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学》分享壹

儒家有一经典著作:《礼记》

礼记实则也有二分,其一个就是礼制,婚礼丧礼祭礼交礼等,讲人话就有一点封建的古代礼仪,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去了解,但不推崇弘扬。

其二便是儒家的哲理,就比如大学、中庸、礼运等等。

《礼记》有131篇,经西汉一名叫做戴德的人精进为85篇,后又由其侄儿戴圣精进至49篇。

最后,由朱熹先生将其汇入“四书五经”,将中庸与大学从礼记中拿出,也就是古代科举的蓝本,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四书】

《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乃人类政治的精华,此言非虚。

首先,西方的政治有以下主张:

自由主义、一切依法、三权分立、法律自治、制度化等,可是一切的运作靠的却不是规章制度,而是“人”。

我们来看《大学》的三纲八目思想,一切一切以人为本。

三纲:“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看到,一切都是以人为根本的,以人的修为、智慧、能力、德性为出发点。

哪怕你的制度再好,人不当回事儿,还是运作不起来的;车子的性能再优秀,人不会开,那么这一切都土崩瓦解,化为乌有。

《大学》的特色不外乎为自修,也不限于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就是有了自修的基础后,再来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贯穿整个《大学》的四个字:

“内圣外王。”

其实这句话最早是由庄周庄子提出来的,不过,却被大学贯穿。

我们必须要将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内圣•外王

【内圣】:提高自修、端正德性、提升智慧。

【外王】:做利国利民的大事。

一切的外王建立在内圣,一切的治国齐家,建立在修己。也就是一切的成功,建立在失败,一切的领导,建立在执行,就是很明白的因果道理。

这便是《大学》贡献于人类社会的思想,不断的内圣提高修为,才去做利国利民之事,反之则不然。

首先我们来看“教育”一词。

教就是言传,育就是身教,教就是明理,育就是实践,教就是内圣,育就是外王。

所谓教育,不过就是教化,很重要的。

教,与同声字“叫”很像,就是言说道理,教化蒙昧,传诵伦理,讲授知识。

育,与同声字“驭”很像,就是知行合一,驭用天道,持经达变,履行责任。

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伪教育。因为其的一教一育,恰似一阴一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不能分开的。

【大学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大学之道。学也分大小,大学主授,政治哲学,治国安邦等,所以亦大。

小学主授文字,句读,礼仪等基础知识,如《三字经》《百家姓》等,所以亦小。

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有“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善德之根,也是佛教中讲的,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明德,而我们就要去找到,我们心中本就光亮的德性,在除去以前的污垢,并将明德发扬光大。

也就是找寻,明了,再发挥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明明德的过程。

发挥明明德后,下一步便为亲民。

一个人还存有私心,心灵污垢还未完全清除时,是无法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的,也就是未明明德,自修不足,道心和德光没有压过邪欲。

真正的明明德是自己“清静”,然后才会去自然的“亲近”百姓,如此才更具道德,更具关怀爱护人民。

不过说到亲民,曾经朱熹先生将在亲民改成了“在新民”,最后又被王阳明改回了亲民。

目前,大多研究大学的学者都认为亲民是最准确的,本人一样,不过却有独到的理解。

“新”也是动词,革新求变。

就是自我革新求进之后,再将自身之德贡予社会。

这在亲民和在新民看似差不多,实则大有不同,而这新民就犯下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弃旧】【急于改变】

孔子曾有一句话: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不知。”

举个例子,一个大官刚上任,便想要大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改变民众的封建,或者地域的落后。

虽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此一来便会失去民心,无法让民众找到一个心灵的家园,也就是没有入境问俗,也没有用五藏十。

身为礼的集大成者,孔子曾经经过一个寺庙时,里面放着各种礼器,但孔子仍然一个个的,去对寺院中的和尚询问这些礼器,究竟是什么,该怎么用。

是孔子真不知道?实则不然,这就是礼,这就是道,现在很多毕业的高材生出了社会,进了大公司,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

结果呢?自负的认为这个应该是这样,结果别人就说:

哎呀,你这个想法,我们早在好多年前都否决掉了,不懂就不要乱说!还有你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有什么能力在这插嘴?

哪怕这个实习生说的就是对,但经理高管被驳了面子,能给他好果子吃?

所以在新民最致命的“弃旧”,就是没有入境问俗,其次就是改变,在古代是改善之意,可以变,但不能毫无规则的变。

说人话也就是生活的方式可以变,但生活的原则不能变。

衣食住行,你想怎么变怎么变,但是做人的忠诚,勤劳,自律等,这些是万万不能变的。

当然,也不是就否决掉新民便是错误的,我认为可以以亲民为基础,在亲民,在新民。

那么接下来,“在止于至善”。

人们修善的尽头,不过于至善,也就是最高的善。

至善与老子的上善有点类似,总之都是处下的。而至善指的是心灵,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一尘不染,大公无私,这非常非常难,所以止也有不止的意思,意味着永远都是开始。

止:根基、基础、善根

用肥沃的信德之土来培育这个“止”,也就是佛教里面说的十善心等等,那何为信德之土?

如果你不信自然,不信伦理道德,那这善根就无法立起,无法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止啊,不单指止步停止的意思。

古人是让我们去用去理解这个“止”,将善根善心深植入信德之土,然后便能:

执善、立善、行善、传善,然后就是至善,算是一个明明善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持修德善,更是在持修身心,这阴阳一转化呀,也是在修m!

持续增加我们的内在德,慢慢的形成一个能储存,承载道德能量的德器,抓住一个善明明善,将身心变为储存一切的容器。

于是乎,大学开门见山的就把他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了出来。

也就是找集内在德,不断清除污垢,慢慢的道心超人心,就自然亲民,良心有了助人为乐,就能够真实实意的去关怀百姓,慢慢的去追求那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