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敢打敢拼的人——马云不可思议的传奇经历(4)

阿里巴巴的模式来自马云的灵感和直觉,来自他5年的互联网商业实践,也来自他与团队的激烈的思想碰撞。

马云从一开始就觉得互联网是个很灵的工具,它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而全球的每年贸易成本是4700亿美元,这是多大的蛋糕!为什么会想到面对中小企业,那是因为浙江就是中小企业的海洋。

马云心中的网站模式是逐渐清晰的,经营模式更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后来的阿里巴巴也为大企业做过网页,也开过网上商铺,甚至做过饭店预定,直到2001年7月阿里巴巴的“遵义会议”,模式才完全清晰。

但这个清晰了的模式并不是马云想象的模式,马云心中的阿里巴巴要到10年后的2009年才能成型。

也许互联网命里注定就是一个模式不断变化、永远变化的产业。

1999年2月,新加坡政府组织了一个“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会议组织者邀请马云作为中国唯一的与会者。

当时的与会者80%是美国人,演讲者80%也是美国人。所有的演讲者讲的都是eBay、AOL、亚马逊和雅虎。轮到马云演讲,马云发出的是唯一的不同声音:“美国是美国,亚洲是亚洲,我们不能照搬eBay、AOL、亚马逊和雅虎的模式,亚洲80%是中小企业,亚洲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

其后,马云和杨致远有过一次谈话。马云虽然拒绝出任雅虎中国的总经理,但他和杨致远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

马云问杨致远:“雅虎到底想做什么?”杨致远说:“雅虎想做一切。”

马云说:“从理论上讲,你什么都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互联网的走势越来越纵向化,往横向发展比较难。”但杨致远不这样看。

回来马云反复思索:他要做横向,我就做纵向。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就做商业,做贸易,做商人的网站,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是真正的趋势。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一片喧嚣和躁动,人们争相拷贝雅虎、亚马逊(Ama-zon)、eBay,拷贝网上门户、网上书市、网上拍卖,甚至网上生存、电子商务也被炒得火热。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3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

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式的B2B(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模式——这就是后来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雅虎、亚马逊、eBay比肩的互联网第四种模式。

当时,国内的网站大多数都是门户网站,也有人做B2C(商家对终端消费者之间的营销关系),如8848网站。马云认为互联网上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量比商业机构与消费者间的业务量大得多;在EDI的实践告诉他,商业机构中最需要电子商务支持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

其实B2B并不是马云的首创,马云创造的是一种独特的亚洲式也是中国式的B2B网站。这种阿里巴巴模式的B2B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首先阿里巴巴是冲着中小企业去的。用马云的话说就是:不抓鲸鱼只抓虾米。欧美B2B都是对着大企业的,马云反其道而行之,声称阿里巴巴是中小企业的解放者。马云说:“我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网络出口呢?”他对中小企业进行过调查,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商人头脑精明,生命力强,非常务实。

他们才不管你什么战略不战略,能让他赚更多钱的东西他就会用,他们不会在乎为此花费一些小钱。电子商务对中小型企业来说门槛并不高。阿里巴巴目前推出的服务全部免费。“大企业买得起别墅,大企业你去用美国的套路,你可以住在别墅区,买不起别墅的肯定就要住公寓了。两居室,我们这些人给他们做两居室,我们要宣传,而且是不要钱的两居室,像康居工程一样。”

阿里巴巴不做电子商务全过程(即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只做交易前,只做信息流。也就是说,阿里巴巴放弃眼下还不成熟的网上交易、结算和网下配送,只做网上信息交流;让客户网上交流信息网下交易。阿里巴巴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一个虚拟电子市场和全球商人社区。

马云说:“一谈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在网上的交易,这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电子商务未必一定要实现交易,我们可以在交易前这个阶段做得比西方更好:提供信息,提供交流,提供通讯。”

“如果把因特网比作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的话,美国今天只跑了100米,亚洲跑了不过30米,中国只跑了5米。你可能觉得雅虎、亚马逊他们现在跑第一,他们的模式是最好的模式,但是,没准在200米、300米后他们会掉下来。当年网景(netscape)真牛,但是,一轮后,它连人都找不到。网景当年想打败微软,导致了它的失败。人类第一代挖石油的人都没有发财,到了第二代,才真正富有起来。当时的石油不过是铺铺马路,点点煤油灯。所以,未来的因特网、电子商务根本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东西,就像100年前人们发明电的时候,打死他也不会想到今天会有空调。你无法去想象三五年后电子商务会怎样,除非是算命。中国目前只适合做电子商务第一阶段的工作,那我们就把第一阶段的工作做好。”

马云创造的阿里巴巴模式,看起来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点透了也很简单,就是一个专供企业使用的免费电子公告板。因此马云说:“我觉得中国有很多的机会,但是每个人千万不要去拷贝国外的模式,也不要以国外有没有这样新颖的模式来判断我们中国的好坏,别人没有的,你有了未必是坏事;把美国的模式搬到中国去,不一定能行。中国人喜欢贴BBS,中国长城上每一块砖上都写着某某到此一游,中国人就好这个。人家说阿里巴巴是一个公告板,雅虎是搜索引擎,亚马逊是书店,那又怎么样?最好最成功的往往是最简单的。要把简单的东西做好也不容易。阿里巴巴要像阿甘一样简单。”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开始时的模式是中国国情和网络市场发展阶段的产物。今日的阿里巴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不但引进了信用(诚信通),而且引进了支付(支付宝),未来的阿里巴巴会变成什么样,更难预测。

马云为什么能够成功

马云既没有海归的背景,也没有名牌学府的光环,甚至是一个对互联网技术没有任何基础的人。

马云之所以会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3年的复读生涯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杨澜采访他,他还在说前两天做了个考数学的噩梦。看似很小的事情为什么他还要在今天相当成功的时候提出来?他小时候所受到的挫折、在复读时候边打工边复习,数学总是只考了几分……这些事虽然给他带来了阴影,但正是他不舍地追求,扛住了困难与挫折,所以进入了大学。

复读生涯给马云的启示是什么?其一,事情总有困难而无法克服的一面,以至于到了今天依然害怕数学,但总有一天会过去。其二,正因为复读给他的痛苦,所以后来的日子里总是在寻求不断证明自己的机会,好像在不断地给以前的自己解脱。反观后来公司的发展,正是如此,无论是翻译社,还是中国黄页、阿里巴巴,都走过了比较痛苦的“复读”生涯,而后来正是马云在复读生涯中获得的启示,让他觉得自己总会成功,即使不会成功也会有个比较不失败的前途(就像当年考取师专而不是本科),就像“寒冬中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人”的宣言一样。再加上证明自己能不断地给自己解脱的那种强大动力,让自己不仅仅只是做了个讲师,做了个翻译社的老总,做了个阿里巴巴的CEO,而是要做世界的第一,都源于此!

此外,马云充分利用了自己精通外语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在大学里6年教书的经历,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记得曾经采访过的一位人物曾这样总结:非偏执不能成大事,能成大事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就是偏执狂,这种所谓的偏执简单地理解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马云亦是如此。

与大多数人所不同的是,马云一个鲜明的个性就是敢想敢做,求变求新。

凡成功之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与必然相互交织,缺一不可。马云与互联网的接触来自一个偶然的机会,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准确判断和执著探索,却使阿里巴巴的成功成了一种必然。1995年,当大多数人还对Internet一无所知的时候,马云决定弃教从商,开创一家网络公司,当马云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们的时候,24个人中有23个人反对,只有一个人支持。而马云就是在绝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对互联网的探索之路。

如果说,一个正确的选择使马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对人对事坚守一定之规,应该也是马云取得今天成就的又一“法宝”。马云的人格魅力使他集结了一批“死党”,而取得最初的成功,他靠的就是人才。马云认为,做互联网公司,留不住人才是最大的失败,而对于“人才”两个字的解读,第一位是人,第二位才是才,才有高低之分,而人的品质、德行却是最为关键的。

马云曾和金庸大师探讨过何为“笑傲江湖”。所谓“笑”,就是眼光深邃、虚怀若谷;所谓“傲”,是必须有实力。马云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在工作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好的心态和必胜的信念。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是不可仿制的,但是在这些成功的人与事的背后,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