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撰写此书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多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念,避免过多讨论人力资源技术层面的东西。原因很简单,我们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一个好的方法论,但好的方法论的形成又离不开正确的理念。

理念属于思维层面,方法论属于操作层面,实践是结果。投资界泰斗级人物巴菲特将自己的投资实践从理念、方法及战术几个层面来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投资方法论:价值投资是巴菲特一贯的投资理念,他注重挖掘被低估的优质企业,以长期持有为目标;股价分析是他在投资决策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企业的基本面和估值来评估其投资价值;此外,巴菲特还强调等待良机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性,并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思维。

我通过总结30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将从理念、方法论及工具三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展开探讨和总结。

理念务虚指导方法论,方法论务实呈现理念。在工具层面,我会言简意赅。对于那些对工具层面或操作层面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会让你从认知上重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对一些正在流行的考核工具,如KPI、OKR和360度绩效反馈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阅读书中的几个章节,应该也会有新的发现。

什么是理念?应该没有标准答案,就算有,也可能是见仁见智。理念的外延是务虚,内涵是可以指导行动的方法论,但又不好简单阐述,所以介绍大师级人物的书或文章的标题都喜欢用“起底××投资思维背后的……”之类的表达。“起底”一个“理念”确实是一个贴切的说法。“理念”这个东西,说它务虚其实也不是,凡是大师级人物都已经把“理念”表象化和白话化了。比如下面这句话,我们都知道它是谁的股票投资理念:“别人恐慌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慌。”这是一个将理念白话化的典型例子。但是,能够彻头彻尾地执行这个股票投资理念的人可能不足10%,90%的人可能都是“别人贪婪我更贪,别人恐慌我更慌”。

所以,与其给“理念”找一个准确的定义,还不如给理念找一个描述:理念也许是一个90%的人都能理解,但又不愿意按其理解来实践的东西。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能正确地做大事的人不会超过10%,比如在股票市场上,90%的人——俗称“韭菜”,是在给10%的人送钱;在每一个行业里,10%的企业在领跑本行业,成为头部企业,90%的企业在参与和维系本行业的存在,成为长尾企业。二八定律[2]的形成是因为“理念”被“不公平地”吸收和理解了吗?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首英文歌的歌词:Wise men say only fools rush in(智者云,只有愚者才会扎堆儿往里冲)。这句歌词可以很好地描述和理解“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