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延长

本专题包括: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奥运冠军张宁的成长历程;传承神话、再续辉煌——熊倪和伏明霞的完美复出;不老的传奇、永恒的战士——乒坛不老松瓦尔德内尔传记3个案例。

案例14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奥运冠军张宁的成长历程

精彩回放

2004年8月19日,29岁的羽坛老将张宁以2∶1降服了状态神勇的荷兰球员张海丽,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雅典奥运会的第一块羽毛球金牌。这是继龚智超夺得悉尼奥运会女单金牌后,中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二枚奥运会女单金牌,也是这位29岁的辽宁姑娘继去年夺得世锦赛冠军后,赢得的又一个世界最高荣誉。

张宁夺得冠军后,兴奋地把球拍高高抛起,并冲向自己的教练李永波和唐学华,与他们拥抱在一起。她说:“我能在29岁夺得这枚金牌感到非常高兴,我要感谢那些一直支持我的教练、亲人和球迷。”

赛后,李富荣盛赞了张宁在比赛中体现出的顽强作风,“决赛第一局,张宁被张海丽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她却没丝毫的焦躁,一拍一拍地与对手周旋,最终成功扭转局面,反败为胜。这场比赛与其说是张宁技战术的胜利,不如说是她意志品质的胜利。作为一个年近30的老运动员,她能够在奥运会上有如此的表现,值得我们中国代表团所有运动员好好学习。”

张宁的成长历程

除了雅典奥运会冠军以外,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位羽坛老将的辉煌成绩:

1994年法国公开赛女单冠军,尤伯杯赛亚军主力成员,哥本哈根精英赛女单第3名;

1996年瑞典公开赛女单冠军,尤伯杯赛亚军主力成员,亚洲杯女单冠军,奥运会女单银牌,世界杯女单冠军;

1998年全英公开赛女单亚军,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单冠军,亚运会团体冠军主力成员,文莱公开赛女单第3名,丹麦精英赛女单冠军,大奖赛总决赛女单冠军;

2001年新加坡公开赛女单冠军,亚洲锦标赛女单冠军,世锦赛女单第3名,羽毛球超级赛女单第3名,哥本哈根精英赛女单亚军;

2002年韩国公开赛女单冠军,中国、印尼、新加坡公开赛女单亚军,亚锦赛女单亚军,日本公开赛女单四强;

2003年瑞士公开赛女单冠军,全英公开赛女单四强,世界锦标赛冠军,新加坡公开赛冠军,德国公开赛冠军,香港公开赛冠军;

2004年韩国公开赛冠军,尤伯杯冠军成员;

2005年世锦赛女单亚军。

成绩的背后

正如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评价的——“张宁是一个奇迹”。的确,张宁的奇迹不仅来自于她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对羽毛球事业热爱,而且也来自于教练员的精心培养和科学训练。

一、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永不言弃的战斗作风是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10岁拿起球拍,16岁进国家队,19岁代表中国女队出战尤伯杯, 29岁获得奥运会冠军,张宁的羽毛球生涯似乎一帆风顺。其实,14年的国家队生涯里,张宁经历了太多刻骨铭心的失败。14年中宿敌不断,最早是王莲香,而后是张海丽,接着有叶钊颖、龚智超,然后是马尔廷、龚睿娜……在14年压抑的空间里,张宁始终没能成就自己的霸业。在漫长的期盼与奋斗中,张宁有过苦闷、彷徨,甚至几度有过退役的打算。然而,心中伟大的目标就像永生的支柱,让张宁熬过也闯过了无数暗自流泪的夜晚。

1994年5月,年仅19岁的张宁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出战尤伯杯,在决赛中中国队和印尼队战成2∶2平。决胜的第5盘,中国队派上了崭露头角的张宁,而她的对手是当年还只有15岁、名不见经传的张海丽,这是两人在世界大赛中的首次较量。张海丽出人意料地以2∶1力挫张宁,因为那场输掉的比赛,使印尼队从中国队手中夺走了尤伯杯。那一战让张海丽一夜成名,迅速跻身高手之列,却摧垮了张宁的自信,阻住了她上升的势头。此后的数年时间里,这场球都如噩梦般缠绕着张宁,也误导着大家对她的认知。渐渐的,叶钊颖崛起了,龚智超成功了,而张宁却一直沉默着,成绩平平。

其实,论张宁的条件与技术,很多教练都认为,如果不是那场比赛,张宁很有希望成为比叶钊颖还要强大的顶尖高手,拿世界冠军更是顺理成章。为了从那场噩梦中走出,张宁挣扎了四、五年,刻苦地训练,踏实地打比赛,用一点一点的胜利慢慢重建起自己的信心。天道酬勤,终于,在那场刻骨铭心的失败后9年,张宁以28岁“高龄”折桂世锦赛。2004年的两场比赛更令“伤口”彻底愈合:尤伯杯决赛立功,弥补10年遗憾;奥运决赛击溃张海丽,报得10年之“仇”。

正如中国队女单教练唐学华所讲的,这些年中,张宁让他最感动的地方就是对事业的执着和永不放弃。

二、对羽毛球事业的热爱是永葆事业青春的精神支柱

在失利后的漫长等待和刻苦训练中,除了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永不放弃的作风之外,对羽毛球事业难以割舍的热爱也是张宁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用张宁自己的话说,“因为热爱,所以我想爱得更久。”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年张宁被问得最多的一句便是:“你为什么能坚持打到现在?”而她的回答是,因为我已把打球当成最大的乐趣,一到训练场,我就感觉很快乐,只要我还打得动,我就会一直打下去。人在成长中才会发现很多自己以前从不知道的事情。我不到今天这个年纪、不经历过这么多成功与失败,是难以体会到羽毛球现在给我带来的这种快乐。我发现,我现在打羽毛球是一种人生乐趣,在这种乐趣中,你只有割舍不了的情感,而不会考虑其他。其实,国外有很多运动员30多岁、甚至40多岁还在比赛,有些人该拿的奖杯早已拿全了,有些人却始终与冠军无缘,是什么在激励他们,除了一些人才梯队培养等外在原因外,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种运动乐趣。但我知道,这种乐趣在一个人太年轻的时候是感受不到的。

张宁还说,一个人越是在享受快乐的心态下工作,心情越是轻松,成绩就会越好,压力就越小。在竞技能力上我也不比年轻人弱,他们的体力虽然比我好,但我对羽毛球的认识上要比他们成熟得多,我比他们更善于把握和控制比赛。

这就是一位在竞技舞台上拼杀十几年的老运动员的真实感受——对其所从事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三、教练员的精心培养和科学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水平的重要保障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而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却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没有教练员的科学训练和指导,再有天赋的运动员也不会取得成功。就张宁而言,如果没有基层教练员的选拔和培养,她就不可能进入国家队;没有国家队教练员的锻炼和指导,她也不可能在19岁时代表中国参加尤伯杯冠亚军决赛的关键战役;同样,没有国家队教练员的信任和鼓励,她也不可能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没有教练员的科学指导和训练,她更不可能在29岁时获得其运动生涯的最高荣誉——奥运会女单冠军。

作为一名女运动员,她也同样会有女人脆弱的一面。2000年,25岁的张宁没能获得参加悉尼奥运会的机会,她的情绪跌到了谷底。“那时我真的不想打了,觉得再打下去也就这样了。我真的不想打了。”就是这个关键的时刻,李永波总教练找到她,告诉她:“你还能打,你的能力还没完全发挥出来。”正是这种对运动员的了解和信任,使她再一次拿起了球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之中。同样,2003年,在她28岁的年龄勇夺世锦赛女单冠军的时候,许多人劝她见好就收,记者也对此向她的教练员提出问题。她的主管教练唐学华说:“她现在能力强状态好,干么要退!马尔廷30岁了还不退呢,张宁当然不退了,明年肯定打奥运会!”奥运会夺冠后,谈到29岁的张宁在此次奥运会之后是否退役的问题,李永波说:“运动不能用年龄来衡量,而要用能力来衡量。我想,这次奥运不会是她最后的比赛,她肯定还会坚持打下去。我认为,她的运动生涯高峰期才刚刚开始,她的状态、心态以及对羽毛球的理解正是最好的时候。”

当然,作为一名老运动员,由于多年累积的伤病和恢复能力的下降,训练场上她会承受比年轻队员更多的痛苦和困难。同时,她也更需要教练员的关心和爱护。为此,教练员根据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为她制定了专门的训练计划,提出了专门的要求,在保证良好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加强身体训练,以此保证她参加大赛所需要的基本体能要求。

正是教练员的信任、鼓励和科学的训练比赛安排,使张宁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强烈的求战欲望,在2005年的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30岁的她再次杀入女单决赛,实现中国女单项目在决赛的胜利会师。

张宁的成功证明那种认为女球员过了25岁就风光不再的判断是错误的,她的事例值得我们好好宣讲研究,这对延长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惋惜叶钊颖、龚智超不够长久的运动生涯的时候,张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潮之后重新崛起,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再创辉煌。年龄不是一切,我国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也一样可以延长,一样可以象瓦尔德内尔那样出现第二春,第三春,愿这一个最佳实践能给我们的体坛带来更多的常青树。

让我们用张宁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在比赛场上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只要你有信念、去争取,就会得到成功,享受到乐趣。

案例15 传承神话 再续辉煌

——熊倪和伏明霞的完美复出

中国跳水队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历程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在前三项决赛中连续丢掉金牌之后,终于猛醒,老将熊倪第一个打破了中国跳水队的沉闷。他在9月26日的男子单人三米跳板的比赛中,凭借稳定的发挥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最后一跳超出对手0.3分,十分惊险地获得了中国跳水队在悉尼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一举扭转了颓势。9月28日,熊倪再次在跳板双人决赛中获得了金牌,这是他在本届奥运会的第二块金牌。

从1988年至今,熊倪是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了,在前三届奥运会,他获得了一金一银一铜。1997年,熊倪退役,当时他说,如果国家需要,我会回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只是一种表态,他实际上并没觉得真的能回来,因为中国跳水队人材济济,他的退出,有利于年轻选手的尽快成长。但是,熊倪退出后,中国队在一系列比赛中连遭败绩,由于不是奥运会这样重要的比赛,所以一般人不会去注意,但熊倪注意到了, 1998年他决定回到跳水池,他说,再这样输下去,全队的信心会逐渐丢失,给裁判的印象分也不会好,不利于中国队参加奥运会的比赛。熊倪复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中国队再夺奥运金牌。

伏明霞的情况与熊倪有不少相似的地方,2000年是她第三次参加奥运会,1992年伏明霞14岁在巴塞罗那就取得了奥运会跳台比赛金牌,成为当届奥运会最年轻的金牌得主。1996年,第二次参加奥运会的伏明霞获得跳台和跳板两枚金牌。伏明霞退出跳水队的时间和熊倪一样,也是1997年,退出动机和复出的原因也大致相同。本届奥运会上,伏明霞在双人项目失利的情况下,于9月27日参加了女子单人三米跳板比赛,她在决赛最后两跳之前还落后,最后以极其稳定的状态赢得了金牌,成为中国惟一一名在连续三届奥运会上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

我们不能不为26岁的熊倪和23岁的伏明霞两位年龄并不大但已经被人们称为老将的运动员出色的表演而感叹。我们不敢设想,如果没有这两位老将作为跳水队的镇山之宝,跳水队会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怎样的成绩。同时,我们也看到,熊倪和伏明霞的情况与上面所提到的张宁有所不同,这使我们不得不思索,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到底有多长?多大年龄的运动员应该退役?国家培养一个奥运会冠军极其不易,在没有足够的新手上来之前,如何挽留优秀运动员,延长他们的运动寿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案例16 不老的传奇 永恒的战士

——乒坛不老松瓦尔德内尔传记

瓦尔德内尔右手横握球拍,被誉为乒坛常青树,与中国几代选手抗衡了20多年,是世界乒坛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对世界乒坛最大的贡献,一是将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与欧洲中远台两面拉弧圈打法融为一体,把各种技术不断地重新组合,形成全方位的攻防转化、攻守结合的新的技术风格;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横拍直握”的发球法,发球技术在世界乒坛首屈一指,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运动员的前三板技术的提高。

他是历史上同时获得奥运会冠军、世乒赛冠军和世界杯冠军的男单第一人。主要成绩如下:1989年第四十届,1991年第四十一届,1993年第四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团冠军;1989年第四十届,1997年第四十四届世乒赛,1990年第十一届世界杯、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男单冠军。这些成绩也使他成为中国球迷喜爱和尊敬的国外运动员之一,被亲切地称为“游击队长”。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这名传奇巨星的职业生涯。

1983年世乒赛:翻开传奇第一页

“老瓦”的传奇生涯是从1983年第三十七届世乒赛开始书写的,那年他才18岁。也正是在那届世乒赛上,“老瓦”与中国选手进行了首次交锋。当时,羽翼渐丰的瑞典队取代了青黄不接的匈牙利队,成为中国男乒的最主要对手。经过数轮鏖战,这两支当时最优秀的球队在决赛中相遇。首盘比赛,当时的中国男乒主教练派出了新秀江嘉良上阵,瑞典队教头则遣上瓦尔德内尔,在这场由两队头号新星的决斗中,江嘉良以2∶1笑到了最后。第5盘,瓦尔德内尔让中国对手出了一身冷汗。这场比赛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代”中国对手蔡振华。面对这位赫赫有名的世界二号选手,瓦尔德内尔没有丝毫的胆怯,首局他与蔡振华打得难分难解,比分始终呈胶着状态。打成20平后,双方竟连续八次出现平分,最终蔡振华靠经验之优以30∶28险胜。通过这一局,中国队教练和队员都产生同一个感觉——这位瑞典少年将是今后数年他们最主要的对手。

1984年至1987年:卧薪尝胆寻突破

此后四年,瓦尔德内尔虽在强大的“第二代”中国对手面前屡屡碰壁,但对于志存高远的他来说,这更像是一个修炼成精、脱胎换骨的过程。

1984年第五届世界杯1/4决赛,瓦尔德内尔被技高一筹的江嘉良挡在四强之外。1985年第三十八届世乒赛男团决赛,瑞典队被中国队剃了个光头——0∶5。瓦尔德内尔上场两次,他在其中一盘中以1∶2负于中国二号快攻手陈龙灿。

面对一系列失败,瓦尔德内尔并没有丧失斗志,他不断总结与中国选手比赛的经验教训,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付诸于训练中。

1987年,瓦尔德内尔以崭新的姿态参加第三十九届世乒赛。由于身体原因,他未能出席中瑞男团决赛,导致瑞典队再次以0∶5惨败。当时在场外观战的瓦尔德内尔目睹了这一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单打赛中打败中国选手。单打比赛开始后,瓦尔德内尔轻松步入八强。1/4决赛和半决赛,状态上佳的瓦尔德内尔如秋风扫落叶般,以3∶0的相同比分击败了中国队两大高手陈龙灿、滕毅,和中国队第一高手江嘉良在决赛场上相见。士气正旺的瓦尔德内尔很快便拿下首局。然而,江嘉良毕竟是位经验、实力俱佳的顶尖选手,他及时调整了战术连扳两局。瓦尔德内尔在第四盘中再掀风浪,并打出20∶16的大优局面。关键时刻,身经百战的江嘉良抓住了他急于求成的弱点,连追四分,最终以24∶22反败为胜。

尽管坐失良机,但瓦尔德内尔并不沮丧,他说,通过这次比赛,自己看见了一丝曙光。

1989年至1994年:不可逾越的高峰

经过数年细致研究,瓦尔德内尔和队友们终于找到了对付中国直板快攻手的办法——跟上他们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猛攻他们反手位的弱点。为了达到这一技术高度,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打法,各项技术逐渐趋于成熟。

两年后的第四十届世乒赛,一个更为强大的瓦尔德内尔和瑞典队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和前三届一样,斯韦斯林杯争夺战依然在中瑞两队之间展开,凭着全面的技术,瑞典队还给中国人一个“5∶0”,成为世界男子乒坛的新霸主,瓦尔德内尔在其中两盘比赛中先后打败了江嘉良和滕毅。单打赛中,瓦尔德内尔笑到最后,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乒坛之王。

此后几年,瓦尔德内尔始终雄居世界男乒之巅,先后夺得1990年世界杯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单打冠军,那段时期的瓦尔德内尔成了“第三代”中国选手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

1995年世乒赛:虽败犹荣令人敬

沉寂数年的中国乒乓球队在1995年第四十三届世乒赛打了个翻身仗。

由“第三代”的马文革、王涛两员老将和“第四代”的丁松、孔令辉、刘国梁三位新手组成的中国队,向瑞典队发起了近6年来最强有力的一次冲击。决赛中,经过5盘的激烈大战,中国队从瑞典队手中夺回了冠军,对瑞典队来说,这场球他们是输家,但对瓦尔德内尔来说,他却是一个赢家,因为他先后出场两次,击败了马文革、王涛两员大将。虽然在随后的单打赛中,瓦尔德内尔不敌刘国梁,但他仍以13胜1负的总成绩,雄居世界排名首位。有人说,中国男乒重新夺回了世界乒坛制高点,但在他们的上面却站着一个瑞典人——瓦尔德内尔。

1997年至2000年:宝刀不老令人敬

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瓦尔德内尔在随后4年时间里,向世人证明:他仍是世界乒坛的顶尖选手之一。

两年后的第四十四届世乒赛,瓦尔德内尔再次向他的“第四代”中国对手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团体赛中,瑞典队因在小组赛中战绩不佳,不得不在1/4决赛中与中国队相遇。当时瑞典队已经开始暴露出人员老化的迹象,他们与兵强马壮的中国队抗衡,自然凶多吉少,最终果然以1∶3败北。不过,年已32岁的瓦尔德内尔却赢得中国对手的敬佩,他也是那盘比赛瑞典队的唯一获胜者,他打败了大名鼎鼎的孔令辉。此役只是瓦尔德内尔这届世乒赛的序幕,在单打比赛中,他重新展示了数年前天下第一拍的风采。在一路打败诸多欧洲强手后,半决赛中与中国新手阎森相遇,在轻松击败阎森后,又在决赛中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萨姆索诺夫,时隔8年之后重夺勃莱德杯。瓦尔德内尔的胜利也使中国乒乓球蝉联七个奖杯的美梦化为泡影。

在分别于1999年、2000年举行的第四十五届世乒赛单项赛、团体赛中,宝刀不老的瓦尔德内尔再次露出雄风。单项赛1/4决赛中,他与孔令辉相遇,最终在决胜局中打败了强大的孔令辉。半决赛中,瓦尔德内尔遇到了“第五代”中国选手马琳,前两局,瓦尔德内尔发挥得很好,大比分2∶0领先,第三局瓦尔德内尔一度以16∶11领先。眼看胜利即将到手,顽强的马琳此时加强了正手突击,有些急于求成的瓦尔德内尔最终以2∶3惜败。

瓦尔德内尔在翌年的团体赛中和队友一起创造了世乒赛史上的一大奇迹。当时中国队的夺冠呼声极高,五员选手世界排名均在前11名之内,而瑞典队排名最靠前的佩尔森为第7位,瓦尔德内尔也只排在第10位。排名的差距并没有成为瓦尔德内尔再次登顶的障碍,他对队友说,这是他们打败中国队的最后一次机会。为了以最好的状态迎战中国对手,瓦尔德内尔和队友们做了精心的准备。战幕拉开后,赛前并未被人们看好的瑞典“老人”队竟势如破竹地冲入决赛。当时,行家和媒体们都认为,瑞典队的好运之旅驶到了终点站,因为他们的对手是强不可撼的中国队。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世人的预料,由三位年龄都在30岁以上的选手组成的瑞典队竟然以3:2挫败了孔令辉、刘国梁和刘国正三位顶尖高手组成的中国队。瓦尔德内尔在这场比赛中率先出场,他打败了自己从未战胜过的刘国梁,再次震惊世界乒坛。

同年的悉尼奥运会,瓦尔德内尔再次向他的中国对手发起冲击。他在半决赛中又一次让刘国梁拍下称臣,取得了与孔令辉一决高低的机会。这场决战打得惊心动魄,令观众大叫过瘾。孔令辉连拔两寨,瓦尔德内尔奋力追平。决胜局的运气不在瓦尔德内尔一方,他最终与金牌擦肩而过。尽管冲金失利,但瓦尔德内尔却受到了空前的赞誉,毕竟他已是一位在国际乒坛驰骋了19年的35岁老将。

2004年雅典奥运会:沉寂四年再发威

悉尼奥运会后,瓦尔德内尔很少有出色表现。第四十七届世乒赛单项赛,“老瓦”竟在单打第一轮中被一名希腊无名之辈挑落。“老瓦”赛后对外宣称,他的目标是2004年奥运会。当时人们对他的这句话并未太当回事。其实对这位乒坛神话人物来说,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事。

果然,沉寂4年之久的“老瓦”在雅典赛场又一次掀起巨浪,他先是在男双比赛中将夺标呼声颇高的孔令辉/王皓掀在马下。单打赛中,他在第四轮打败了如日中天的中国名将马琳,后又击败了欧洲新一代领军人物波尔,跻身四强。虽然“老瓦”最终与奖牌擦肩而过,但在世人的心目中,他是一名真正的强手,无可争议的乒坛之王。

对“老瓦”来说,39岁并非职业生涯的终点,他在赛后表示:“是对乒乓球发自内心的喜爱让我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我至今没有想过要退役,如果可能的话,我还要打下去。”

2005上海、2006年世锦赛:英雄迟暮,壮志不已

在雅典之后,“老瓦”没有食言,他又坚强地站在了2005年世乒赛(单项)的赛场上,但这位老将却在进军16强的比赛中以0∶4负于年轻的萨姆索诺夫。这一次,没有人再怀疑“老瓦”将退役,赛后,他也表示将不再为国家队效力。然而,事隔12个月,他又奇迹般复出,并依然信心十足:“有我在队中,瑞典将会和中国、韩国一起成为绝对强队,而我不在的时候,瑞典队的表现一落千丈。”其实,顽强的战斗精神才是他再次复出的重要原因,上海世乒赛的失利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我甚至觉得自己不能再打乒乓球了,但是过了一个月,我觉得不能就这样放弃。”就这样,瓦尔德内尔又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第四十八届世乒赛团体赛,但英雄迟暮,“老瓦”领军的瑞典队被挡在了八强之外。走下赛场的瓦尔德内尔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遗憾,“我不觉得伤心,这是值得兴奋的比赛。”他说道。

这就是一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传奇运动生涯,但谁又敢说这是他的终点呢?

附:“老瓦”和他的“七代”中国对手

第一代 蔡振华、谢赛克、陈新华

第二代 江嘉良、陈龙灿、滕毅

第三代 马文革、王涛、张雷

第四代 刘国梁、孔令辉、阎森

第五代 马琳、王励勤

第六代 王皓

第七代 陈玘

【专题点评】

运动员成长过程,从开始训练一直到颠峰状态,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不言而喻,其中的最佳竞技阶段是最重要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高低,可以看作是运动员多年训练成果的主要评价。竞技保持阶段就是努力保持专项竞技水平,在这一阶段,通过细致地规划训练内容,灵活地选择训练方法以及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并保持心态的平衡,完全可以使竞技能力长期保持在高水平状态。尤其是在技能主导的项目中,优秀老运动员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比赛经验优势和裁判认同优势,而且这些项目对与年龄密切相关的体能要求不高,因此在跳水、体操、乒乓球、网球等技能主导类项目上,适当延长这些项目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对于保持一个项目的高水平和更新换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无论从其个人的努力、家庭的支持以及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各方面都是相当巨大的,尤其是在举国体制的模式下,运动员的培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因此,他们既是运动队伍的中流砥柱,也是国家的财富和资源。在我国,由于体制、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和运动员自身的原因,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年龄不大、竞技状态仍然较高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役,即所谓的激流勇退。这表面上看好像给年轻队员增加了锻炼和比赛的机会,实际上,由于这些运动员多年训练所达到的运动水平和比赛经验仍然能够为国家争得更大的荣誉,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年轻运动员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个时间选择退役无疑是对培养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通过对雅典奥运会上中、美、俄三国参赛运动员的年龄情况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出(表3),中国运动员的更新率达到了79.4%,高于美国的58.3%,更高于俄罗斯的33%。换句话说,美国有58.3%的运动员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而41.7%的运动员曾经参加过奥运会;俄罗斯队更是有67%的运动员曾经参加过奥运会。反观中国,只有20.6%的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剩余的79.4%的运动员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新手。对于奥运会这样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竞赛来说,比赛经验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具有了相当高训练水平的年轻选手折戟赛场,奥运会也被誉为年轻队员的“滑铁卢”。因此,如何调动优秀运动员的积极性,如何延长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摆在竞技体育的管理者和教练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表3 雅典奥运会美、俄、中运动员年龄及更新率情况表

在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为运动寿命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像瑞典乒乓球老将瓦尔德内尔,以41岁高龄参加2006年世界锦标赛,仍然具备相当的实力;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张宁29岁勇夺奥运冠军并至今保持很好的竞技状态;跳水运动员熊倪和伏明霞尽管年龄不大,但都是在退役停训几年后复出,并一举再夺奥运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