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和任何人无关。
爱,
或者不爱,
只能自行了断。
【绽放青春】
桃花嫣红了笑脸,柳树又抽出几许柔嫩的新绿。挂在墙上的老月份牌,像一本古雅的线装书,飞快地翻过了一页又一页。那些微小的心事,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被时光的洪流冲得暗淡了,消散了。或许,一切都在消逝,一切又都在生长。当年那个在高门大院里背诵唐诗宋词的小姑娘,似乎只是在时光流转的一个罅隙,像长在春日里的一株幼苗,蓦然间便拔高了一截。
一些微妙的情愫,不知何时已悄悄地住进心田。面对这个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她沉静的外表下,一颗纯粹而美好的心灵,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对于一个已经告别了懵懂的童年,长成一个青涩的少女的林徽因而言,生活美好得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其中的纷繁、富饶,几乎让她美丽的双眼应接不暇;那未知的一切像两扇门扉半掩,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而此时,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她的眉目已经逐渐疏朗起来,如同春天来临之际,厚厚的冰雪消融,露出群山巍峨,山河壮美,一切终于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她如同一块绝美的灵玉,需要假以时日细细磨琢。而当我们静静端详她留存于世的几张照片,她的五官,却有一种雕琢之美,两弯新月般的黛眉一径扫到鬓角里,双眸里似含着秋水,小巧而秀挺的鼻子,两片轮廓清晰的唇瓣,像娇艳的、饱含着甜美汁液的玫瑰,在展现完美表象的同时,静静地吐露着幽芳,像是在无声地告诫世人,它生存于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供人观赏。
从混沌的无知孩童,到清丽可人的少女,她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蜕变。诗人常常用“豆蔻”来形容初长成的少女。彼时的林徽因,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如同江南的春天里,一场雨过后,红杏枝头那粉白中含着一抹桃红,将开未开的一朵。微带着几丝娇羞,却又隐隐向世人昭示着一种神秘的美。
她的一颦一笑,恰似桃花嫣柔,于不经意间,轻轻撩动人心中的柔软;她起步坐行之间,似有一缕三月的清新的风拂过面颊,如此灵动的韵致,仿佛一幅江南的逶迤画卷,渐次展现在眼前。
十六岁,正是人一生之中最美的年纪。这年,对于林徽因而言,似乎注定要发生点什么。对于外界,这个看似文静的少女,一直踮起脚,好奇地眺望着。她已经隐隐感到,前方似乎有一些美丽的事物,正静静地等着她。关于生活,她需要切身去体验。
对此,冥冥之中早有安排。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到欧洲游历。她终于得以放逐自己的身心,尽情去拥抱渴望已久的一切。她暂时离开了处于内忧外患中的祖国,将一切抛诸脑后,迎接她的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这段经历是林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她看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接触到的是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思想。
其间,她和父亲租住在一位女建筑学家的寓所里,正是这位房东、这位女建筑学家点燃了林徽因生命的光焰。那个一直工作到深夜,却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身影,使林徽因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她以往的认知里,在传统的观念里,似乎旧社会的女人唯一的使命便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伺候堂上的公婆。她从来没有想到女人也可以挣脱家庭的樊笼,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夜阑人静,一灯如豆。望着女房东房间里的灯光,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内心无端地生出几分感慨,几分好奇。那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竟令一个女性如此专注?带着按捺不住的好奇和欢喜,这个热情开朗的少女叩响了女房东的房门。
与此同时,她那双纤纤素手也轻轻地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房东是一位极具理性的女建筑师,她的房间里随处散佚着建筑方面的书籍,白天的时候,这里有阳光照射,也有一片宁静的微尘,无声地阐释着她的执著和专注。在这位女建筑师身上,林徽因看到,原来女性不只有柔弱纤巧,还可以具有一种力量美。林徽因由此对建筑产生了深深的痴迷。她确信,那一定是一个值得去探索和求知的世界。
她将房东那些蒙了尘的厚厚的建筑书籍借过来,一页一页地翻过,游走在字里行间,她仿佛正行走在各个时期的风格迥异的建筑群里,她的双眼被点亮了,她那颗纤弱、敏感的心灵,更是如海般澎湃,如山峦般起伏。直到那炽烈的太阳也已疲倦,悄悄地潜到地平线下去了,房间里越来越暗的光线终于将她唤醒,她站起身,微微扭了扭酸痛的腰肢,仿佛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她可以放飞自己的身心,尽情地去驰骋。于不知不觉中,她与建筑进行了一次神交。那是一种全然忘我的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丰盈,充实涌遍了全身。原来对一件事物痴迷到深处,是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值得花费毕生的精力去研读的。
这个才情斐然,而极其聪慧的女子,在她的生命里,最先进驻她那充满诗情画意般的心扉的,不是徐志摩,不是梁思成,与所有的男人无关。在这些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发生之前,她已经几乎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扑向建筑这片神秘而极具魅惑的领域。她明白,爱情是容易消逝的幻觉,只有建筑才是生命的全部。虽然她骨子里也是多愁善感的女子,但她绝不做扑火的飞蛾,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她心中的天平总是倾向于理智那端。
这一时期的经历,使林徽因对建筑学有了全新的定义。
原来那看似简单的建筑,并不仅仅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几何形体,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此之前,林徽因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冰冷的建筑甚至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它们竟美得不可名状。
每次于不经意间瞥见女房东那些凌乱的、铺在桌上的设计图纸,她的双眸都不由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仿佛从这一时期起,她才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以往那些线条生硬的建筑,忽然被注入了生命和灵魂,在她眼里变得美轮美奂起来。此时,这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少女,想起祖国,想起那些典雅而富丽堂皇的古建筑,心中竟然升起一种奇异的自豪感。她确信,有一天自己终将去解读那些古建筑的魅力。了解它们,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一件事。
在欧洲游历的这段日子,女房东打开了林徽因通往建筑殿堂的大门。置身其中,这位少女看到无限绚丽繁盛的景象,缭乱了她的眼,讶异之余,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亲自去弄个明白。
有感于女儿对建筑的痴迷和热爱,林长民并没有阻拦。
相反,他的心头有无限的欣慰。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女儿心系建筑,他虽然多多少少有点意外,但也早有洞悉。他知道这个女儿绝不会是一个一辈子默默跟在丈夫身后的小脚女人,她将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思想,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因此,思想开明的林长民,十分支持女儿,父女俩常常一起钻研。他们是父女,更是无话不谈的知己,林徽因常常将自己对于建筑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讲给父亲听,一直以来,林长民有什么事情,也总喜欢和这个聪慧的女儿商量,并且非常赞同女儿将此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这一选择使林徽因的生命变得更加富饶,更增一抹瑰丽的色彩。从此,每当她行走在欧洲的街头,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那些建筑,它们简洁流畅的线条常常令她叹为观止,它们大气浑厚的外表常常令她由衷地赞叹。这些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象,在这个少女的双眼中,它们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楼群,而是上帝在人间的杰作。
这一时期,徜徉在欧洲这个全新的世界里,林徽因的灵魂陷入深深的战栗中。建筑世界的大门豁然洞开,使她感受到那不朽的来自建筑艺术的魅力。即便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即便是以匍匐的姿态,她也要抵达。
彼时的林徽因虽然还只是一个小姑娘,正值锦瑟年华,于不知不觉间,已出落得清雅可人。然而,她没有像大多数同龄的少女一样,无知无求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没有迷失在那片异域风情中,更没有醉倒在那一帧帧旖旎的风光中,而是默默选定了自己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最美邂逅】
伦敦是一座风情万种的城市。
英国最美的风景在伦敦,而伦敦最美的风景在康桥。康桥,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地方,无数莘莘学子荟萃之地,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才、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犹如一颗颗光芒闪耀的星斗,将这座桥点缀得举世瞩目。
康桥,无疑是一个最适合发生浪漫故事的地方。那桥下的粼粼微波,已经涌动了千年。千年的等待,似乎只为演绎一段惊世的传奇,一份绝美的爱恋。彼时,一株一株的水草,在水中以最悠然的姿态,款款摆动着青碧色的腰肢。那沉睡在水底的软泥,似乎都极尽温柔的情意。
就在这时,跫音响起,一抹纤雅的身影自桥上走过。如同浪花渐次迭起,所有的雾气都开始逐渐后退,自动让开道路。在这个薄雾的天气里,林徽因出现在康桥。这历史性的一刻,周围的一切,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微妙的变化,来迎接这个少女的登场。从她亮相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故事开始拉开帷幕。
爱情不是一出独角戏。此时,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徐志摩,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了。二十四岁的、风华正茂的男子。对于一个男人而言,他还太年轻。他呼吸着异域的新鲜空气,满眼都是清新的景致,不知不觉间,他的一颗心已经在康河的柔波里酥软了、沉醉了,他不由得想将自己化作一棵水草,与康桥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生命已经静静地滑过二十四个年头,他的感情世界尚且一片虚空,那颗自由不羁的心灵,从来不会轻易停驻,也不会轻易交付给任何一个女子。徐志摩,这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他的内心有如火般的炽烈,又有如雪般的纯情。那段包办的婚姻,并不符合他的理想,内心深处,他极力想挣脱家庭的樊笼,飞向更广阔的天和地。他在《想飞的愿望》里曾经这样说道:“如果有可能,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要是这皮囊太重,就掷了它!”大凡诗人都是主观的,徐志摩是一个只遵循自己内心去生活的人。为了爱情,为了自由,可以义无反顾。
徐志摩身上有着诗人所特有的浪漫气质,决定了他不可能甘于平凡的生活,他就像一个火种,等待被点燃,像一场华丽的焰火,等待着绚丽的绽放。对他而言,生命绝不能像一口枯井一般,了无生趣。而至此,他生命的底色还是苍白的,还没有被涂上一抹飘逸的色彩。冥冥之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那至为灵动的一笔。
来到康桥之前,他从未写过诗。而康桥下的粼粼微波,仿佛某种诱因,启发了他诗性的一面。他天生是一位诗人,与林徽因的相遇,使他更像一位诗人。
他们的相识是绝美而浪漫的。一边是不知情为何物的花季少女,一边是浪漫的诗人,而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便是那条充满诗意的康河。
暮春时节是康桥最美的季节,一树树绚烂的樱花令人流连忘返,紫红的、粉红的玫瑰开得如火如荼,到处都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然而康桥下的微波,似乎并没有被这美景所惊动,于微风过处,激动水痕,圈圈圆圆到岸边,是一贯的优雅而笃定的姿态。
此时的林徽因是正值青春的花季少女,她的周身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如同早春里那朵最娇嫩的花苞,饱含鲜美的汁液,不经意间便吸引很多人驻足、观望。因此,她经历爱情的机会会有很多。但那不过是俗世里的、属于凡男俗女们的俗套故事。几乎千篇一律的情节,平庸的收稍,那不是属于她的。她需要的是生命的奇迹,而不是凡俗的爱情。而她与徐志摩的相逢便是生命里的一次奇迹,如此璀璨绚丽,像最炫美的焰火,迅速蹿至最高空,那绝美的一瞬,令举世为之赞叹。
彼时的康河,自林徽因出现的那一刻,一切都变得明媚而柔和起来,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烟雾,像一张轻软的罗网,将一切笼罩其中。富于浪漫情调的康桥无声地依偎在这片温柔的薄雾里,显得格外娇慵。一切都是那么恬静,那么稳妥。
几缕淡淡的金色洒在薄雾之上,是阳光,阳光出来了!清透如一杯醇酒,似乎正等着人们去细细咂摸、品尝。
那出现在桥上的少女,纤弱的身影渐行渐近。
在此之前,那诗人正扶着桥栏,观赏水中游弋的鱼儿。
蓦然间一转头,他不由怔在那里。
望着面前仿佛从诗中,从画里走出来的女子,他的双眸慢慢被点亮。少女的每一声跫音,都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坎儿;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使他的灵魂受到轻微的震动。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这位浪漫而多情的诗人,第一眼便爱上了不期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少女。林徽因是一个能让世间很多男人对她一见钟情的女子。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清新灵动,她浑身散发出来的那抹让人无法抗拒的迷离的气息,使她就像这伦敦的雾,总能在不经意间,将人轻轻俘获。
怔怔地望着眼前的少女,仿佛只在瞬间,诗人感觉天地都为之生动起来。此时,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心,能变成一座城,让她在这个薄雾的天气,踩着细碎的莲步,轻轻步入城中,从此在其中安静地栖居下来。
与徐志摩相遇时,十六岁的林徽因正是一生中最美的年华,如一朵婷婷的莲花。那清水芙蓉般的天然风韵,令徐志摩心旌动摇。茫茫人海,有幸与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相遇,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这是太完美,太过于理想化的场景。而他们的相识,刚好晚了一步。林徽因虽然还没有嫁作人妻,徐志摩却已为人夫、为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