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解题

侯孝康粗略看完试卷后,伸手拿起旁边的红枣茶喝了一口。

气息稍定,这才从试卷中抽出策论题,仔细审阅起来。策论题目一共有三道,相比于乡试,会试的策论题有可能是由皇帝命题,若答的好了,便被点为高位次,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简在帝心了,重用那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想到这也就容不得侯孝康松懈,而三道题又以首题最为重要,这亦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认真研读完首题后,侯孝康不禁莞尔,看来大周朝堂的财政也是让崇宁帝颇为头疼,题目其实只有五个大字“生财有大道”......

通过字面意思便可以让人很容易发生联想,这到底是穷成什么摸样了,竟然让崇宁帝问的如此直接了当,直接成了会试策论的首题,让所有学子一同思考如何解决大周朝堂的经济危机。

不过虽然题目非常直接,但不见得会引来非议,这也许就是崇宁帝智慧的体现,因为此句话确实出自《大学》,轮速治国之道的“传”之第十章,原句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之者众”是生产财富的人多,强调劳动力和生产力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社会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生产劳动。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应鼓励劳动,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

“食之者寡”是消耗财富的人少,指出要控制消费和浪费,确保财富不会过快地被消耗掉。这要求个人和社会都应树立节俭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奢侈。

“为之者疾”强调勤奋和效率在财富创造和管理中的重要性。勤奋的人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而高效的管理则能够确保财富的稳定增长。

“用之者舒”强调节俭在财富使用中的重要性。节俭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财富,避免浪费,从而确保财富的可持续利用。

这句话它揭示了创造和保持财富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如何才能保持国富民强的真理,即开源节流,多挣少花。

因此也可以看出崇宁帝应当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君主,这不由的让侯孝康也愈发期待这位帝王到底是一个怎样人。

一般来说,见到这种题目,大多数人都是非常自然根据这句话进行铺陈,就可以得到一篇非常“稳当”的文章,但大众思维虽然稳妥,但却不是侯孝康想要的。

侯孝康读过红楼,知道在这个时期的朝政局势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知道此刻朝廷财政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这也算是查抄武勋的原因之一,毕竟大多武勋既对社会无用,又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这种形式几乎是每个当权者都无法接受的。

而且在个时刻,更有一些身为“食人者”的官员都已经欠俸数载了,朝廷发不出俸禄,又要维持体面的生活,这不由的又增加了其剥削民脂民膏的理由。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侯孝康不由猜测崇宁帝出这道题的用意,肯定是期望能有人想到解决的办法,而且是真正能够落地实行的,不是那些大而空的泛泛之谈。

侯孝康本就不是什么安分的人,且早打定主意要早日达到权力中心,以庇护侯家,这就注定了他不能选择随大流,以他稳健扎实的文字进行取胜。

大丈夫生于斯,难道不应该顶天立地嘛?

就应当敢做敢言,世间本就已经污秽繁多了,既然安排自己到了这方世界,想必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给这里带来些不一样的。

想通这些,侯孝康心头一松,念答愈发通透了。放手去干,就算是功败垂成也不后悔,大不了再来三年罢。

第一场侯孝康答得非常酣畅淋漓,与之前乡试相同,三场考试是连着的,不允许考生出贡院,收完试卷后,便下发了第二场的考卷,再一次进入考试状态。

侯孝康出场时,已经看到了方济州和吴言明两人正在贡院门口热烈的讨论着什么。

见侯孝康出来,两人也都热切的迎了上来。

见到两人表情,侯孝康便知道应当可能是答得不错的,或者可以说相较于周围一些一脸愁容的学子来说,应该答得相当不错。

三人在公园门口交谈一番后,便往鸿运客栈去了。

整个客栈的华清学子早已经欢腾一片,不是庆贺,而是相当于后世高考后的解放,解脱。

三年一科的春闱对于每一个学子都异常重要,几乎就是决定命运,期望大,自然压力也越大。尤其是秋闱后的几个月,学院的教学便严格了,大家更是削尖了脑袋彻夜研读,现在考完了,压力一朝释放,总算是得到了解放。

鸿运客栈的掌柜的不愧是生意人,很是知趣,早早的就在客栈准备好了丰盛的吃食,众人晚宴时候自是少不了一番饮酒唱和。

......

考试结束,并进入锁院阅卷审卷评卷阶段。

收上来的墨卷亦如乡试那般由收卷官签名用印后,送入外联由弥封官进行糊名,再由誉录所由专门的人员用朱笔誉录成朱卷,后对读官对读,核对无误后才将两卷送至“致公堂”。

此次会试有一位总裁官,一位总监官,两位副总裁皆为翰林院大学士,十八房同考官,又设十八房内监官。

阅卷之前在总裁官和总监官的带领下,一行人共同在堂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前进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足以见得此次春闱的重要性。

随着一张张卷子开始评定完毕,特别优秀的会送到总裁官这里一阅,两位副总裁主要职责是抽查罢黜的卷子,看是否有所遗漏,也是为了更好的监督作用。

这次的总裁官是当朝礼部尚书钱博韬,他早早的就已经投入到了皇上麾下,对于此次皇上亲自拟题的意义自然是知晓的,其实说白了就是选拔能够忠于自己又能实干的臣子,以便给早已经成为一潭死水的注入活力。

钱博韬看着手中的这份试卷,心中很是欣赏。对于此次的策论,钱博韬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这试题定调太高,就算在满朝公卿的眼中亦是难题,想要出彩难如登天。

但手中这篇无论是立意还是思想上都无可挑剔,钱博韬是了解皇帝心思的,见到文章这一刻便有了上报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