美国战后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9~14页。

1998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影响了部分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判断,一些学者开始认可单极世界的判断。庞中英认为,过去十年来,国际形势有两大特征:一是美国左右国际事务的能力上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可以威胁美国安全的国家或国家联合;二是西方的全球性获得巨大的推动力而加快发展。美国及其领导的西方世界正在利用赢得冷战的难得历史机遇,构建一种没有挑战者的“单极世界秩序”。庞中英:《冷战后的终结与中国的回应》,《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还有中国学者对以前关于国际格局的判断进行了反思,认为“以往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分析美国时,过多地强调了其衰退的必然性,而忽视了其局部的上升性。……当然,从长远来讲,欧洲和日本将会不断提高其在西方同盟中的地位,并最终与美国形成鼎立的局面,使美国的单极化霸权不能持久,但在短期内,还看不到这样的前景”。阳冕:《单极与多极》,《世界知识》1999年第14期。

李义虎认为,科索沃战争及其北约新战略的推行已经对国际关系结构、地缘政治及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的关系这三个最敏感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国际关系结构的影响上,表现为单极至上、多极化逆转。“事态的发展已经表明,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发生某种带有重大转折性的变动。”“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格局有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是单极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已经受到来自单极霸权的严重挑战。”李义虎:《科索沃战争所带来的国际政治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

1991年,中国学者周纪荣提出“一超多强”的概念。周纪荣:《世界格局变化的趋势》,《现代国际关系》1991年第2期,第3~7页。这个概念很巧妙地既承认了美国超群的实力地位,又否认单极世界的存在,既符合国际实力结构的现实,又不违反中国政治的正确性,所以它一经提出就得到多数学者的热烈拥护,认为是对国际格局比较准确的判断。但在“一超多强”支持者的内部,还存在“稳定说”和“过渡说”两派,而且后者是“一超多强”论的主流派。

主张“稳定说”的学者认为,“一超多强”就是一种特定的国际格局,不存在什么过渡期。阎学通在1997年断言,“冷战后从两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的过渡已经完成,国际力量格局与关系格局基本定型”,“今后15年美国仍可保持其一超的地位,而其他强国在这一时期还难获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实力地位”。阎学通:《1996~1997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关系报告》,《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国际形势分析报告集》,1997。1999年他再次重申,科索沃战争使“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变得更加清晰。阎学通:《国际环境及外交思考》,《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8期,第7~8页。总之,阎学通认为“一超多强”是未来三四十年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主张“过渡说”的学者认为,“一超多强”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格局的过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其实这一概念的倡导者周纪荣就有这种想法。他在1991年提出“一超多强”概念后不久即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世界继续向多极化发展,矛盾错综复杂。从国际政治的现实出发,我们必须正视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美、欧、日作为一个比较强大的合力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建立国际新秩序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和第三世界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以及地区和次地区的联合组织的协调行动是最大的合力。”周纪荣、王玲:《90年代过渡性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其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影响》,《外交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第19~22页。一方面提倡“一超多强”,另一方面又说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反映出周纪荣对国际格局发展方向的犹豫心态。顾关福认为“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是多极化进程的深化,“一超多强”的过渡性格局将长期存在。从力量大小对比看,“一超多强”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力量结构,未来世界将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需要很长的过程。顾关福:《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鲁毅、顾关福等主编《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时事出版社,1999,第250~258页。傅耀祖也认为:“‘一超多强’虽然是当前的现实,但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正在变化中的现象。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哪些国家能够列入多强行列?诸多的强国将以什么形态形成几个相互对立的集团?诸如此类,这些问题都在变化中。”傅耀祖:《冷静观察形势变化 沉着应付复杂斗争》,《外交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第8~10页。实际上,“过渡说”在本质上是多极化的一个变种,即虽然目前国际格局还是“一超多强”,但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国际格局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

主张“过渡说”的学者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派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是主张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苏联解体一年后召开,而当时中国学界在国际格局向何处去的问题上莫衷一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再次重申“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中国政府只是认为国际格局会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世界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多长、当前的国际格局是什么,中国政府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一超多强’是国际格局的过渡形式”这一论断恰好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它给出了当前国际格局是什么、未来国际格局是什么的答案,同时继续在多极化持续时间问题上保持模糊。本书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对“一超多强”论是认可的,而且特别欣赏“过渡说”,因为这是对政府立场绝佳的阐释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