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个性化训练的新实践

本专题包括:量体裁衣、因势利导——刘翔雅典奥运会的个性化备战;多元动态分组、因材因项施训——美国高水平游泳队的训练模式;统筹兼顾、区别对待——新帅刘国梁个性化训练的执教思路和打破常规、敢于求变——罗雪娟的“个性化”训练方案4个案例。

案例10 量体裁衣 因势利导

——刘翔雅典奥运会的个性化备战

刘翔在1999年初开始进行跨栏专项训练,短短6年时间,成绩稳步上升,从2001年到2002年相继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九运会、亚锦赛和亚运会冠军,打破亚洲和世界青年纪录,2003年又获得世界室内锦标赛季军、第九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季军,2004年获得世界室内锦标赛亚军、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冠军,打破亚洲和奥运会纪录,并于2006年7月12日一举打破了尘封13年的世界纪录。

刘翔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他本身具有的跨栏天赋和身体条件外,还与孙海平教练根据刘翔的个人特点,精心进行个性化的训练安排有关。从1999年开始,两人建立了牢固的师徒情谊,刘翔习惯称呼孙海平为“师傅”。古语讲得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又曰“知子莫如父”。孙海平教练对刘翔的优势和特长非常了解,同时对他的问题和缺点也是了然在胸。而且,更可贵的是,尽管曾当过跨栏运动员,也培养过国内拔尖的运动员,对跨栏项目的训练和教学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但孙海平没有沿袭过去的经验“照葫芦画瓢”,他结合刘翔个人的身体条件和素质情况因材施教,在基本技术学习和改进、节奏感培养、专项能力训练、专项力量训练、速度训练等多方面量体裁衣,设计和改进了多种方法与手段,使刘翔在多年的专项训练里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战”、“消耗战”以及伤病的干扰,取得了实质上的进步和提高。

在2003年赛季之后,刘翔的起跑和冲刺能力并不能让孙海平教练满意。在2003年至2004年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冬训期间,孙海平教练根据刘翔的比赛情况提出,在冬训期间必须解决起跑问题,提高前半程的速度,同时加强冲刺能力的训练。为此,冬训期间解决刘翔的起跑、提高力量和进一步发展速度能力作为提高成绩的重点突破口。在确定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后,整个冬训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结果,刘翔在冬训之后参加的一系列比赛中,成绩稳步提高,反映出这一训练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刘翔在跨越10个栏架时,有6个栏周期(距离9.14米)的分段成绩在1秒内,最快的一个栏周期达到了0.97秒,这是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快速度,这是他精湛的过栏技术的生动表现。现代跨栏运动,不仅重视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同时也更加注意提高跑跨、跨跑相结合的能力,即尽量缩小跨与跑在动作外形、运动方向、速度变化、肌肉用力转换等方面的差别。刘翔近乎完美的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可以说这是孙海平教练及其同事们在充分理解跨栏项目的特性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将当今跨栏的技术特点与刘翔的个人特点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刘翔多次参加比赛的体验,使得他拥有较强的综合参赛能力,而综合参赛能力的提高,则能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刘翔曾在2003年6月25日~7月13日的18天内,参加了6场国际比赛,平均3天一场,并且多有上乘表现。他曾在2003年4月初连续赛出过13秒32、13秒28、13秒28、13秒21的世界水平的好成绩。他也不止一次地与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阿兰·约翰逊交过手。由此可见,刘翔具有丰富的参赛经验,而这些参赛经验的积累,则有助于减轻他在大赛时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正是有了好的心态,刘翔在比赛结束后接受采访时才能说出“我只是想把压力留给自己”、“有一些对付媒体的经验”等语言诙谐、逻辑清晰的话语。

以刘翔为对象的科研攻关小组的强力支持。在出发雅典前的最后一次训练课上,刘翔在无助跑状态下跑出12秒90的成绩,但通过孙海平与科研组对种种数据的分析,得出状态高潮过早出现的结论。果断决定在出发前增加适量的负重训练给刘翔“降温”,从而确保刘翔将最佳状态调至奥运会比赛。

到了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凭借竞技状态的良好控制和平和的心态,从预赛到复赛,再到半决赛、决赛,一轮比一轮成绩好,最终以12秒91平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冠军,而其他几位高水平对手却相继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北京选手备战十运会的训练学旨要》课题组,2006)。

综上所述,刘翔的突出表现与孙海平教练细致、周密的个性化训练和比赛方案密不可分,与攻关组科学、准确、及时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反馈息息相关。

案例11 多元动态分组 因材因项施训

——美国高水平游泳队的训练模式

美国大学游泳队的训练分组通常是经常变化的,分组的依据也是多元的。如在拥有多名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的亚利桑那大学游泳队,并不单纯根据项目,而是综合考虑运动员的个性和训练背景,灵活分组。长、中和短距离运动员分别有不同的训练计划,但都建立在平行发展的基础上,即在同一天都进行比赛速度训练、或恢复训练、或力量训练。这样所有运动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流动到不同的组里。每个教练都需要按照运动员的具体需要安排训练,一个组如果14个运动员同时训练,可能有6种不同的安排。

采用类似的分组方式的队伍还有很多,例如,奥本大学每周有1~2次将运动员按姿势分组,由不同教练分别对不同姿势的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有时又将运动员按距离分组;南加州大学的陆上训练和水上训练分别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

即使在相对比较稳定的训练组内,也需要将运动员动态分组,实施个性化的训练。美国凤凰城游泳俱乐部(Phoenix Swim Club)2000年的男子短距离组一共11名运动员,来自欧美的多个国家。这个队由主教练伯顿和两名助手共同组织训练。这些运动员都是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但年龄、性格、训练态度上有较大差异,因此分组的形式不同于常见的按照年龄、水平、项目等分组,而是另辟蹊径。平时训练中11名运动员被分为三组,一组被称为“老兵”,共4人,均为年龄大、训练年限长、经验丰富但个性较强、比较难对付的老运动员,不喜欢中规中矩的训练;一组被称为“三剑客”,共3人,均来自欧洲,性格外向、豪爽、喜交朋友,训练态度积极;另外一组被称为“孔雀鱼”,共4人,平时安静内向,但到水中训练时则表现出积极好动、活泼踊跃的一面。教练员根据这些队员的年龄、性格、训练态度将他们分为三组,在此基础上安排个性化的训练。这样的分组形式既有利于调动训练的竞争气氛,又可以避免运动员之间不利的影响。这一年的奥运会上,11名中的8人入选了各自国家的奥运队伍,奥运会男子50米自由泳的并列冠军和第五名都来自该队。

斯坦福大学游泳队女队主教练奎克(Richard Quick)在训练中常常采用组中有组、分别安排的训练。例如,在一次课中将运动员分为蝶泳组和自由泳组两个小组,而蝶泳组再根据几个运动员特点分别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表2)。

表2 斯坦福大学女队主教练在某次训练课上对四名蝶泳运动员的不同安排

(依蒋金日资料整理编制)

这四名运动员都是优秀的蝶泳女子运动员,但是因个人特点的不同,教练在一次课中使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训练计划,反映出教练员对个人特点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对个性化训练的把握。

目前国内外高水平游泳队多以集体训练为主要形式,集体训练可以为团队塑造集体的纽带、相互学习的机会和竞争及挑战的训练氛围。但也容易使教练员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因为多个变量互相交织,通过集体训练的形式发展每个运动员的潜能的过程极其复杂,但最重要的是教练员认真了解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和潜能,避免“标准化”“程序化”的训练安排,尽可能在集体需要和个体需要之间寻找平衡,既满足集体的需求,同时尽量适应个体的需求。(节选自温宇红博士论文《高水平游泳训练的个性化需求及组织方略》,2006)

案例12 统筹兼顾 区别对待

——新帅刘国梁个性化训练的执教思路

“个性化训练”是刘国梁上任以来一直比较推崇的训练新办法之一,并且得到了绝大多数教练和队员的认可。顾名思义,“个性化训练计划”就是根据大赛主力队员的打法特征、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特点和波动周期制定的计划,计划的提出和实施都融合了队员、教练和科研组三方面的意见。刘国梁在接受专访时就曾说过:“个性化训练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项目,得到了蔡振华指导的认可和支持,队员配合都相当不错,我也希望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摸索更好的实现形式。”尹霄指导也表示:“以往我们个性化训练的内容可能只有10%左右,此次集训可能会达到50%或者更多,并且从目前看,收效不错。”在训练场上,我们也经常能看见,主力队员根据打法和技战术的要求分别练习不同时间长度的不同内容,像陈玘的正手台内挑打、孔令辉的反手发球技术、王励勤的正手连续拉和反手弹击等等。

在备战雅典奥运的封闭训练中,蔡振华也亲自出马指导运动员训练。6月11日上午,从9点15训练开始,他就忙着指导不同的队员,先是很耐心地手把手指导邱贻可正手位的发力,接着又指挥江苏选手单明杰和来自福建的削球小将王喜模仿韩国双打选手吴尚垠和朱世赫,与马琳和陈玘过招。在纠正王励勤正手中台发力冲弧圈的动作时,蔡振华手脚并用地为王励勤示范,两人沟通的语言不是普通话而是地地道道的上海话。就在上午训练即将结束的时候,蔡指导把刘国梁叫到了一边,谈了自己对“个性化训练”的看法,“个性化训练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你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它和常规训练很好地结合,什么时候需要个性化什么时候需要常规训练,这样训练从整体上来看才不会显得乱。”只有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我们的训练才会变得更加科学。

刘国梁说:“从我上任以来,就一直比较提倡 ‘个性化训练’,蔡指导也非常关心并且比较认可这种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管是主力还是非主力,这种训练方式还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果不错。但教练组还要不断摸索,根据新出现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细节和磨合环节的问题,逐步调整常规训练和个性化训练的比例。”

案例13 打破常规 敢于求变

——罗雪娟的“个性化”训练方案

罗雪娟是我国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为我国夺得惟一的一枚奥运会游泳金牌。但多数人不知道,在奥运会前,罗雪娟的身体状况非常差,由于血液中先天缺钾导致心脏出现早搏,当时,会诊专家的意见是停止训练,选择退役。但她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在她和教练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为祖国争得了宝贵的一枚金牌。

在这期间,教练员张亚东可谓功不可没,他为罗雪娟的训练倾尽了心血。张亚东教练的训练指导思想是:以强度为主体及合适的训练负荷,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能,训练计划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量、强度、密度三者的协调配合,好的教练员能很好地协调三种关系,把握最佳负荷。这种指导思想在罗雪娟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备战雅典奥运期间,因为罗雪娟的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教练张亚东果断提出“在运动员恢复的情况下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的思路,并小心、谨慎地安排罗雪娟的训练。采用大间歇、短距离、高强度、小运动量,强调在运动员身体出现状况前停止强度训练,注重运动员及时恢复与休整,有时练一天调整二天;有时根据罗雪娟前一天的训练恢复情况制定一个专门的训练计划;甚至有时训练过程中也会随着她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正和变更训练内容和要求,以此保证罗雪娟的身体健康状况,保持竞技状态。

在雅典奥运会后备战全运会预赛和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他又重新运用了此种训练。对于何为“个性化训练”,张教练解释道,这个“个性化训练”是指罗雪娟的训练方式完全是违背正常规律的。正常的训练规律是指重复训练不能超过3次,要加强有氧练习并进行间歇性训练。而对于罗雪娟的身体状况来说,她的单项训练在达到疲惫状态前及时调整回来重复训练,反复练习,这样别人在疲惫状态后进行间歇训练而她的间歇时间则较长,奥运会前她就开始按照这个方法训练,效果还不错。所以她的训练安排和别人略有不同,但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成绩。十运会上,罗雪娟没有辜负张亚东教练的期望,她再次在100米蛙泳项目上获得了一枚金牌。

张亚东教练不仅对罗雪娟进行了个性化计划安排,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同的运动员疲劳的类型和程度会有很大不同。在他的队员里,有称得上最懒惰的运动员,也有最刻苦的运动员,对于那些懒惰的运动员,永远也不存在生理疲劳,就是说教练员在安排负荷的时候,不用担心这类运动员会练过量,会练到过度疲劳,但这类运动员会产生心理疲劳,会厌烦训练,消极怠工。而对于最刻苦的运动员则正好相反,教练员会适度、谨慎地安排运动负荷,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出现。

附录:罗雪娟备战雅典奥运会周训练计划

罗雪娟训练计划——2004年7月5日至7月11日

【专题点评】

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对教育界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实施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已有学者把个性化教育列入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

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活动的运动训练,同样需要有个性化的训练。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教练员、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训练的专项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训练计划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个性化训练是指教练员针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和成功参赛需求,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训练目标,全面地、整体地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负荷、方法和安排的训练行为。(温宇红,2006)

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是否具有某种特点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其基本含义为:每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及相同特点的不同水平。教练员只有认识到运动员的特点与能力,教练员自身特点与能力及其与运动员的相互关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训练。

个性化训练要求教练员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运动员甚至同一运动员不同的身心状态等制定出不同的训练计划,安排不同的训练负荷,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训,从而使训练目的更明确,训练内容更有针对性,训练效果更显著。

在个人项目中,个性化训练体现的较为明显,像美国高水平游泳队的多元动态分组、罗雪娟非常规的训练计划,刘翔别人难以承受的训练强度安排以及刘国梁对运动员的区别对待等训练实践都是在全面把握运动员个体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对于集体项目,个性化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还需要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