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多年前的一幕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位奶奶去接上三年级的孙子放学。孩子走出校门后,奶奶卸下他肩上的书包,说了一句:这么沉,奶奶都快拿不动了!

那时候苏宝上一年级,放学时也是我帮她拎书包,一年级的书包也已经有了一些分量,我想象着三年级时书包会有多重。

从幼儿园起,就这么日复一日接送孩子,不断增加的有书包的重量,还有课外学习班……

长大,想起来是那么漫长的事情。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盼着孩子长大,这种盼望中也承载着父母殷切的希望。

可是长大并不容易,要养、要育、要教……千百年来,人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探求教育之道,教育孩子的理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古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进入现代,人们的生活越发丰富多彩,人们的眼界越发开阔,思想更加自由、活跃,很多父母的新理念是: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貌似这种观念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了,可是,当你真的从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旁观者升级为人父人母后,就会发觉,你之前的那些教育理念,那些自以为先进、处于“时尚前沿”的教育理念慢慢地被现实逐个击破,而你不仅已无力坚持,而且也不敢坚持。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时,你才会由衷地感叹,在当前的环境下长大是一件越发不容易的事了。从幼儿园开始,整个家庭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旋涡中,所有家庭成员在这个旋涡中身不由己地旋转,越滑越深。孩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每一天都被安排得像陀螺一样;到了晚上,终于可以躺在床上了,本以为该彻底放松了,可是哪敢啊,还要在心里默默背一背单词和公式……

此情此景,让当父母的既心疼又无奈!

自由自在地成长又在哪里?

于是人们更深入地去探讨、研究教育的问题,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之后有人提出,教育是门艺术。

既是艺术,内涵就丰富了,在“要艺术”的驱使下,教育一下子复杂起来。生理的教育、心理的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等,每一种都有一套,甚至几套的理论,教育顿时高深莫测起来。

在对“教育是门艺术”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继而又有人提出,教育是门遗憾的艺术。

不是吗?

当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心里的遗憾也会一点点增加——“要是当初能……就好了”;“要是当初一定要他……就更好了”……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呢?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在让父母满意的同时,又让父母失望了,这种满意与失望,大概会始终伴随着一部分家长,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追求的是“好”,是“更好”。

然而,事实是在我们能够体会到“好”或“更好”之前,我们尝到的往往是“累”,是身心的疲惫。每每叹息之余,有的父母就羡慕起了国外的教育,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像国外的孩子那样轻松自由地成长。那国外的孩子到底是怎么长大的呢?

我不是教育专家,但我是一位母亲,我陪伴了女儿的成长,在地球的另一半,在那个被我们认为开明、开放、给孩子充分自由、基本对孩子采取“放养”的西方。我经历了女儿的成长,在另一种教育文化里,我审视着自己和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那里,成长、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孩子们长大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父母的作用在哪里?

我们是在2000年——这个伟大的千禧年全家一起出国的。

比利时,这个对很多人来说还有几分陌生的西欧国家,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对于我们在那里即将开始的工作,我们并不感到担忧,而对于女儿即将在那里开始的学习生活,我们却又盼又怕,始终无法安心。终于当这一切开始了的时候,我发觉接受教育的不仅是女儿,还有我。在这里我见证了孩子们是怎样长大的。

一切是那么不一样。

当我们把孩子从学校接回家,看着他们打开书本写作业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们却玩得心安理得、玩得理直气壮;

当我们假期里带着孩子奔走在不同的辅导班之间时,这里的孩子们却在跟着家人度假、跟着朋友们玩耍;

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怒斥着、责备着的时候,这里的家长们似乎并不十分生气,只是轻轻的一句“孩子,我们来谈谈……”,就纠正了错误。

我们——要把基础打牢;

他们——玩是天性。

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小埋头苦干,因此不断地压缩玩的时间、休息的时间;

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悠闲地、玩着学习。

于是,就这么玩着玩着,长大了。

……

然而,长大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这“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我把这一切不一样写进了书里。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并不追求某一天在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台上听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我们想要给予孩子的,不过是个既掌握了该学到的知识又丰富多彩的童年,想要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