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德国先进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

江西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 张建业

通过21天在德国的培训、研修,本人对德国体育的管理体系、运行方式及政策措施等,尤其是对德国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模式方面有了初步地了解,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受益匪浅。

一、德国的体育架构

德国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是江西省土地面积的2.1倍),全国人口约8,200万(是江西省人口的1.9倍)。德国是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GDP是江西省的26倍),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

德国不但是一个经济强国,更是一个体育强国,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德国的体育是一个由政府指导、非政府组织的体育协会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协调的较合理的体育架构。

在这个架构中,德政府主要负责学校体育教育、初级人才和全民性健身的推广和部分高水平运动员的资助等工作。在竞技体育方面,德国政府内政部的功能是:出钱、出任务、提要求,由德国奥委会具体负责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培养(包括反兴奋剂工作)。德国奥委会(非政府民间组织)则通过62个全国性的专业单项协会、16个州体育联合会(每个州的体育协会里都有专门的体育专业单项协会管理本州的该项目)管理竞技体育工作;每个协会下面又有许多俱乐部,协会实行会员制,管理项目,制定赛制,组织竞赛,对裁判、教练进行组织和管理。体育俱乐部则根据社会和不同人群的需求,负责从初级到中级乃至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层次和职责都非常明确。协会和俱乐部都实行市场运作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模式,设董事会进行管理。德国的体育俱乐部遍及各社区,多达91,000个,起到培养选拔人才,推进项目普及与发展的作用。德国的8,200万人口中,有2,700多万人参加了各种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体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在德国奥委会的领导下,德国的竞技体育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训练网络和体系,保证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在91,000个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全国还建有100个体育重点学校、39所体校、19个国家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和4个国家级训练中心,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体校、基地、训练中心最大程度地发掘运动人才,培养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实现奥运目标。德国奥委会的经费来源:六合彩占29%、市场宣传推广占24%、德国政府拨款占22%、协会成员单位交的会费占16%、社会和私人赞助占9%。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参加奥运会和年度的各项重要比赛。

通过对汉堡HT16体育俱乐部、柏林青少年体校的考察,对德国青少年竞技体育的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德国教练员培训制度

德国非常重视教练的培训工作,有相应的制约机制,管理工作制度化。

德国的教练员分为三级,即A、B、C三级。C级教练员包括两个层级:助理级教练员:最低等级的教练员,主要负责群众体育指导以及教练员的辅助性工作;初级教练员:主要负责对初学者进行指导;B级(中级教练员):主要是对大区一级的运动员进行辅导;A级(高级教练员):既可以从事群众体育工作,也可以执教高水平运动队。执教德甲俱乐部的教练员必须是A级教练员。

德国教练员需持证上岗,执照两年更新一次,培训后再领证。他们认为,让教练员经常回炉,学习新的知识,非常必要。教练员的培训和资格认定由德国奥委会,州体协(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培训)和各个单项协会(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培训)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最高级别的教练员培训机构是科隆体育学院。在德国凡是要成立体育俱乐部或进入俱乐部从事教练员工作就必须进行培训,教练员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120个学时的培训任务,主要课程是青少年体育训练、青少年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获得德国奥委会签发的执照,才能上岗。另外,具有高级教练资格的教练员还可以到科隆体育学院至少学习一年并通过考试获取硕士学位,获得德国教练员的最高级别。目前,德国国家队的许多教练都具有硕士学位,这也是今后教练员发展的趋势。教练员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要保证为运动员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使训练更加专业化,有更多的技术含量。只有获得教练员证书和参加培训,才能受聘担任各个层次的教练员工作。

德国对教练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一个好运动员不一定是一个好教练员,但一个教练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德国官员再三强调了作为一个教练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教练员除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是一个面面俱到的教育家。以下是德国教练员上岗必须签订的守则:一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运动员;二是要尊重运动员的努力,启发运动员,建立和谐氛围,努力帮助运动员一步步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为将来打下基础;三是要对运动员的成长过程负责,营造互相信任的氛围;四是在训练比赛当中,照顾好运动员的健康(生理、心理),科学制订训练计划,考虑到年龄、性别、经验的不同,因材施教,把运动员、家长、社会的期望放到工作当中去;五是保护守则,避免训练中会造成(生命)风险的超强度训练,如出现受伤;六是教育条款,努力为运动员增加教育方面的知识,要和运动员有很好的沟通,必须涉及个人的某些决定,尽量共同决定(协商),在训练当中要有很好的心情,如要纠正运动员的错误,要使用正面语言,不能使用暴力,让运动员感受信任,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公开、合理、人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主要启示与思考

通过本次研修学习和考察,有针对性地对比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的总结、借鉴与反思。中德两国政治体制和体育运行机制有很大的不同,得到很多启示。

(一)坚持举国体制,正确认识举国体制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一个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最重要保证。中国现行的举国体制有利于集中人才,大幅度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奥运会的成绩证明举国体制是成功的。德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近三届奥运会的金牌总数排位在5、6名左右,27届悉尼奥运会之前的历届奥运会金牌总数排位一直保持在前3名,特别是两德统一前的民主德国在参加的历届奥运会金牌总数始终占据前3名,联邦德国则占据4~5名的排位,两者相加金牌排位在1~2名。为什么两德统一后,德国的奥运会金牌排位反而退步了?虽然我们不能以奥运会金牌排位来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强弱,但金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两德统一前的民主德国搞的就是举国体制,两德统一后的德国体制完全继承了原西德的衣钵,经过反复,目前德国的原东德地区又恢复了三集中、二集中的体校,虽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举国体制”的体校,但其意义目的却是深远的。南桔北枳,体制的改革必须是渐进的,前提是立足于国情,任何盲目照搬都不足取。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

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举国体制的真正内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我国现行的举国体制,应该是包括体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全部资源的举国体制,不只是体育系统的举国体制。在今后的工作中体育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要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为契机,出台适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配套性政策,理顺“体教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材率和输送率。

(二)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科学、精干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改变目前仍存在的粗放型、低效益的管理模式

大家对德国教练员培训和运动员培养的“平行生涯”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印象非常深刻。认为德国有效的体制、机制是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积极性的关键。他们有完善的运动员、教练员选拔制度,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做到各到其位,各尽其责,各展所能,各享其成,对我国体校现行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德国对教练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一个教练员不能只有专项业务水平,还必须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国这方面还有些欠缺,我国对教练员的培训更多的是放在业务能力培训上。希望今后能建立一套建全、科学的教练员培训体系。通过制度化的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水平,提高培养效益和成材率。

德国把运动员放在到中心地位,“平行生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值得借鉴。把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人文关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不只是具体的解决运动员的就业,而是从小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抓得很紧,有利于运动员运动生涯以后的发展。目前,我国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伤残保险,文化学习等等。但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后备人才培养不但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运动员的切身、长远利益,是关系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既立足于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又兼顾面向社会培养就业前景好、具备体育职业技能的人才。我们应从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入手,强化体校的文化课教学。要与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小学校合作,使文化教育更多地由这些学校来承担。

(三)注重学校、社会对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

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采用多种俱乐部形式,扩大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基础,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德国极为普及的体育俱乐部,极为广泛的竞技运动基础令人印象深刻。鉴于我国目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困难,应该拓宽思路,借鉴德国体育成功之处。德国在体育发展中,没有十分明显的划分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两大块,而只是在层次上分工负责。初级人才的培养由多种体育组织承担,学校、各种形式的俱乐部,做到了在普及中提高,在广大掌握了基本竞技运动技能的青少年中,通过不同的赛制,层层选拔,最后到体校、国家奥林匹克基地进行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这种对竞技运动的理论阐述有利于扩大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基础,可以避免目前有些地方出现的片面将普及与提高分割开来的现象。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正在从体育系统独家办向学校、社会共同办方向转轨,都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模式,困难很多。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加大“体教结合”的力度,创建一种竞技运动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同时大力促进协会、俱乐部等多种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把后备人才培养植根于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上,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总局组织各省市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管理干部赴德国研修,对各省市青少年体育管理工作是一个促进。此次研修针对性强,能带着问题去研修、学习,收获较大。但由于时间问题,很多方面只是看到了表面的东西,还没有机会进行深入的了解。本人将认真总结,将学习内容进一步消化,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