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丝路学刊(总第7期)
- 马丽蓉主编
- 1117字
- 2025-04-08 14:31:48
特稿
从印度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转型:基于明代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
万明
【摘要】本文尝试突破“东洋”和“东亚”的范围限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考察明朝中国与海洋关系的变化,并探究明代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在这里,将以“明代中国与海洋三部曲”作为研究线索,展开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中国既是一个农耕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更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认识这一点极为重要。纵观明代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可以用“历史三部曲”来概括:第一部曲是中国与印度洋,第二部曲是印度洋向太平洋的嵌入,第三部曲是中国与太平洋。
【关键词】明代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 国际转型
【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特聘学术顾问。
当前,中国已经崛起为大国并成为国际舞台主要力量,中国面临着怎样处理国际关系、选择何种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如何运用国家实力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角色和参与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在习主席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后,中国如何处理与陆地和海洋的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对历史长时段的客观了解,对中外关系史的深入研究与思考以及对中外关系演进的整体与长远发展趋势的把握。因此,引入全球史视野研究中外关系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宏观思考,将中外关系史置于全球化进程和整体世界变迁中加以考察,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明代中国曾在海上走在世界的前列。明朝人两度走向海洋:15世纪初走向西洋——凸显出印度洋在人类交往史上的地位;15世纪末走向东洋——凸显出太平洋在人类交往史上的重要性。这里还有一个更新视角的意义,即突破“东亚”的意义。在历史上,全球发生了从印度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转型,然而,随着历史学的学科细分,古代史或近现代史领域内对中国的研究大都是在“东亚”的框架内。中国是东亚大国,因此以东亚为研究中心是一个惯性思维,但是长期这样思考,就会对中国史乃至全球史研究产生局限性。本文的核心论点是,明朝时期派遣郑和下西洋进行大规模的印度洋航海外交,引领了全球史上一次重大转折——人类交往从印度洋时代到太平洋时代的转折,也就是人类交往的重心从印度洋向太平洋的转移。以明朝中国与海洋的关系为切入点,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存在从“旧的海洋观”到“新的海洋观”的变化,是从“印度洋时代”向“太平洋时代”的转移。如今所说的“大航海时代”,一般是指西方东来的太平洋时代,即全球化的时代。应当注意到,历史上中国不仅是一个农耕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更曾经是一个海洋强国,在全球化中展现出重要作用。具体来看,明代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是以历史三部曲来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