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专辑设想

第二天下午,由于工作室还在装修中,李知节和许世南一起来到寰球音乐,准备先进行《晴天》和《父亲写的散文诗》录制。

录音棚外,长长的展示廊上,各个寰球音乐旗下的国内外顶尖歌手海报、专辑封面看得人眼花缭乱。

“Lady Gaga!Adele!歌神!……”

许世南捂住嘴巴,努力使自己不要显得太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可一进入到录音棚里,又毫不意外地响起了“哇”声一连串。

李知节笑笑,前世他第一次进这种顶级录音棚的时候,也没比许世南好到哪儿去。

许世南一边四处张望一边向里参观,不经意间,和一个红发男歌手撞了个满怀。

“对不起对不起,我没注意到……”

那歌手轻蔑地瞥了一眼,像是碰到了什么脏东西一样,拍拍自己的衣服,露出了一个极为嫌弃与膈应的表情。

许世南后面的话一下子被噎了回去。

看到他一句脏话即将脱口而出,一直守在门边的经纪人飞速冲过来,拽住了歌手的袖子,并疯狂朝门外使眼色。

紧接着,只见一个斯文儒雅、个子颇高的男人走了进来。

“姜老师好!”经纪人连忙点头问好,歌手即将爆发的表情也突然哑火,瞬间转为乖巧听话的模样。变脸功底看得李知节在心里暗暗竖起了大拇指。

姜智伯点点头表示回礼,表情威严冷酷,前辈大佬的派头十足。

“小智老师好!”李知节也笑嘻嘻地跟着问了一声好。

姜智伯斜了他一眼,平静得体的表情瞬间出现了一丝细微的裂痕。

不仅因为“小智”这个称呼,还因为眼前这个男歌手,正是在江海市见面那天,姜智伯喝嗨了以后,爆出的八卦猛料主角之一。

李知节是知道他对这个男歌手有多么讨厌的,此刻面上维持着前辈大佬的得体风范,可心里估计已经在狂发吐槽弹幕了。

等好不容易应付完这个男歌手,姜智伯简直耐心都要耗尽了。转头看到一脸笑意的李知节,也没绷住笑出了声。

许世南从见到偶像的惊喜里回过神后,悄悄拉了拉李知节的袖子,“刚刚那红毛是谁啊?感觉有点眼熟啊。”

“蒋弈星,一个有故事的爱豆。”

“蒋……哦,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大白嗓、唱歌跑调,还要开演唱会的流量明星吧。”

小助理孙宁接过话茬:“就是他,而且门票还敢卖两千多,关键是还有粉丝捧场,你敢信吗?”

“?这个世界上怎么有那么多有钱的冤大头?能不能分我一个……他来这里是要录歌吗?难道他也有新歌要出?”

姜智伯带李知节过去调了调麦克风,“他要出一个迷你专,估计过段时间就会发行。”

迷你专,指只收录3-6首歌曲的专辑,相当于欧美市场的“EP”或者“细碟”。

许世南忍不住吐槽:“这年头,南晗爱豆霸占内娱歌坛也就算了,好歹这几年咱们的几位的老牌歌手翻红了,还可以跟他们抗衡一下。新一代这些流量歌手,有一个算一个,唱的都是些啥玩意儿呀?现在连五音不全的都敢来割韭菜了。”

小助理也连忙附和,头点得如同小鸡啄米,还好自己跟的这位李知节唱歌还不错。

设备都调试得差不多了,姜智伯转头问李知节:“你呢?你目前的两首歌准备怎么出?……自己做专辑有没有什么头绪?”

李知节想了想,《父亲写的散文诗》肯定是要以单曲形式出的。

至于《晴天》……按照他的想法,做专辑就得尽量考虑风格的统一了,所以薅羊毛还是逮着一个主要的薅最好。

而这只主要的羊,思来想去,还是要属神专众多、毛量极为丰厚的某位奶茶天王最合适。

毕竟自己出专辑不可能只出一张,想要奠定乐坛地位,足够多的经典专辑和代表作至关重要。

比如上个世界里,华语流行音乐“四大三小”中的蔡依林和孙燕姿,这两位天后在2000年至2004年间均推出了7张专辑,平均下来几乎每年两张。尤其是前者,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每年至少一张的高产量。

李知节由于还要走演员路线,时间上自然不可能像专职歌手一样充裕,但保持在每年,或者每一年半推出一张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这些专辑要想连续保持高质量的音乐水准、高传唱度,还要适合自己的形象,可选的实在不多。舍周奶茶其谁?

不过,除了周董以外,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那些年份里,出的经典歌曲实在多不胜数,如果全都忍痛割舍,李知节又觉得十分可惜。

比如某位歌曲传唱度极高的“情歌天后”,多首代表作实在是和自己的形象与音色十分适配,不薅一把实在可惜。

届时可以适量加入专辑里,增加迎合大众喜好的曲目数量,给新专辑添一把火。

或者也可以看看有没有机会作为电影电视剧的OST,甚至直接以单曲乃至迷你专的形式输出。

把自己专辑的大概进度告诉了姜智伯之后,对方给了他不少建议。

李知节听得很认真,像这种经验丰富、参与过无数专辑制作的大佬,听他讲一席话,真的是受益无穷。

虽然目前的音乐道路上有前世的经典专辑做打底,但自己也不可能一辈子都靠薅羊毛做音乐。该听的、该学的,他都会认真对待,毕竟,能被消化以及运用出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两首歌曲录制得很快,一方面李知节提前开了嗓、今天状态也很不错,另一方面则是寰球音乐的录音棚太贵了,再加上姜智伯监棚,虽然开了友情价,但还是让李知节一阵肉痛,录的时候不敢不全神贯注。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承担成本,就知道做音乐有多烧钱了。而且现在的音乐市场,发专辑并不怎么赚钱,要不是靠演唱会和各类商务通告续命,很多歌手都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自己新专辑的主要歌曲,还是等工作室装修好再录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