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发展时间线

哲学和文化背景

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00年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了身体和不朽的心智(灵魂)的二元论。

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0年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讨论了心灵和情感。

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28年 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发展了他的理性理论。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32年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提出了一种感知理论。

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7年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他更喜欢观察而非抽象推理。

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 苏格拉底(Socrates)质疑客观真理的存在。

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8年 柏拉图(Plato)发展了他的理念论和三重精神理论。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撰写了《论灵魂》(Peri Psyches),讨论心灵的能力。他也研究行为学,发展出一些导致经验主义的思想。

公元前200年 婆罗多(Bharata)在《舞论》(Natyasastra)中讨论了拉莎理论。

公元前100年 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写了一些关于语法的文章。

公元400年—1450年 中世纪宗教和迷信盛行。

7世纪 佛教得以发展。

8世纪 阿拉伯人为精神病患者建立了收容所。

13世纪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否认了先天观念的可能性。佛教在日本传播。

1247年 伯利恒医院在英国伦敦成立。

15世纪 欧洲第一家精神病院成立。

14世纪—16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权力被削弱,对心灵的研究重新焕发活力。

1506年 克罗地亚人马可·马鲁利克(Marco Marulik)首次使用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术语。

16世纪—17世纪 科学飞速发展。首批哲学学院出现。

1581年 理查德·马尔卡斯特(Richard Mulcaster)出版了《职位》(Positions),引入了术语“先天”(nature)和“后天”(nurture)。

17世纪初 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提出身体和心智是分开的二元论。

17世纪中期 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发展了心身平行论。

印度的阿克巴(Akbar)测试了孤立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1690年 约翰·洛克(John Locke)出版了《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8世纪中后期 美国精神病学发展起来,本杰明·拉什博士(Dr.Benjamin Rush)提倡道德疗法。

1741年 约翰·卡斯帕·拉瓦特(Johann Kaspar Lavater)首次使用面部表情诊断精神疾病。

18世纪90年代 弗朗茨·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提出了颅相学。

1793年 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提倡人道治疗。

1796年 英国约克疗养中心收治了第一批患者。

1813年 塞缪尔·图克(Samuel Tuke)报道了精神病院恶劣的治疗方式。

19世纪中期 约翰·康诺利(John Connolly)坚持改变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19世纪后期 西方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进行了从现代到原始的分类。

1883年 埃米尔·克雷珀林(Emil Kraepelin)开始撰写《疾病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isorders)。

20世纪初 殖民活动削弱了非洲和亚洲的内生心理。

1905年 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和萨默多尔·西蒙(Théodore Simo)设计了智力测验。

20世纪20年代 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强调了行为的文化特殊性。

20世纪40年代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认为原始心智的概念是一个神话。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将内源性心理学与西方的观点相提并论。

1970年 斯坦利·苏(Stanley Sue)发现传统的心理治疗排除了部分美国人。

20世纪80年代 沃尔夫冈·M.法伊弗(Wolfgang M.Pfeiffer)和A.克莱曼(A.Kleinmann)声称,用西方的方法来理解文化障碍是不可能的。

1994年 大卫·松本(David Matsumoto)提出个人主义社会不太关心人们的社会责任。

如今 跨文化视角更具影响力;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成为不同的学科。

科学背景

18世纪至19世纪 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发展起来。

1801年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提出色彩感知理论。

19世纪初 恩斯特·韦伯(Ernst Weber)将生理刺激与心理体验联系起来。

19世纪中期 古斯塔夫·费希纳(Gustav Fechner)研究了感知阈值。约翰内斯·P.穆勒(Johannes P.Müller)和赫尔曼·亥姆霍兹(Hermann Helmholtz)研究了知觉和感觉。

1803年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发明了原子量表。

19世纪40年代 哈洛医生(Dr.Harlow)报告了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的病例。

1842年 赫尔曼·亥姆霍兹开始研究神经和神经纤维。

1856年 亥姆霍兹提出知觉的经验理论。

1861年 皮埃尔—保罗·布洛卡(Pierre-Paul Broca)开始研究患者“Tan”的脑损伤对语言的影响。

1874年 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对失语症有了进一步发现。

19世纪80年代 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 Sherrinton)提出了脑代谢和血液流动之间的联系。

1882年 让—马丁·沙尔科(Jean-Martin Charcot)开设了一家神经病学诊所,并采用了临床解剖学方法。

19世纪后期 科学家们意识到大脑的左半球皮层与语言功能有关。

1906年 拉蒙·卡哈尔(Ramony Cajal)证明神经系统是由单个神经元(神经细胞)组成的。

1924年 汉斯·伯格(Hans Berger)首次记录脑电图。

20世纪30年代 伯格发现并研究α波。

1936年 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开创了前额叶切除术。

1939年—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生将脑损伤与能力丧失联系起来。

20世纪50年代 生理学家将大脑定义为一个巨大的并行处理系统。布伦达·米尔纳(Brenda Milner)确定了海马体在记忆中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 医院经常使用脑电图来检测大脑异常。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研制成功。

1949年 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开始进行神经网络研究。

1953年以后 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癫痫手术引起的记忆缺陷。

20世纪60年代 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开始进行分脑实验。

1968年 大卫·科恩(David Cohen)对大脑进行脑磁图扫描。

20世纪70年代 伊丽莎白·沃灵顿(Elizabeth Warrington)描述了知识类别的选择性损失。

1972年 戈弗雷·洪斯菲尔德(Godfrey Hounsfield)和艾伦·科马克(Allan Cormack)发明CT扫描。

1975年 科学家使用视觉刺激进行了第一次脑磁图实验。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得以发展。

玛尔塔·库塔(Marta Kutas)和史蒂文·希利亚德(Steven Hillyard)发现N400波。

20世纪90年代 功能性脑部扫描被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末 安德里亚斯·克兰施米特(Andreas Kleinschmidt)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研究感知转换过程中的大脑活动。

2001年 伯克哈德·梅斯(Burkhard Maess)使用脑磁图研究受试者听到不和谐和弦时的大脑活动。

结构主义

1858年 威廉·冯特成为赫尔曼·亥姆霍兹的助手。

1862年 在韦伯和费希纳的启发下,冯特首次讲授心理学,并将其确立为一门独特的学科。

1873年—1874年 冯特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概述了大脑模型。

1879年 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使用内省来研究感觉和知觉。他还发展了他的基本主义和联想理论。

1881年 冯特创办了一本心理学研究杂志。

1892年 爱德华·布拉德福德·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在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 of Leipzig)获得博士学位。

1898年 铁钦纳开始推广结构主义。

1912年 铁钦纳出版了《内省图式》(The Schema of Introspection)。

1929年 E.G.波林(E.G.Boring)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史》(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支持结构主义。

20世纪20年代 行为主义流行,结构主义衰落。

机能主义

1867年 威廉·詹姆斯在亥姆霍兹门下学习生理学。

1875年 詹姆斯教授心理学。

1890年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概述了自我的概念并确定了意识。

1896年 约翰·杜威(John Dewey)发表了论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The Reflex Arc Concept in Psychology)。

1902年 杜威出版了《儿童与课程》(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1904年 詹姆士·罗兰德·安吉尔(James Rowland Angell)出版了《心理学:人类意识结构和功能导论》(Psychology: An Introductory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玛丽·惠顿·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首位女主席。

1907年 詹姆斯出版了《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Pragmatism; A New Name for Old Ways of Thinking)。

1904年 詹姆斯出版《意识是否存在》(Does Consciousness Exist?)。

1925年 哈维·A.卡尔(Harvey A.Carr)在《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研究》(Psychology: A Study of Mental Activity)中提出行为是适应性的。

20世纪20年代 机能主义被其他心理学领域所吸收,如智力测试、教育和临床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1910年 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研究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

1912年 韦特海默、沃尔夫冈·科勒(Wolfgang Köhler)和库尔特·科夫卡(Kurt Koffka)发表了论文《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Perception of Movement)。

1917年 科勒研究了黑猩猩的洞察力。

1920年 韦特海默和科勒创办了《心理学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杂志。

1923年 韦特海默发表了论文《形式理论》(Theory of Form)。

1927年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访问包豪斯(Bauhaus)。

1929年 韦特海默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Frankfurt University)任教。

1930年—1931年 卡尔弗里德·杜克海姆(Karlfried Dürckheim)在包豪斯讲课。

1933年—1935年 韦特海默、科勒和科夫卡逃离德国。

1935年 科夫卡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1954年 鲁道夫·阿恩海姆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1947年—1969年 弗里茨·珀尔斯(Fritz Perls)和劳拉·珀尔斯(Laura Perls)在美国发展格式塔疗法。

如今 格式塔疗法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领域所吸收。

精神分析

1869年 爱德华·冯·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出版了《无意识哲学》(Philosophy of the Unconscious)。

1885年—1886年 弗洛伊德师从让—马丁·沙尔科,沙尔科使用催眠术治疗癔症。

19世纪90年代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Vienna)与约瑟夫·布罗伊尔(Joseph Breuer)一起开发了癔症的“谈话疗法”。

1894年 弗洛伊德发表了论文《防御型精神神经症》(The Psychoneuroses of Defense)。

1900年 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06年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使用词语联想法进入无意识。

1909年 弗洛伊德发表了小汉斯(Little Hans)的案例。

1911年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始研究目标和育儿。

1913年 荣格发展了一个强调象征主义的理论。

1918年 梅勒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开始将精神分析应用于儿童。

1919年 弗洛伊德开始讨论死亡本能。

20世纪20年代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发展自我心理学;克莱因和安娜就儿童精神分析展开争论。

1926年 克莱因迁居伦敦并发展了游戏疗法。

1927年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开始在安娜手下接受培训。

20世纪30年代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将精神分析和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1935年 安娜出版了《自我与防御机制》(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1939年 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和恩斯特·克里斯(Ernest Kris)发展了安娜的想法。

20世纪40年代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发展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1947年 多萝西·伯林厄姆(Dorothy Burlingham)和安娜建立了培训中心。

1950年 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一书中讨论了他提出的社会导向自我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 自我心理学因其研究方法而受到批评。

20世纪50年代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把重点放在研究语言和人类学上。

1971年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发展了自我心理学,引入自恋的自我客体的概念。

1973年 弗洛姆出版了《人类破坏性解剖学》(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20世纪80年代 斯蒂芬·A.米切尔(Stephen A.Mitchell)发展了集成关系模型,并引入了关系矩阵。

如今 精神分析仍然很流行。

行为主义

1900年 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研究了狗的条件反射。

E.L.桑代克(E.L.Thorndike)用迷箱研究动物的学习能力,并提出了“效果律”。

约翰·华生研究了老鼠的学习能力。

1903年 巴甫洛夫发表了他关于经典条件反射的发现。

桑代克出版了第一版的《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11年 桑代克出版了《动物智慧》(Animal Intelligence)。

1913年 华生发表了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

1914年 华生出版了他颇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行为》(Behavior)。

1920年 华生和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发表了论文《条件情绪反应》(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20世纪20年代 行为主义成为主导学派。

1925年 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将对老鼠的研究确立为研究人类行为的有用模型。

1928年 华生出版了《婴幼儿心理卫生》(Psychological Care of Infant and Child)。

1935年 斯金纳区分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938年 斯金纳在《生物体的行为》(The Behavior of the Organism)中讨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1948年 斯金纳出版了《瓦尔登湖2》(Walden Two),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基于行为调节的乌托邦社会。

1953年 行为矫正疗法选择以斯金纳的《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为基础。

1962年 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出版了《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20世纪70年代 早期厌恶疗法开始流行。

1971年 斯金纳出版了《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1972年 鲍勃·雷斯科拉(Bob Rescorla)和艾伦·瓦格纳(Alan Wagner)设计了雷斯科拉—瓦格纳规则,这是一个用于老鼠学习的数学方程。

1985年 詹姆斯·麦克勒兰德(James McLelland)和大卫·鲁梅哈特(David Rumelhart)提出了计算机学习的德尔塔规则。

1999年 玛丽亚·皮拉(Maria Pilla)和其同事发表了他们对大鼠可卡因成瘾的研究结果。

现象学与人本主义

1913年 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概述了现象学方法。

20世纪40年代 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ühler)概述了人类的四种基本倾向。

1942年 卡尔·罗杰斯在《咨询和心理治疗》(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中概述了自我实现的概念。

1945年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出版了《知觉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1951年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被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聘用。

马斯洛发展了他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1957年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开设了理性生活研究所。

1959年 罗洛·梅(Rollo May)、阿内斯特·安吉尔(Arnest Angel)和亨利·埃伦斯伯格(Henri Ellensberger)将存在主义心理学引入美国。

1961年 《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第一版出版。

1963年 罗杰斯成立了个人研究中心。

1968年 马斯洛出版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1969年 罗洛·梅出版了《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

如今 现象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仍具有影响力。

语言、计算机和认知心理学

1921年 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心理学杂志》(Journal de Psychologie)上发表了他关于智力的第一篇文章。

1936年 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图灵测试的概念。

1948年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将大脑比作计算机,卡尔·S.拉什利(Karl S.Lashley)认为行为主义无法解释语言。

诺伯特·韦纳(Norbert Wiener)在《控制论》(Cybernetics)中讨论反馈。

1949年 马克斯·纽曼(Max Newman)制造了第一台全电子存储程序电子计算机。

1956年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恢复了对心智研究的兴趣。

信息理论研讨会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展示了他的论文《语言的三种模型》(Three Models of Language),为思维研究提供了一个起点。

西蒙、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和J.C.肖(J.C.Shaw)在达特茅斯(Dartmouth)演示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

1957年 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

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设计了感知机。

西蒙、纽厄尔和肖开发了一般问题解决器。

1959年 乔姆斯基在他的《斯金纳语言行为评论》(Review o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中攻击行为主义方法。

1960年 认知研究中心在哈佛成立。

20世纪60年代 沃尔夫冈·科勒表明黑猩猩可以用洞察力来解决问题。

亚历山大·鲁利亚(Alexander Luria)介绍了由几个大脑区域组成的功能系统的概念。

1965年 布鲁斯·布坎南(Bruce Buchanan)开发专家系统DENDRAL。

1966年 沃森(Wason)发展了他的四卡片选择任务。

1969年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和西摩·佩珀特(Seymour Papert)的批评阻碍了神经网络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 心理语言学家对乔姆斯基的理论进行了测试,发现语言的产生涉及大脑内部的分工。

1971年 第一版HEARSAY研制成功。

1973年 MYCIN研制成功。

1974年 感知机的“反向传播”版本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神经网络的兴趣。

1976年 乌尔里克·奈塞尔(Ulric Neisser)在《认知与现实》(Cognition and Reality)中批判了认知心理学的线性规划模型。

1976年 理查德·杜达(Richard Duda)开发专家系统PROSPECTOR。

1980年 纽厄尔认为智能行为只能由符号处理设备产生。

20世纪80年代 认知神经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

1982年 大卫·马尔(David Marr)所著的《视觉》(Vision)出版,他表明只有理解了控制复杂金属活动的规律和原则,才能理解认知。

1983年 在《心理的模块性》(The Modularity of the Mind)一书中,杰瑞·福多(Jerry Fodor)提出心智由各种信息处理设备组成。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ner)出版了《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一书。

纽厄尔提出了SOAR,一个提供统一认知理论的程序。

1986年 大卫·鲁梅哈特、詹姆斯·麦克勒兰德(James McClelland)及其同事开发了联结主义模型,为信息记忆方式提供了新的见解。

1987年 第一届神经网络国际会议举办。

20世纪90年代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研究了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成像技术的进步使心理学家能够确定神经和解剖过程。

1994年 迈克·奥克斯福德(Mike Oaksford)和尼克·查特(Nick Chater)表明概率会影响推理。

1996年 语言学习的统计性质得到强调。

1997年 “深蓝”(Deep Blue)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击败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

1999年 哥德·吉尔伦尔(Gerd Girgenzer)在《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Simple Heuristics That Make Us Smar)中引入了思维捷径的概念。

如今 认知运动仍然占主导地位。

进化心理学

1859年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出版了《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9世纪60年代 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研究豌豆植物的遗传。

1869年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出版了《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

1871年 达尔文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19世纪后期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用自然选择理论为社会压迫作辩护。

1900年 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和解释。

20世纪20年代 基因决定论被用来为社会政策作辩护。

20世纪50年代末 诺姆·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天生就有语言系统。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约翰·加西亚(John Garcia)认为有些行为是天生的。

凯勒·布里兰(Keller Breland)和玛丽安·布里兰(Marian Breland)在《生物体的不当行为》(The Misbehavior of Organisms)一书中指出,很多行为都是本能的。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得出结论,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

1966年 乔治·威廉姆斯(George Williams)在《适应与自然选择》(Adap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中讨论了特征。

20世纪70年代 威廉·D.汉密尔顿(William D.Hamilton)研究了蜂群中的亲缘选择。

1975年 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Wilson)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中讨论了基因的影响。

1976年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1979年 唐纳德·西蒙斯(Donald Symons)出版了《人类性行为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20世纪80年代 进化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

1983年 约翰·R.安德森(John R.Anderson)提出人类行为在进化上与环境相适应。

1985年 丽达·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探讨了欺骗者察觉。

1988年 马丁·戴利(Martin Daly)和玛戈·威尔逊(Margo Wilson)出版了《谋杀》(Homicide)。

1994年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出版了《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

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出版了《道德动物》(The Moral Animal)。

1995年 戴维·巴斯(David Buss)出版了《欲望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Desire)。

1997年 平克出版了《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

2002年 进化观点变得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