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中的妒忌与被妒忌及其管理
- 潘清泉
- 858字
- 2024-12-02 15:47:24
3.2 职场中妒忌的概念界定、维度与测量
3.2.1 职场中妒忌的概念界定
Parrott和Smith(1993)认为,妒忌是因社会比较处于劣势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情绪。Brigham(1997)认为,妒忌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发现他人拥有某种优势自己却没有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Maijala等(2000)也指出,妒忌是个体没有但是比较对象拥有一些自己渴望的东西时产生的一种痛苦和矛盾的情绪。Smith和Kim(2007)认为,妒忌是一种在社会比较中发现自己处于劣势而产生的不愉快和痛苦的感受。Tai 等(2012)指出,妒忌是个体向上社会比较时产生的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由此可见,不少学者将妒忌看作一种情绪体验。
另外,Cohen-Charash(2009)认为,妒忌包含了情感与认知两种成分,其中情感表现为消极和敌意的体验,认知则是对比较对象的评价。妒忌中认知评价的成分与正向的提高自我能力有关,情感的成分则与负向的对被妒忌者的报复行为有很强的关联(Helgeson et al.,1995;Cohen-Charash,2009)。妒忌与他人拥有的成功、权力或地位等有关(Özkoç & Çalişkan,2015)。
Vecchio(1995)将工作场所的妒忌定义为一种思想、情绪和行为的模式,由自尊的丧失或与关系相关的结果的丧失而产生。因此,工作场所的妒忌本质上是三元的,涉及三个人,即焦点员工、竞争对手和有价值的目标。
国内学者也对妒忌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吕逸婧等(2014)认为,妒忌是一种复杂而痛苦的情绪,这种痛苦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在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时发现别人拥有自己渴望但缺乏的某种能力或优势。妒忌是个体针对优胜者产生的敌意,是自己不具备某种优势时希望别人也不具备或者丧失这种优势的一种情感(宋尚昊等,2020)。妒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它一方面是多种情绪的混合体,如憎恨、不满、渴望、自我批评等;另一方面又高度依赖于对他人好运的认知评价(王林琳等,2021)。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认为,妒忌是个体进行向上社会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代表个体不具备某种优势。已有研究多采用Parrott和Smith(1993)以及Smith和Kim(2007)的观点,即妒忌来源于个体社会比较,是渴望自身拥有某种优势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情绪。产生妒忌情绪的个体因他人拥有某种优势而陷入痛苦情绪,因此个体会不希望他人具备自己没有的优势或渴望他人失去这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