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诸侯王至高无上,即使是同母弟也不能以兄弟关系来往。经文称年为齐侯弟,是因为他来和鲁国接洽,所以要举出他显得高贵的称呼。
经秋,公伐邾。
【译文】
秋季,隐公讨伐邾国。
经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译文】
冬天,周天子派凡伯来鲁国访问,戎人在楚丘截击凡伯,并带回国去。
传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国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戎者卫也。戎卫者,为其伐天子之使,贬而戎之也。楚丘,卫之邑也。以归,犹愈于执也。
【译文】
凡伯是什么人?是天子的大夫。对一个国家叫攻伐,对一个人来说为什么叫攻伐呢?是为了强调天子命臣的伟大。称卫为戎人,是因为它劫持了天子的使臣,贬斥它,称为戎人。楚丘是卫国的城邑。把凡伯带回国比逮住他还厉害。
隐公八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五年)
经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译文】
隐公八年春,宋公和卫侯在垂地非正式会见。
传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译文】
不在规定的日期临时性的非正式会见叫遇。非正式会见的,都是双方心意投合。
经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庚寅,我入邴。
【译文】
三月,郑伯派大夫来鲁送交邴地。庚寅日鲁国进入邴地。
传名宛,所以贬郑伯,恶与地也。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邴者,郑伯所受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
【译文】
称郑国使臣的名,用以贬斥郑伯,因为他给鲁国土地是耻辱的。鲁国进入邴地,邴地人民不愿意。记载进入的日期,是对进入者表示憎恨。邴地是郑伯接受天子的命令主祭泰山的地方。
经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译文】
夏季六月己亥日,蔡宣侯考父去世。
传诸侯日卒,正也。
【译文】
诸侯死记载日子是对的。
经辛亥,宿男卒。
【译文】
辛亥日,宿男去世。
传宿,微国也,未能同盟,故男卒也。
【译文】
宿是小国,没和鲁结盟,所以只记“男卒”。
经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译文】
秋季,七月庚午日,宋公、齐侯和卫侯在瓦屋会盟。
传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诸侯之参盟于是始,故谨而日之也。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
【译文】
鲁以外的国家结盟不记载日期,这里记下日期是为什么?三个(以前只有两国结盟)诸侯国会盟从这次开始,所以要慎重地记载日期。五帝时不起誓,三王时不签盟,二霸时也不需要交换人质。
经八月,葬蔡宣公。
【译文】
八月,为蔡宣公安葬。
传月葬,故也。
【译文】
记载下葬的月份,是因为提前的缘故。
经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译文】
九月辛卯日,隐公和莒人在包来会盟。
传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译文】
可以说隐公和某国会盟,不能说隐公和某大夫会盟(那就降低了身分)。
经螟。
【译文】
螟虫成灾。
经冬,十有二月,无侅卒。
【译文】
冬季,十二月,无侅去世。
传无侅之名,未有闻焉。或曰,隐不爵大夫也。或曰,故贬之也。
【译文】
祗记无侅的名,没有听说姓氏。有的说,隐公没有加封任命大夫。有的说,(祗称名)是故意贬斥他。
隐公九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四年)
经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译文】
隐公九年,春天,周天子派南季来鲁访问。
传南,氏姓也。季,字也。聘,问也。聘诸侯,非正也。
【译文】
南是姓氏。季是字。聘是访问的意思。天子聘诸侯是不对的。
经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译文】
三月,癸酉日,雷鸣电闪下大雨。庚辰日,下大雪。
传震,雷也。电,霆也。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雨月,志正也。
【译文】
震指雷,电指劈雷。记载下雨下雪相隔的远近,说明八天之间,天象二次大变,阴阳错行,所以慎重地记下日期。记载下雪的月份是对的。
经侠卒。
【译文】
大夫侠去世。
传侠者所侠也。弗大夫者,隐不爵大夫也。隐之不爵大夫何也?曰,不成为君也。
【译文】
侠就是所侠。不称他大夫,因为隐公没有加封大夫。隐公为什么没加封大夫?因为隐公没正式当国君。
经夏,城郎。
【译文】
夏季,在郎地筑城墙。
经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传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
【译文】
没有事,为什么记?不能漏记一季。
经冬,公会齐侯于防。
【译文】
冬天,隐公在防地会见齐侯。
传会者,外为主焉尔。
【译文】
经文用会字,强调是外国主动要求的会见。
隐公十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三年)
经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译文】
十年,春天,周历二月,隐公在中丘会见齐侯和郑伯。
经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译文】
夏天,公子翚率领军队会合齐国、郑国攻伐宋国。
经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译文】
六月壬戌日,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国军队。辛未日,功取郜地。辛巳日,攻取防地。
传内不言战,举其大者也。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败人而深为利,取二邑,故谨而日之也。
【译文】
对鲁国不记作战,祗记打胜的。攻占城邑不记载日期。这次为什么记呢?因为鲁乘宋国战败之机,深入人家国内夺土地是不对的。夺取了两座城邑,所以慎重地记下日期。
经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
【译文】
秋天,宋国、卫国攻入郑国。宋国、蔡国和卫国又攻伐载国,郑伯攻伐取得了载国。
传不正其因人之力而易取之,故主其事也。
【译文】
郑伯借别人力量轻易取得载国是不对的,所以记下这件事。
经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译文】
冬季,十月壬午日,齐国、郑国攻入郕国。
传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郕,国也。
【译文】
用入字,表示郕国不愿接受。记载攻入的日子,是对攻入者表示憎恨。郕是个国家。
隐公十一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二年)
经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译文】
十一年,春天,滕侯和薛侯来朝见鲁君。
传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诸侯来朝,时正也。犆言,同时也。累数,皆至也。
【译文】
天子没事,诸侯间互相朝见是合礼的。研求德礼,以便尊奉天子。诸侯来朝见,记载季节是对的。各别说是同时来;笼统说是都来了。
经夏,五月,公会郑伯于时来。
【译文】
夏季,五月,隐公和郑伯在时来会见。
经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译文】
秋季,七月壬午日,隐公和齐侯、郑伯带兵攻进许国。
经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译文】
冬季,十一月壬辰日,隐公故去。
传公薨不地,故也。隐之,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
【译文】
隐公死没记载死的地方,是有缘故的。痛惜他的死,不忍心记地点。为什么不记载安葬呢?君王被杀,不讨伐杀人凶手,又不记安葬,是下臣的罪过。隐公在位十一年,有十年没记正月,是因为他自己认为不是君王(是摄政)。元年记正月,表示隐公当君王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