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都只为风月情浓(2)

他们本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男才女貌你侬我侬,从此相依相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充满诗意的生活。然而,冥冥之中,是造化弄人,还是有缘无分?他们最终天南地北劳燕分飞。我心中常常生出一种揣测:如果相识时,徐志摩没有家室,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像所有的童话故事里的结局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倾城之恋】

初见徐志摩时,林徽因并没有像对方一样立刻萌生出炽烈的爱意。相反,这个十六岁的、尚不知情为何物的少女,内心是混沌的。她的感情世界虽然有葱茏的绿意,但还是一片未经开拓的处女之地,从不曾被涉足过。偶尔有燕语呢喃,但她的心扉并没有为之开启。这个纤弱的少女,就像一个太轻盈、太美好的梦,一下子就将徐志摩那颗心柔柔地击中。

因为林徽因的存在,伦敦、康桥,一切在徐志摩眼中都变得越发风情万种,即使是那些有雾的日子,那些布满阴霾的日子。自从遇到这个少女,似乎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她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他灵感的大门,那些诗意的火花迸溅着、闪烁着,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他的笔端汩汩流出,填满了每一寸空间。他生命的底色不再单调,开始有了绚丽的色彩,他的生命变得丰盈起来。

他多希望这个少女的心扉,也可以为他洞开,只为他洞开,容他慢慢走近,一路聆听那花开的声音,那一定是一个异常美丽的梦幻花园。

两颗心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想要与之相偎,要穿越多少障碍,行过多少路程?对此,徐志摩虽然无从丈量,但他早已做好了翻山越岭的准备。或许,在浪漫多情的诗人心中,这微妙的生命只是一场幻觉,她却是一束最美丽的光焰。为此,他甘愿将自己变成一只盲从的飞蛾,只要生命没有停止,他就将义无反顾地追逐下去。

在爱情里,最重要的是棋逢对手。但往往我们翻遍茫茫人海,也很难遇到那个可以匹敌的人。

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一定常常在心中感慨:举世滔滔,竟无高手对阵。

她固然是貌比天仙,才情斐然的女子。

他虽生在富贵之家,但也绝非只有满脑子风花雪月的纨绔子弟。

作为家中的长孙独子,徐志摩自降生那一刻起,便承载着家族的殷切希望。而他也过早地显露出非凡的天赋,从十三岁起,便开始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一岁时,他到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银行学,三年后,到伦敦剑桥大学做旁听生。在此期间,在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下,他开始用手中的笔,在那个充满诗意的领域尽情挥洒。

如果说在欧洲游历的这一时期,结缘建筑是林徽因的收获之一,那么与诗人徐志摩的相逢则是另一段至为美妙的际遇。徐志摩带给她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更为繁盛的世界。

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诚挚,徐志摩很快与林长民父女成为好友。对于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林长民亦是十分欣赏,三人常常一起品茗论诗,笑谈古今。

徐志摩广博的见闻和熠熠闪光的才华,令林徽因在不知不觉中为之倾倒。在此之前,除了自己的父亲,她大概从未接触过一个这样的男子。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自由的思想,他的生命绽放出一种强大的激情和活力,相形之下,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暗淡了。

他们相对坐在客厅里,他给她讲西方的文学、诗歌,不知不觉间,为她开启了另一扇奇异的大门,他将她引领到其中。

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有着异常聪慧的头脑,并且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很快,她便沉浸在那座文学艺术的殿堂里,沉浸在他为她编织的那个华彩的梦里。“你遇到一个怎样的男人,便会经历怎样的爱情故事。”遇到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徐志摩,林徽因感到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美好起来,平淡的日子焕发出新的光彩,似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徐志摩的指引之下,她的纤纤素手终于拾起与生俱来的那支彩笔,开始了诗文创作。

林徽因日后能在文学这个百花园里,种下一株属于自己的奇葩,固然与先天的天赋才情有关,但也离不开徐志摩的影响和熏陶。

逐渐地,这个尚不知情为何物的少女,终于感受到诗人的炽烈情感。感受到他望向自己时,眼底的痴迷和目光的焦灼,似乎要将她整个人装在眼睛里。

初恋是生命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一颗心开始变得悸动,变得不安起来,却又时时刻刻充满着甜蜜的欢喜。一些微妙的情愫,一些无法言说的秘密,都化作了唇角转瞬即逝的娇羞。此时,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流转的眼波里有了温柔的情意,在徐志摩的蜜意柔情里,在他特有的浪漫情怀里,她的心如一场春雨过后的小溪,很快涨满了。

伦敦是一座多雾的城,当他们并肩行走在康桥上时,若有若无的薄雾恰到好处地遮住了她脸上飞起的一抹红云。空气里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康桥下的柔波微微荡漾着,那水草招摇着,展现着自己婆娑的舞姿。原来,爱情是这样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甜蜜。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清雅的脸庞上流露出恬静的笑容,心中暗暗思忖着。

康桥如同一座伊甸园,置身其中,他们犹如亚当和夏娃,一任年华老去,不管时日长久。在一对相爱的人的眼中,只有彼此。

一个是浪漫多情的诗人,一个是美丽的花季少女。他们虽然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这份绝美的恋情却是彼此心底最美丽的回忆。虽然在徐志摩短暂的生命里,犹如走马观花一般,出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女人,但林徽因始终在他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一隅,她在他生命的底色上,描绘了至为灵动的一笔。她是他灵感的源泉,是他生命里的一束光焰。

而徐志摩之于林徽因,是人生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段记忆。她虽然最后选择梁思成为终身伴侣,内心却始终封存着一段绝美的回忆。她的心中始终保有一份新鲜的、持续的爱情,任凭时光的淘洗和打磨,不会有丝毫的褪色。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爱意也没有减损分毫。弥留之际,她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见张幼仪。当年过半百的张幼仪带着孩子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望着这个平庸而陌生的妇女,心中一定在想:难怪他不爱她。终其一生,她一直深爱着徐志摩,对于他的一切,她永远像那个十六岁的少女一样,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由此便不难理解,在她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最想做的事情是看看他的发妻和他的孩子。

他像一只永不疲倦的青鸟,舒展洁白的羽翼,在天空中自在地游弋。徐志摩的一颗心始终是自由的。没有阻碍,没有牵绊,甚至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于他而言,一旦爱了,便会深深沦陷其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在诗人的浪漫情怀中,爱情真可以抵消一切吗?

他甚至忘记了那个天使一般的孩子,那是他的至亲骨肉,他生命的延续。他也忘记了他的妻,一个善良而朴实的女人。

当他望向林徽因时,他的双眼里写满了痴迷和炽烈,心中充斥着满满的爱意,但这爱意却从不曾分给那个一直默默勤俭持家的女人分毫。

在林徽因面前,徐志摩是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但在自己的妻子面前,他是一个无情的丈夫,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除了一腔浪漫主义情怀,他还拥有一颗狂热不羁的心灵。因此,我们不能用世俗的常规礼法去约束他、去衡量他。这位风流而多情的诗人,为了爱情,他可以抛下很多,可以牺牲很多。

他一直想摆脱家庭的樊笼,他沉浸在油画般充满异国情调的康桥,他追逐着“人艳如花”的林徽因,恨不能将自己的整个生命、整个灵魂都交付给她。爱、美、自由,是他毕生的追求。因为诗人的灵感离不开爱情的滋养,富于浪漫主义情怀的徐志摩,对于美好的事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贪恋,他反复探索和求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惟其如此,才能使他的灵魂得以净化,才能写出金质玉声的、洁净的诗句。

除了诗意,他的骨子里还有一种清洁的精神。徐志摩其人其诗其情,都是不落尘俗的。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美好情感,充满了诗意的男子,若有缘相识,任何一个懂得的女子都会对他一见倾心吧!

【蔓草丛生】

人生之中最难得的,便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生命里最珍而重之的那个人,与之相许今生,共筑爱巢。

遇到林徽因,徐志摩的整个生命被点亮了,他视她为灵魂的伴侣,以为自己终于找到生命中的女神。他想和她相依相携,双栖双宿。

而徐志摩的出现,也使林徽因感受到初恋的美好,她的心中始终荡漾着一种甜蜜的、青涩的感觉,一种朦朦胧胧的欣喜充盈着她的心扉。这个卓尔不群的、充满诗意的男子,他不仅是她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更让她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与徐志摩相遇,林徽因感觉整个世界为之焕然一新。

这正是爱情的神秘所在,透过那爱人的身影,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许它如海市蜃楼一般,更多的是一种虚幻的色彩,但毕竟美好,这已足够。在真正的爱情里,我们本就是一个盲人。

彼时的林徽因正是如花般的年纪,她忘情地沉浸在爱河里,几乎不能自已,她何尝不想和徐志摩共筑爱巢,从此诗意地栖居在一起?

伦敦的薄雾总是那么缥缥缈缈、若有若无,恍若一片轻纱,一个若有若无的梦境。置身其中,在感受到这份美好的同时,心底有一种微微的不安悄悄升起。当现实生活美好至极,便失去了几分真实,这一切会不会真的只是一个梦呢?

当一朝薄雾散尽,阳光普照,一切真相大白,自己该怎样面对那赤裸裸的现实?

是不是自己以为的美好,只是梦幻泡影,一切终将消散、破灭?待那时,方知晓,原来一切都是捕风,一切都是捉影。

此时,林徽因那颗纤弱敏感的心,像康桥下平静的流水一般,无端地起了一阵风,河面被微微吹皱了。除了无限的温馨浪漫,她的心底涌起淡淡的惆怅。

女性的第六感常常超常的敏锐,哪怕周遭一片黑暗,她们也能像一只慵懒的猫,在看似不经意中捕捉到那不同寻常的气息。现实证明,林徽心中的怅惘和忧虑,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这位多情而浪漫的诗人,像一片幽谧的森林,任那个美丽少女的足迹在其中探寻,他知道她终有一天会发现真相,但他相信,真爱可以穿越一切阻碍。

伴随着脚步的深入,林徽因果然看到令她讶异的情境,原来……原来他已绿树成荫子满枝。自己全心全意爱着的那个男人,他早已将自己的一切交付给另一个女人。

雾,还是那么若有若无,带着一种朦胧的、缥缈的美感,静静地包容着这座城。这个素衣白裙的少女置身其中,仿佛立在时光的无涯荒野里。倏忽间,感觉一切都失去了辨识,失去了方向,自己该怎么办?

对于林徽因而言,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如薄雾般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