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太子当老师

据说朱元璋读到《孟子》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勃然大怒,当然愤怒的不是前半句——君上把臣下看成泥土和草那么卑贱,这不是天经地义吗?后半句可太气人了,臣下被君上看不起,应该默默反省、默默自责,怎么能把君上当盗匪和仇人呢?

在朱元璋心里,皇权高于一切。宋濂认为他杀气太重,但又不敢当面指出,就时不时推荐《孟子》等一些主张施行仁政的儒家经典给他,结果皇帝没改造成功,《孟子》被删除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孟老先生还被赶出了孔庙。宋濂一看此路不通,又把目光投向皇帝的儿子,尽心尽力地培养太子朱标,疯狂灌输“民贵君轻”的思想。朱标是个好学生,把孟子那一套学进心里去了,但这么一来,朱元璋不干了。

朱元璋在战争中一路杀过来,生生死死的事情经历得多了,免不了心肠刚硬。他更知道这个世界残酷的真相,面对心存歹毒的人,不是一个“仁”字就能摆平的,他认为杀伐决断才是帝王的必备素质。

朱标自幼就跟着老师宋濂读“五经”,孔孟之道背得烂熟于心,“仁”的概念一早被植入大脑,根深蒂固,难以拔除。父子俩非常不对付,帝一代嫌帝二代妇人之仁,帝二代嫌帝一代杀人如麻。有一天,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冷冷地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太子顶撞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气极,拿起椅子砸向他,并追着他打。

这样的接班人哪镇得住场面啊?

朱元璋越想越火大,好好的孩子让宋濂教成这样,他忍不住在公开的文章中指责宋濂“才不兼文武、迂腐呆气”,意思是宋濂这个老头子啊,文不成武不就,还脱离实际,干啥啥不成。宋濂吓得都快昏过去了。

朱元璋始终没有对宋濂下手,虽然在太子的教育问题上,朱元璋十分不满,但他也明白,书呆子是没本事造反的,而宋濂谨小慎微、守口如瓶的优点倒是颇为难得。宋濂负责文书起草,又是皇帝近旁之人,随时随地接触到皇家机密,但他从无一字泄露给旁人。

朱元璋曾派密探监视他。有一回宋濂在家摆宴,邀请朋友喝酒聊天,次日朱元璋特意询问他在家的相关事宜。宋濂如实相告,自己和谁喝酒,喝的什么酒,吃的什么菜,聊了哪些话题,无一丝一毫隐瞒,朱元璋看他这么老实,又欣慰,又开心,又感动。嗯,太子你接着教吧,换个老师不一定更好,我再想别的办法。

明初那么多开国功臣落马,宋濂的质朴让他一路走到六十八岁告老还乡。

临别时,朱元璋送了他一块绸缎,说三十二年以后他一百岁,到时拿这块绸缎做件百岁衣,然后穿着百岁衣来朝圣。这说明朱元璋心怀君臣之情,愿他长寿,更希望再见到他。宋濂叩头表示感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时,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

回乡后,宋濂每年在朱元璋生日这一天如约进京拜见皇帝。

这对君臣关系差一点就得以善终,只差一点。

1380年,七十一岁的宋濂身体欠佳,朱元璋怜他年老,让他不必来了,谁知这么大的事朱元璋转身就忘,之后又派人去察看宋濂在忙什么呢,为什么突然不来京城了。密探撞见宋濂和乡人正放歌纵酒,喝得那叫一个高兴,朱元璋气到抓狂——宋爱卿你变了,你心里已经没有我这个皇帝了。他打算处死宋濂,幸亏马皇后和太子解释,宋濂才逃过一劫。

1380年始终是个凶险的年份,宋濂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孙子宋慎被划入胡惟庸党,二儿子宋璲被连坐处死。朱元璋不肯罢休,把宋濂抓回京师,也要判处死刑。马皇后得知此事后,劝道:老百姓家为孩子请教师,尚且能够始终以礼相待,何况天子!朱元璋不听,马皇后又开始吃斋,朱元璋问其缘由,答曰,在为宋先生祈福。朱元璋对马皇后十分敬重,于是把死刑改为流放。

朱标和宋濂的感情甚笃,对把古稀之年的宋老师流放到荒凉之地,于心不忍,再三恳求老爹高抬贵手,朱元璋铁石心肠,不为所动。朱标愤而投河,以死相谏。侍卫脱下衣服,跳入水中把太子救了起来。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不仅不嘉奖救人的侍卫,还将他处死,理由是太子都掉水里了,他居然还有工夫脱衣服。朱标看到这情形,心灰意冷,知道再劝也没有用。

宋濂流放之事就此定音,他最后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只能说,相较于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周德兴、陆仲亨……(名单太长,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被杀甚至被灭族的大臣,流放的待遇就算可以了,毕竟朱元璋这么缺乏安全感的君主也是史上罕见。但是君臣相处近二十年,却处成这样一个结果,不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