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欣赏是门学问,会欣赏的人幸福指数高(2)
- 生活再苦,也要懂得欣赏
- 王可飞
- 4914字
- 2015-11-26 12:40:28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从命运上说,在监狱中的生活是暗无天日的,对安迪这样一个有才华而被诬陷的人来说,到了这样一个地方,生活轨迹在一瞬间完全转了方向,再也没有任何光华和希望可言。可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震撼,一个人在如此环境下,依然可以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尽可能地多一些自由。安迪的逃亡具有不可复制性,是由他的才华决定的。抛开安迪为了逃亡所作的准备这一点来说,他的举动和行为更是他为了获得一种人格上的尊严才表现出来的。这样的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尽量使自己有尊严,用自己的才华来赢得一定的自由,从而在最后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此处并不是赞扬安迪越狱的行为,而是强调,一个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得到自由。而这需要一颗时刻准备好的头脑。自由对人的诱惑能够产生的力量,个人为了自由所能激发的潜能,这些都证明,命运的改变要靠自己。
史铁生说过:“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所以,当岁月艰难,命运不堪的时刻,更要懂得欣赏自己。欣赏是一种力量,你可以列出自己的优点,哪怕小小的优点都可能是一次生活的转机。一个人,不能给自己太多的限制,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也许你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回想一下有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你原本以为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的事情,经过自己的努力却成功了。我们习惯在面对困难时,一开始就打退堂鼓,同时无意地夸大了困难,贬低了自己的能力。
欣赏自己,就要看到自身的优点。你做成功过哪些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你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在做什么时你能切切实实地感到自己的才华。遇到不自信的时候,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与人交流,目的是为了比较。弥补人的不自信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是在与别人对比时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比别人都强的一个方面,哪怕只是一个点。尤其是,当你和一个你一直以为他很强很厉害的人交往时,你可以发现你对生活有更好的感知力,你更能够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在朋友中你的人缘更好,你有很多知心朋友,他们都喜欢你,乐意帮助你。这些都是你可以骄傲的地方,是你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一个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好的,要欣赏自己的闪光点,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这样事情就不会那么难,成功也不会可望而不可即。小的成功积累成大的成功,你的自信上升,遇见事时就不再慌张,而能够积极应对。
就算是一直遭遇磨难,就算很长时间里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一个人也不应该放弃自己。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命运要考验你,才设置了重重障碍,要你在这个过程中千锤百炼,锻炼自己,以承担命运对你更大的眷顾。一个人要有好的心态,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失落、灰心丧气时,永远不要对自己失望。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读过《老人与海》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人人在生活面前都要做一个硬汉,不能被困难打败,更不能被自己打败。欣赏自己,是人一生的功课。相信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命运会处处帮助你。
你是否也听过“美女不认路”这样一种说法,在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美女,她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偏偏在认路和方向上表现得很一般,甚至自己开车带着导航仪也经常会迷路。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古典老师对“美女不认路”的说法进行了一些阐释,并不是美女天生不认路,而是她们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意识:“我是美女,美女就是不认路的。”有了这样的先行意识之后,她们便会逐渐倾向于依赖别人,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方向感,久而久之就真的不认路了。
于是,他得出这样一句话:“你的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他,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他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再也不会来了。”
欣赏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智慧。欣赏自己的人,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同时,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现在社会,每个人面临的生活压力都很大,不管是穷是富,在社会的快节奏运转中,都有自身的烦恼和忧虑,很少有人能够自信地说:我很幸福。生活的压力,让人连说幸福的勇气都丧失了,弥漫在空气中的是每个人都在追逐幸福,而幸福仍然遥不可及。你匆匆忙忙地赶路,忘了身边的风景,也忘了现时的享受,想着明天什么就都会有了。日子一天天过,每天都有要忙的事情。幸福没有提醒你,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过了,你始终没有看到。
多一点赞赏,“傻瓜”也能变天才
威詹姆女士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她说过这样一句关于赞赏的话:“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获得他人的赞赏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结合自身,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点。是不是不管做什么工作,在工作完成后,你都想听到来自上司和同事的称赞,“表现真不错!”这样的认可会使自己更有动力?成功并不是完全靠自己努力的,他人赞赏的力量不可忽视。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小时候你作业写得很认真,老师夸奖了你,说“好好练练,以后可以成为书法家呢”。或者某次考试,你作文写得不错,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很可能就会使你小小的心里充满喜悦,并想着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作家。这样的赞赏让很多孩子树立了心中的第一个理想,因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称赞而找到自信,并从中得到快乐。即使以后的道路并不完全是按照最初的梦想前进,那些孩子并没有成为书法家、作家,而当时的鼓励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赞赏的力量不容忽视,有时候你无意中赞赏别人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我们之所以赞赏别人,是他确实表现出了能力;而我们之所以得到别人赞赏,也说明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表现很好。在职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不是看他最喜欢什么,而是看他在哪一方面最有才华。一个人喜欢什么并不一定就擅长什么,做他喜欢的工作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而一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他有才华,能够运用自己的才华获得成功,感受到自己取得的成就,这样才是人尽其才。所谓旁观者清,别人的称赞反倒更能说明你适合做什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是有道理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大家熟知的俄国作家,他创作的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享誉全世界。在列夫·托尔斯泰成为作家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1852年的一天,当时俄国著名的作家屠格涅夫在树林里打猎,在路上他捡到了一本破烂不堪的杂志。随手翻开几页,作家被杂志中一篇名为《童年》的小说吸引住了。而小说的作者,却是屠格涅夫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出于好奇心,作家开始四处打听作者的身世。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听,屠格涅夫逐渐了解到杂志上那篇小说的作者2岁丧母,7岁丧父。之后,他由自己的姑母抚养长大,现在在高加索服役。
屠格涅夫找到了那位年轻作者的姑母,亲自向她表达了自己的赞赏之情。姑母写信给正在服役的侄子,说大名鼎鼎的作家对他的处女作《童年》大加赞扬。年轻作者看到信后惊喜万分,原本他只是信手涂鸦以排遣服役时的寂寞,没想到竟得到了大作家屠格涅夫的赞赏,这样的鼓励使他的创作欲望更加强烈,从此一发不可收,写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这位年轻的作者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没有人能否认他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人们对屠格涅夫的熟知。然而,正是屠格涅夫赞赏所带来的极大力量,才使得托尔斯泰创造出了属于他的人生辉煌,在人类的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某个人的赞赏,你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在那方面的表现。比如,领导交代的一个任务,你很好地完成了,领导表扬了你,并夸你很细心,细节考虑得很周到,比他想象得还要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你就会更加注重细节的考虑,将计划做得更细致,将问题考虑得更周到。
赞赏,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会因为这样的赞赏而给自己动力,让自己更好地发挥这一点。这一点在小孩子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常常看到,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孩子,都逐渐转向了这样一种理念,及时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并给予称赞。在公交车上你会经常看到六七岁的孩子给老年人让座,一方面这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小孩子在这样的行为中得到了周围人的赞赏。这种赞赏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就会有这样一种意识,助人为乐,尊重并善待每一个老年人。从小就具有的这种意识,在他整个的人生中都会践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或者说是体会到一种优越感。哪怕这种优越感只是来自于他自身,来自于受到的教育,他心里认可这样的行为,这行为使他感到崇高。
有句话说,不让自己快乐的人是傻瓜,让自己快乐的人是天才。怎样才能快乐呢?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赞赏。赞赏别人,同时使自己得到赞赏。我们赞赏别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也践行着这样的价值观,认为这样是对的,但是有时候自己难免做不到。这个时候他人的表现对自己是一种鞭策,是一种警醒,同时也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所谓“知耻而后勇”。很多好的事情,很多社会公德,我们都知道是好的,在心里都认可,但是却并不一定能做到。最简单的例子,你工作累了一天,下班了,很幸运地在公交车上有个座位。刚过了一站,“老人卡”的声音响了一下,这时候你是让座还是不让呢?你假装看不见,听不到,假装睡觉都可以。没有人会指责你,因为坐着的年轻人很多,每个人都很累;你也不会指责自己,相反你还有很多要坐着的理由。可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后面坐着的一个孩子站了起来,坐着就是一件折磨人的事了。你开始脸红,自我批判,你会赞赏孩子真懂礼貌,可是你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了,只能在痛苦纠结中等到下一站,再有老年人上车时,你会毫不迟疑地站起来让座。
所以,赞赏别人也会使我们反观自身,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并且及时清醒。拿别人当做镜子,透过他人的表现看到自身,这是一种进步的方法。而自己得到赞赏,得到表扬,很可能使你对原本并不太突出的优点,并且努力加强它,使之成为自己独有的优势。
赞赏成就人。一个人的优点原本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而一旦你发现了,赞赏了几句,他就很可能有意识地加强,在这方面做很多功课,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突出人们对他的这种印象。久而久之,这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个人坚持的准则,甚至成为一个人一生执著追求的事业。
拆掉思维里的墙,不做井底的青蛙
萧伯纳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通过和人的交流获取知识,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能够关注到的社会和生活也具有局限性,并且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都是带着一定的选择性去获取信息,这就造成了人接受信息的片面性,或者是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这本书又是由很多书的精华部分组成的。看书时也有这样一种方法,我们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理解透彻,也没必要去做这样的好学生,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判断每一本书的好坏,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其实读书的目的,就是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是什么,这样的观点与我们潜意识里坚持的想法是不是存在一致性。如果一致,你会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如果存在的分歧很大,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增加自己思考问题的丰富度。好的书籍就是提供一种方法,提供一种参考,而认可与否,全在于你自身。这就是种交换思想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让自主性自由地发挥,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人要获得进步,就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同时关照自身,对新出现的事物和现象要有自己的看法,同时要适时地与他人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