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导读作者/程钢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的军事学著作,全书13篇,约6100字,是古代最重要的兵家典籍。

作者简介

孙子,名孙武,是春秋末期的大军事家、思想家。其生平难于详考。一般认为其军事成就的辉煌时期大致为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之间。孙子祖先姓陈名完,是陈国贵族,为躲避陈国内乱,逃奔齐国,因食采邑于田,故又称为田氏,陈完改称田完。孙子的曾祖父为田完之少子,因功被赐姓孙,与田氏分开,另立宗族。可能是因为躲避齐国内斗,孙武前往吴国求仕。孙武著《孙子兵法》,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

 

《孙子兵法》既是兵书,又是哲理著作。孙子主要有如下思想。

(1)“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对待战争的态度是:“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既要慎战,又要备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张要慎战;另一方面,在列国竞争的时代,要“恃吾有以待”(《九变篇》),“待”就是备战。

(2)全胜。战争的目标是争取“全胜”。有学者认为,“全”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观念。“全”就是全局。一般人以为战争就是攻城略地。孙子对此持否定态度。孙子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战争是整个政治体系的一部分,要从政治全局评判一场战争的得失,“攻城”只是一个环节。最高明的战争方式是“不战”,也就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

(3)争取主动。孙子认为,用兵的核心是争取主动。“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是抓住主动权,致于人是丧失主动权,被动挨打。只有把握主动权,才能“形人而我无形”“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4)求势。“势”是孙子学说中独特的观念。它描述的是军事家通过巧妙组合作战的各种要素,给对手造成致命的冲击态势或冲击力。这种态势稍逊即逝,高明的军事家都善于营造并巧用这种态势(势)。

在当代社会中,《孙子兵法》对企业家也有很深刻的启迪,企业经营的核心是赢得竞争力,与战争有相通之处。

《孙子兵法》对于一般读者也有人生哲理的启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应对逆境、与命运抗争是人生的常态。《孙子兵法》对于人生的重要启迪是:要牢牢把握人生的主导权,凸显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最为根本的特征之一。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篇目如下:《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这些篇章,也可以用一个字贯通起来,它就是“知”。“知”字在全书中出现过69次。这种重“知”的精神甚至在篇名上也有所体现。例如:“计”“谋”“势”“虚实”“变”“用间”等,这些均与人的自觉性、主动性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全书以“知”相贯串,始于“计”,终于“用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书约6000字,花不多时间就可以通读完毕。建议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分析思考。希望读者能超越军事或商战谋略的层次,体会其实用理性精神的合理成分。由于本书自始至终都包含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容易引导人们关注竞争性的权谋。这些权谋原本运用于政治、军事、经济领域,有一定的合理性,若简单运用于日常人生,就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孙子兵法》应当和《论语》《道德经》合在一起学习,以便对这部经典著作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孙子兵法》版本很多。初学者可读郭化若:《孙子兵法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郭化若将军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贡献很大。还有多种当代学者译注本,读者可自行选择参看。

关于孙子的生平及其争议,可参看黄朴民:《孙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14年解放军出版社再版。

对《孙子兵法》进行深入研读,建议参考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版。收入的注家并不限于“职业军事家”(如曹操),还包括看起来不是军事家的道教人物李鉴、唐代以史学著称的官员杜佑、以写诗著称的杜佑之孙杜牧、北宋以写诗著称的官员梅尧臣等人。这说明,兵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这本书是《孙子兵法》最权威的古注选集。

近年来,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发表了《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中国思想史上一项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论证》等论文,以《孙子兵法》早于《老子》为话题,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谱系结构发表了新见解,引起了争论,可供深入学习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