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特点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人才中的一类,与其他体育人才相比有一定的共性,即都具有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对后备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效能的发挥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潜在性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相关的体育实践活动才能发现或形成。就一般的竞技体育人才而言,他们在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或进入到了中级、高级阶段,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只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初级阶段。他们的体育天赋、技能受到外在机制和内在机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潜在性。

外在机制主要是指社会认可机制。受到诸如社会环境、传统的人才观念、用人制度等因素的制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认可存在着两重性。某个后备人才可能被社会(团体)认可,也可能不被社会(团体)认可。世界级球星邓亚萍的成才之路就是个例子。少年时代的邓亚萍已崭露头角,可一直没能得到省体工队的认可,无法接受更系统的训练。与之相反,中国乒乓队接受了15岁的邓亚萍,就是这位貌不惊人的小姑娘让世界乒坛赞叹不已。但是,有些人的体育才智一生也没有展现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体育人才的损失。

内在机制主要是自身的机制。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些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才能已经被社会认可,但在成绩面前飘飘然,放松了自我要求,使得本来很有希望的运动员半途夭折。

(二)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物质形态在一定时间上的效用【4】。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活体物质形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规律,在生长、发育、成熟、衰老过程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1500~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就的统计结果表明,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体育科学也已经证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很强的时效性。青少年时期是各种素质提高的最佳期,如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一旦错过了它们的时效性,运动训练对人体的效用就会大大减弱,甚至影响到成才之后的持续发展。同时,由于运动项目的不同,成才的时效性也不尽相同,如体操、跳水与球类、田径等项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稀缺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人力资源大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的统计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13.8%【5】。而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控制最好的国家,由于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之一,近年来新生儿的出生率一直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0~1999年10年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已从21.06%降到了15.23%;自然增长率也由14.39%下降到8.77%【6】。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但在特定的条件下,青少年群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可以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青少年稀少短缺。因此,对现有的青少年人群要倍加珍惜、爱护,不要误人子弟。诸如一些“拔苗助长式”“毁灭式”的短期训练行为,应严格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