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4版)
- 刘宝红
- 1187字
- 2024-09-11 17:44:13
【小贴士】 单一指标与组织博弈
在分权制衡的国家,议会和政府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6]政府通过外交、武力来解决国际问题;议会的角色是监督政府,既不对外交结果负责,也不对战争结果负责,在单一指标驱动下,容易走上“聪明人干傻事”的极端。
这不,有些国家的议员们为迎合选民、博取选票(选票是他们的“单一指标”),经常发表些非常“解气”的言论,肆意破坏国家间的关系,根本原因是他们不负责外交关系——那是政府的事。议员们还特别好斗,动不动就以战争来威胁,因为打仗也是政府的事,收拾烂摊子的是政府,不是议会。
议员们由选民选举产生,短期任命,需要短期内出成绩。强势、激进的做法至少看上去是在解决问题,至于解决问题的效果呢,他们不管,因为到时候他们还在不在位都不知道呢,而且即便失败了,也是政府来收拾烂摊子。所以,议员们在到处拱火,展示肌肉;军头们反倒在熄火,敦促对话,遏制事态恶化:鸽派和鹰派完全颠倒。
国会听证是另一个典型。作为监督者,议员们在政府官员们汇报工作时横加指责,为了党派利益和个人选票就吹毛求疵,动不动就以国家安全为借口上纲上线。而一般选民呢,最喜欢看的就是议员怒怼政府官员,在人权、移民、国家安全等敏感话题上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这些听上去解气,其实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多。
这就形成了单向选择:要想当选或者连任,议员就得对政府“狠”,就得在国际关系上强硬,导致协作精神强的人更难当选。
博弈多年后,政府也变“聪明”了:你要我做得更好?那就得投入更多资源,而资源呢,则由国会控制——国会控制预算。这不,球就又踢给国会了。军头门的解决方案跟政府差不多:要打仗,要备战,那就拿钱来。钱越花越多,事越做越少,就成了这些政体的通病。
这些博弈的目的呢,都是给议会建立一对矛盾性“指标”,好让议会变得理性点。议会没钱,没钱那就借呗,大不了到时候多印点。至于债务太多,货币贬值怎么办,那就以后再说呗。反射弧太长,人人都知道以后要下地狱,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儿孙自有儿孙福,以后的事情并不影响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继续把头埋在沙子里过日子(还是个单一指标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债务就如雪球,越滚越大,最后成了大问题。
在企业里,类似的场景也很常见。
一帮设计、质量工程师动不动就要淘汰供应商。这强势的做法很解气,因为“天下苦秦久矣”——我们可是受够了这供应商。采购的解决方案呢,是淘汰没问题,不过技术、质量部门得出资源,来验证新的供应商。一旦开始担负“善后”的责任,技术、质量人员马上就开始理性了,这主动淘汰供应商的事儿八成就不了了之了。[7]
有些强势的销售,在有货率的单一指标驱动下,就逼着供应链投入太多的资源。最后生意做了,没赚到钱;或者说账面上是赚了,但都赚到库存、产能里去了。那解决方案呢,就是让销售对最终的库存负责。那些产品卖不掉,销售就得想法来处理。毕竟,要送人也得销售送。这样销售在提需求上就更加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