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就上学了?

轻松入学了,难题也来了

女儿苏宝从圣彼得学校小学毕业的那一天,她并不十分开心,我知道她舍不得离开和她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师和同学们。可是我自己,却无法抑制高兴的心情。女儿在这里读了三年半的小学,从懵懂羞怯,到现在从容自信,那是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其间更是因为语言不通,让她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而我,自然也经历了更为不平静的教育心路历程。女儿毕业了,我说“我也毕业了”。

女儿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笑笑。女儿是她成长过程中的当局者,我们家长何尝不是呢?所谓当局者迷,只是她这个当局者和我们不一样,她迷得毫无意识,而我,因为太清醒,所以更迷惑。

这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带着苏宝走在一处原野上,一处很漂亮的原野,宽阔辽远,有一望无际的草坪,有五颜六色发着光的奇异小花,这儿一簇、那儿一簇的,散落在原野上。头顶上的太阳,像孩子们画的图画,大得有些夸张,红彤彤地闪耀着光,但是并不感到炎热。我和苏宝走在原野中却不为这份美丽所动,我心里很着急,我要带着苏宝去找学校,不知道哪里有学校,我们就这么走着,寻找着,走啊,走啊……

既然做了这样一个梦,那这本书就从苏宝入学开始说起吧,也算顺理成章。

谁都清楚,孩子转学插班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即使有人有些神通,那至少也得有那么几个晚上睡不安稳吧,何况我们这次可是去的异国他乡。

一心茫然,满腹忧啊!

女人心头有事越发爱琢磨。我把女儿找学校入学这件事琢磨了千遍万遍,唯一的结果是:越想越难,越难越愁。

也许这种事先无所作为就贸然带着孩子出国的行为,让现在的人们感到费解,现在出国的情形大多是这样的:一条网络,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在订机票之前,甚至在拿到签证前,该做的事情基本都在网络上搞明白了。比如,如何到学校注册;如何申请银行卡;如何租房子;临行前的准备,包括带哪些衣服、吃的、用的东西,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找到能够去机场接机的人,甚至人还没到就已经交到了不少朋友等等,这就是网络带给人们的便捷。

可2000年的时候,虽然已有了网络,但在利用度和便捷度上却无法和现在相比,更何况我们那时候利用网络的意识可比现在差太远了,因此,当我们带着女儿来到这个国家的时候,不仅对女儿入学的事毫无头绪,对即将开始的异国生活也心怀忐忑。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即将居住的城市时,首先被它的美震撼了!眼前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惊喜,一个宛如童话的地方,目之所及,每一处都是风景,而且美得精致,美得平和自然。

那时正值复活节假期,街上随处可见各种清新活泼的复活节装饰,处处显出生机勃勃,嫩黄和嫩绿色是主色调:橱窗里嫩黄色的毛茸茸的小鸡,周围点缀着青枝绿叶……一切都是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唯一不方便的是学校放假,苏宝入学一事还要拖上几天。于是我就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带着苏宝在街上闲逛,熟悉环境。苏宝见到什么都觉得新鲜:

那些整洁精致的店面,五彩斑斓的橱窗……

那些漂亮的尖屋顶,白色的、红色的、灰色的……

那些玲珑的玻璃窗……

苏宝尤其喜欢各家玻璃窗外、窗台上摆放的一盆盆在微风中摇曳的五颜六色的鲜花,虽然叫不上这些鲜花的名字,但见它们在微风中轻盈摇摆,灵动又悠闲,看得心情也美好起来。不知花名又有何妨?我们欣赏这些花带给自然界的美。

苏宝不停地指指点点,走在我身边,不时发出轻声惊叹。她说眼前的景物就像以前在童话书中见到的一样,甚至比那还要美,因为有活生生的人在街上,包括她自己。

天仍旧微凉,让人有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走在街上整个人为之精神焕发。我不由得深深吸了几口这清凉中带着淡淡香味的空气。

毋庸讳言,眼前的这一切也让我感到新奇。

抛开宗教上的意义,我也是十分喜欢复活节的,这是三四月份的一个春天的节日。万物在深冬的沉寂与休养生息中,孕育了新的、更有力量的生机。春天来的时候,这一切都迸发了,天地之间,包括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一条不宽的小河蜿蜒流过这座小城,在流经废旧城堡的这一段,河中有十几只野鸭子,毛色光亮,肥肥的,偶尔振翅飞起,滑过水面。常有人带着面包来此喂野鸭子,每次看到,我和苏宝都会良久注视这和谐的画面。城外有个小湖,七八只雪白的天鹅在里面悠闲游弋。苏宝第一次见到这种高贵的鸟,惊诧得半晌闭不上嘴,眼神中充满崇拜。

只是我心中还装着苏宝入学这件悬而未决的事,无法全身心沉浸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和这童话般的美景中。看着身边欢蹦乱跳的苏宝——真是年少不知愁啊!

我和丈夫苏仲宇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这一代人经受了正统教育,将家庭和孩子看得格外重要,对孩子的教育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我们盼望着开学的日子,下了决心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克服过去,一定要给苏宝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当那一天真的来了,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始料未及,惊诧之余又感到难以置信。

虽然来这里之前对如何办理入学一事一无所知,但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准备。毕竟是要上学的,就按照我们的习惯和想象,准备了证明孩子身份的证件、中国所就读过的学校开的证明和成绩单,我们还特意将证明和成绩单翻译成英文,并做了公证。

于是带着这些文件,我、苏仲宇带着苏宝走进了圣彼得学校的大门。至于为何选择圣彼得学校,唯一的理由是,它离我们住的地方非常近。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来说,近就是最大的优势。

按照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给孩子转学到一个新的学校,程序大体是这样的:带齐各种证件、带着孩子来学校,通常接待的是教学主任,看过孩子,问些简单的问题,再检查材料是否齐全,这算是面试。这一轮过后,还要参加考试,你说你孩子上了三年级或是四年级,你说了不算,证明材料也不算,要由考试成绩决定。

我们带女儿去学校前,脑子里就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都有些担心考试。女儿一句荷兰语都不会,即便试卷是英语的,也超出了她的水平。可以肯定的是,成绩会很差,到时候怎么安慰苏宝?她又能读哪一个年级呢?

苏仲宇一直想不出该如何证明女儿的学业水平,孩子语言不行,不仅不能证明之前的水平,还会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左思右想,我们决定一切听从学校的安排,降级读也接受。

苏宝那天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沉重吧,一路上不吭声。我和苏仲宇也没什么讲话的欲望,除了那几句不知被重复了多少遍的对苏宝的叮嘱。

一进到学校,我们首先见到了校长。

校长拍着苏宝的肩膀,说:“欢迎你来我们学校读书。”

这样的开场白让我迷惑,难道这就决定接收苏宝来学校读书了?还没有考核,也没看证件呢。校长并没有注意到我困惑的神情,又对我和苏仲宇说:“我认为孩子可以跟着读三年级,你们同意吗?语言的问题不用太担心,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老师为新来的孩子补习语言,相信她很快会学会的。”

并没有要求苏宝降级!——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呢?

苏仲宇欲从文件袋里拿出准备好的各种证明材料,被校长微笑着拦住。“谢谢你们准备的材料,不过,我不需要看了,上学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任何一个孩子想来我们学校,我们都会接收的。”

“那么,还需要考试吗?”

“当然不需要了。”说着他在一张纸上写了苏宝所在的班级和班主任的名字,并告诉我们教室在哪一层。

“很抱歉,现在克里斯蒂老师有课,你们不能见到她了,不过没关系,星期一来上学的时候就会见到的。”

说着又俯身对着苏宝说:“再次欢迎你,希望你在这个学校过得愉快。另外——”他挺起身对我们说:“还有个好消息,克里斯蒂老师班上还有一名中国女孩,她会提供帮助的。这也是我把她安排在这个班级的原因。我想——”他又转向苏宝:“你不会孤单的。”

一瞬间我们竟有了重见天日的感觉,心头无比轻松喜悦,我们设想了重重困难的异国入学,竟如此简单!

“上学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这话说得多好啊!

每个孩子都是这么入学的,不论你是不是当地人。因为“上学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大多数孩子都选择就近入学,虽然每所学校因为发展的历史不同,曾经有过好与差的区别,或是男校和女校的区别,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男女不再分校,教育质量的差别也基本不存在。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些差别,大概就是有的学校管理得宽松一些,有的学校则严格一些,这些松与紧,主要体现在学习上。当然这也是中学以后,小学阶段,差不多每个学校都一样。

那么有没有择校呢?随着我对这里的环境慢慢熟悉了之后,我了解到择校也是有的,似是一股暗流,主要在中国人之间。好像我们中国人的等级观念特别强,而且对优劣特别敏感。虽然现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都趋于一样了,但我们国人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出好与坏。比如根据学校的历史来判断,历史越悠久的越好,说出去有面子;再比如,家有女儿的,选择曾经的男校,以此说明自己家女儿能力强;或者选择白人多、外来族裔少的学校,心理上便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细细想想这种行为,无他,虚荣心在作怪。

上学是孩子们的权利,不仅体现在可以随意去哪所学校读书,政府也有让孩子正常读书的措施保障。每一个新学期开始之前,母亲的银行账户里都会收到政府的一笔款项(给孩子的任何补助,包括政府每月发给孩子的生活费,通常都是汇入母亲的账户),作为发给孩子们购置文具的费用。数额不大,但给孩子们准备新学期的文具还是足够的。

平时老师和家长的联系,主要靠家校联系册。这本A4纸大小的册子,既是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醒孩子们各种注意事项的提示本。比如:第二天有游泳课或是体育课,放学之前老师就会叮嘱孩子将第二天上学要带的游泳包或体育包写在联系册上。

苏宝顺利上学带给我们一家人的欣喜并没有维持多久,我们都明白,这只是一个起步,更大的困难已经迫在眉睫。每天把苏宝送到学校,我的心里一点儿都不轻松。每天和苏宝一起,在懵懵懂懂中摸索着、体会着该如何上学,这个过程让我的固有思维模式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受到冲击。

先说这么一件事,孩子们放学后,课本要留在学校里,不带回家。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没有课本,后面一系列的事情都无法继续:比如做作业,比如复习,比如预习……由此可见,这几件我们曾经对孩子们反复强调的事情,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克里斯蒂老师这么说了:“放学后的时间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

正是因为意识到不把课本带回家是件很严重的事情,我去找了班主任克里斯蒂老师,她才说了这样的话。我心里很不满,尤其是对苏宝这样一个插班来的孩子,不是该额外补课吗?不是该要求她多牺牲些课余时间赶紧把功课赶上去吗?不然她和同学的差距岂不是越来越大?

可是克里斯蒂老师又说了:“苏宝不用这样,她跟着班上其他同学一起学就行了。”

和克里斯蒂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是在教室门口。我扫了一眼空荡荡的教室,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后面,有一大块空地,地上铺着一块暗红色印花地毯。墙边有一个大书架,书架上有摆放整齐的书,还有学生们的手工作品,墙上还挂着几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这样一间本该让人感到轻松的教室,却让我压力倍增。要知道这里是要坐满二十几个孩子的啊,凭苏宝现在的学习状态,何时能赶上这些孩子呢?

克里斯蒂老师觉得我根本没必要为此担忧,我真有些觉得这位老师是不负责任了。然而我也无计可施,我们一家初来乍到,一切都在摸索中,只能老师说什么是什么,而在心里,却暗暗着急。那种有劲使不出、无处发力的感觉,令我十分难受。

每个上学的小学生都那么轻松,早上八点二十分上课,下午三点十分放学。放学后,就是自由时间,这一段时间如何度过?答案就一个字——玩。和同学朋友玩、和电脑玩、看电视、看书,总之,走出了校门,学校里的一切好像都抛到了脑后。苏宝和他们一样轻松自在,让我深感不安。

一年后我再回首这段日子,其实当时到比利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时间,是我当时心里太着急,太希望孩子能早些赶上同学们了,无形中为自己想象出了很多压力。

特别的语言补习

入学一个星期后,苏宝开始跟着薇拉老师学习语言,这让我稍稍松了一口气,可每天放学后仍然是不带课本回家,没有作业。

薇拉老师的班级是这样一个班级:苏宝加入这个班的时候,薇拉老师的语言班里有八个学生,分两个层次。从零起点开始,学到一定级别就算从语言班“毕业”了。是否符合毕业的条件,必须经过教育机构专门的测试,测试合格的孩子基本都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无障碍,学习上无障碍。

目前零起点学习的只有苏宝一个人。

“妈妈,你看,薇拉老师给的课本可有意思了!她特别允许我把课本带回家给你看看的。”

这是苏宝第一次上过薇拉老师的课后的反应。

那天接苏宝一到家,她就迫不及待地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

这真是一本漂亮的课本!我翻看着,不得不心中感叹——这样的课本太能抓住孩子的心了!

“就像漫画书一样,是不是?”苏宝在一旁起劲地说。

“是啊,太有意思了。”

教科书是装订在活页夹里的大开本的,苏宝一翻开就爱不释手。大幅的图画,简单的一两句话,字母也印刷得特别大。看着看着,苏宝说从这本教科书里竟看出了米菲兔的感觉。

这是一本让孩子们感到既轻松又亲切的教科书。教科书的第一课,讲的不是学校,不是老师,也完全跟学习无关,它讲的竟然是购物。

苏宝说上课时就像被薇拉老师领进了超市买各种充满诱惑的食物,真不愿意下课呢。

上过几次课后,苏宝更加喜欢她这个小班级。从苏宝的口中,我渐渐觉出,学校教学的宗旨是顺应孩子的天性——童话书一样的课本,说笑随和、不跟孩子们强调身坐直手背后面、不强调各种规矩的老师,让孩子们在玩、在自我表达中学习。苏宝说上薇拉老师的课最开心了,不像是上课,就像和朋友一起玩一节课一样。她甚至还爱屋及乌,经常饶有兴趣地给我描述薇拉老师的装扮。我见过薇拉老师,个子高挑,齐肩的褐色的头发,肤色也是深色的。苏宝提到薇拉老师的着装,我后来也留意过,她的着装风格展现着简洁、干练,和她的形象十分相称。大多时候,薇拉老师都会穿裤装,上身穿一件亚麻衬衫,或者亚麻衬衫外加一件薄毛开衫,围一条亚麻围巾,干练、洒脱。她有很多种不同花色的围巾,苏宝唯独喜欢她围那条灰色的亚麻围巾。

我觉得很有意思,从没想过一个孩子也会在背地里如此评判老师的着装。我自己上学的那些年里,可从没有关注过,或者说在意过老师的着装。

孩子入学后最初的那段时间,我还是很担心的。我看到的现实,和我心里的预期根本无法结合在一起。

我希望孩子抓紧时间补习,希望老师能给我们提一些要求,比如给孩子找个家庭教师什么的。然而现实是,我看不到苏宝在学习,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让苏宝和班上的孩子一起学,她会赶上的。放学后的时间是属于孩子们的,让他们自由地玩。

玩,玩……

那段日子里我一听到这个字就满心忧愁。好像每个人,从老师到家长(除了我这样的家长,后来我慢慢体会到,应该是除了我们这样的中国家长),都认为孩子玩是天经地义的事。

看着这些孩子,我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学习的样子被彻底地颠覆。

学习是件苦差事,学习就该刻苦,“刻苦学习”这个词,我们从小听到大。在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例子中,还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这些都形象地刻画出了学习的姿态。老师、家长这样要求我们,我们也这样要求我们的下一代,一切就这么自然。

而现在,每每看到本该用来学习的时光成了以玩为主的时候,我心里首先感受到的是恐慌。我自己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冲击,我开始困惑,同时我也很担心,这样玩下去会耽误了孩子。那段时间我真的很无助,老师那里,我说不通,我希望她给苏宝留作业,给苏宝额外加码,可是根本不可能;我也很难私自给苏宝找家庭教师,荷兰语是小语种,世界上掌握它的人并不多,要找一个既懂荷兰语又懂中文的人不容易,很多我们国家来的留学生在这里都是依靠英语来工作、生活的,而那些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荷兰语流利了,中文又不行。就连校长曾经提到过的那位和苏宝同班的中国女孩,也给不了苏宝什么帮助。

苏宝入学的当天,我们都对这个女孩子寄托了希望,可是,很快听苏宝说,这个女孩并不太愿意和她讲话,至于原因,我们是后来才知道的。总之,那时候我找不到一个既懂荷兰语又懂中文的合适人选来做苏宝的家庭老师。

因此薇拉老师就成了能帮助苏宝尽快渡过语言难关的第一人选,也算是唯一的人选了。我常常叮嘱苏宝跟着薇拉老师好好学,每次她都很认真地点点头。可是依然没有我乐于见到的情形出现。我的潜台词,实际是要她回到家的时候也要多读多写,多背背单词,可是她呢?看漫画书,看电视。我问她在薇拉老师课上都学了什么,她心不在焉,告诉我她都会了。

“你不需要背单词吗?”

“不需要。我都会了啊。”

“那你今天学了哪些单词呢?”

“我都记下了,你不要打扰我看书。”

“如果老师今天教了你十个单词,你要主动再多学几个。苏宝,你跟同学有差距,你要尽快赶上他们啊。”

苏宝抬头看看我,说:“老师说不用。”

……

我还是不甘心,对苏宝现在的学习状态不能坐视不理,她毕竟是我的孩子,我要对她的前途负责。既然课本没有带回家,我可以让她阅读别的,这就是语言学习的便利之处。随处可见的文字都可以用作阅读学习,报纸、通知,甚至广告宣传单……我让苏宝每天晚上和我一起看报纸,读两三条简短的新闻,读的过程中,遇到生词要查,借此逐渐扩大词汇量。可是我们只坚持了一个星期,苏宝就坚决不看报了,她说自己的书更有意思。好吧,我也同意她看自己的漫画书,或是看动画片,我知道这两样对学语言是有帮助的,但对她在学校是如何学习的,我还是很好奇。

每天晚上苏宝看漫画书的时候,我就专心地检查她的书包。我会看到一些她在学校里做过的题,学过的单词和句子。有时候,我会强迫苏宝坐到我旁边来,听写她课上学过的单词、句子,结果每一次她都能写对。我还试过给她听写几天前学过的东西,她还是能写对,我觉得有些神奇。

“苏宝,你记忆力这么好?”

她说:“只要薇拉老师教的东西,我都不会忘。”

薇拉老师这么神奇吗?“她是怎么教的?”

“差不多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能让我们联想到一些别的东西。当我们忘了的时候,只要联想一下课上薇拉老师都讲了什么,就能想起来了。比如“avocado”吧,我永远也忘不了啊。”苏宝讲到的“avocado”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在讲到牛油果的时候,薇拉老师和苏宝的课一下子进行不下去了。

苏宝看着表皮粗糙、绿绿的椭圆形果子的图片,陷入了困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果子呢?她没吃过,似乎也没见过。薇拉老师解释了好几遍,苏宝还是不懂,然后薇拉老师就笑着拍拍她的肩头,说:“明天,你就会认识它了。”

第二天放学时一见到我,苏宝就开心地说:“今天吃到了好东西。”原来苏宝上午第三节去上薇拉老师的课,薇拉老师把一颗牛油果摆在了她面前,告诉她这个就是“avocado”。

随后又拿出一个保鲜盒,里面是新鲜诱人的沙拉。“这是牛油果三文鱼沙拉。”说罢,薇拉老师用叉子叉起一块约一厘米见方的水果块,“喏,这就是avocado,尝一尝吧。”

就这样苏宝学会了avocado这个词,也尝到了avocado的味道。

后来又发生的事情,就十分有趣了。只要带着苏宝去超市或者果蔬店,她第一个注意到的绝对是牛油果,还不时地感叹:“怎么这么神奇?牛油果好像一下子都冒出来了,以前我怎么就没见到过呢?!”

见到了就经常让我买,用牛油果做成的各式菜肴已经成了苏宝的最爱。

我曾经开玩笑地说:“真没想到,薇拉老师这么有魅力,不仅能教给人知识,还能影响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苏宝却一本正经地说:“薇拉老师就是很有魅力,我们都很爱她!”

差不多每个学期,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跟着薇拉老师学习语言。薇拉老师说过,如果让孩子们觉得学习语言是件很难、很辛苦的事,那就是她的失败。跟她学习的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快乐,在这么快乐的学习中,语言的进步也相当迅速。对孩子们来说,薇拉老师就是妈妈一样的人,有耐心,有方法,总能让他们感到快乐。薇拉老师的课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她讲,孩子们也讲,无拘无束。放松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

有一次,我在苏宝的书包里见到一张A4纸大小的单线纸,几乎写满了字,这是一篇文章。下面还有老师用红笔写的一个“好”字。

我问苏宝是谁写的。

“在我的书包里当然是我写的了。”

我闻言忙仔细看了起来。我那时候也在学荷兰语,可是这一篇文章,我还真没完全看懂,有几个句子的意思我不理解。

“老师让写的周末的事情,就是周末都做了些什么。我写的是上个周末的事情。你病了,我和爸爸负责采购、做饭、将垃圾分类清理。我第一次帮忙做家务,觉得做家务太累了,我想你们平时做家务也一定很辛苦。”

我感动得拥抱了她一下。

上个周末我发烧卧床休息,本以为家里会一团糟,没想到比我“主政”的时候还井井有条,采购、清洁、一日三餐,都非常让我满意。我高兴之余又感到失落——原来这个家没我也行,这么一想我就哭了。

苏仲宇对此感到哭笑不得。

我又仔细看了一遍文章,在感动中回过神来,惊喜地意识到苏宝也能写出这么长的文章了!我差不多和苏宝同时接触荷兰语,可是如今她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而我却还不太能看得懂。

这就是玩着学出的效果?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家里的电话渐渐多了起来,大都是找苏宝的。孩子们自由的时间比较多,打电话来约着出去玩,或者就在电话里聊一本书,聊聊动画片。

看着苏宝轻松聊天的样子,我心中总是禁不住感慨,这就是儿童学语言的优势吧。

苏宝跟着薇拉老师学了两个学期后毕业了,不能再上薇拉老师的课了,苏宝心里非常难过。苏宝在语言班毕业的时候,薇拉老师送了一张贺卡给她,贺卡上写着:“你现在有能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了,我很高兴,你也应该高兴。别忘了我一直在你身边,随时准备着帮助你。”

苏宝十分珍爱这张贺卡,一直收藏着。她和薇拉老师的感情有多深呢?在和苏宝的一次聊天中,她不小心透露出她和薇拉老师之间有秘密——我不知道的秘密。是什么?苏宝不肯讲,我没再继续追问,她和薇拉老师间的秘密,没有什么我不放心的。

语言问题基本解决了,我们都感到高兴。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苏宝克服语言这一关后,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了上来。这一时期,她各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她的精神面貌也让她周围的人耳目一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专门补习语言的老师,我们算是运气好的,虽然事先没有办法做细致的调查。对那些学校里没有专门补习语言的老师的外国孩子来说,也不用太担心,虽说对语言的掌握,耗费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但是他们的进步之快也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学语言,年龄和环境太重要了。

至于学习方法,也与我们有所不同。

我们学外语时惯常强调的单词、语法,苏宝她们并不刻意地学。说与阅读比什么都重要。得出这样的认识,也并非完全出自对苏宝学习的观察,我自己也在努力学习语言,这方面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们都是学过英语的,虽然英语学得不一定好,但是,有一个习惯却不知不觉地存在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时时影响着我们,只是,这习惯不太好。

这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我们在开口前,一定要在头脑里把语法结构组织好,然后才能说出来。但是我发现很多外国学生,他们总是脱口而出,有时候会有一些语法上的错误,可是不影响交流。他们无所顾忌地表达,说得越多,学到的就越多,效果强过我们想好了再说。而且,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遇到一个外国人说中文,即使他发音不准,即使他句子有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也还是能明白他的意思。

总之,开口,是学语言十分重要的手段,不要怕出错。说多了,自然就能掌握到正确的了,在说中学,比学会了再说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阅读,不可或缺

另一个对学习语言大有帮助的方法,就是阅读。

苏宝仍然没有作业,我希望看到苏宝每天紧紧张张地学习,对于不留作业,我常常为此忧虑。可是很快我发现,虽然没有作业,苏宝却有看不完的书,每天埋头书中,像个小书虫。

也许你会问:语言不太好的孩子,能读什么书呢?

有的,给孩子们看的书籍都是按年龄、按阅读理解的能力,有着很详细的分类的。

我们住的这个小城市,有流动图书馆定期到各个学校里来。他们是专门为孩子服务的,所以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

另外,市图书馆、大学的图书馆也对外开放,要看书,方便得很。

苏宝定期从流动图书馆借书看,这倒是投她所好。我翻看过她看的书,选得还算合适。

有一次我问她:“你怎么知道什么样的书适合你呢?”

苏宝说:“薇拉老师会帮我选,还有夏洛特,她也会帮我选。”

夏洛特是苏宝的好朋友,一个懂礼貌、温柔的女孩,个子不高,偏瘦,一头浅棕色柔软的头发,脸颊上有几颗雀斑。喜欢微笑,有时是亲切的微笑,有时是羞怯的微笑。忘了是在认识夏洛特后的哪一天了,突然我意识到她微笑的魅力,她的微笑让人放松,让人有亲切感。而薇拉老师,苏宝一直跟她有非常频繁的联系。薇拉老师既是她的良师,也是益友,苏宝会拿着书或是一篇文章去找她,听听她的意见,也跟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不仅仅是苏宝有读不完的书,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有一份独特的书单。学校和老师鼓励孩子们读书,整个社会也为孩子们读书大开方便之门。苏宝跟着爸爸去了一次市图书馆后就喜欢上了那里,安安静静的环境,便捷的生活设施,各种各样的图书……假期里她约上夏洛特等同学,可以在那里看上一天的书。图书馆的一侧便是咖啡店,可以买到快餐和饮料,因为紧邻图书馆,这个咖啡店异常安静,进出的人都十分自觉地控制着自己的音量和行为,不影响图书馆里学习的人。当然大部分人还是把书借回家去看的,借书、还书的手续也很便捷。

这就是基础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基础教育就像地基,这个地基支撑的是一个人今后向高度、深度发展的能力,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要被塑造成海绵,对知识要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分析能力和利用能力。阅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可以没有家庭作业,但不能没有阅读。

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了爱读书的习惯,又有着这么一个方便读书的大环境,随处可见读书的人就不奇怪了。在街边、在车站、在阳光下的草地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里,别人都在看书,你一个人东张西望或坐着发呆真觉得不好意思呢。包里放本书,就和包里常放着一把雨伞一样,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