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与故事性的诞生
——巴洛克

代表作品(详见第二章

●《倒牛奶的女仆》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进入16世纪后,势力扩张已臻完熟的天主教会,也日益陷入腐败。

例如,天主教会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由,将庞大的装修费用冠了个“大赦”的名号,企图贩卖《圣经》上未曾记载、毫无根据的“赎罪券”。换句话说,这是在假借救赎之名,行敛财之实。于是,当时的民众开始反对、批判这满身铜臭的天主教会。激烈的批判,最终推动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进而导致了基督新教的诞生。

身处这样的历史潮流之下,艺术必然也会卷入其中。

以朴素节约为宗旨、遵循基本教义的基督新教认为,把耶稣基督或其他圣人的绘图装饰在教会里,属于《圣经·旧约》不允许的偶像崇拜,这样的行为应该被严格禁止。

另一方面,天主教会为了复权,便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里,试图以更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推广“看图就懂的《圣经》”,借此吸引群众。

在这一背景下,华丽的巴洛克(Baroque)艺术取代了文艺复兴,成为西方美术的全新潮流。

与此同时,另一种风格的巴洛克艺术也在以荷兰为中心的新教世界里蓬勃发展。

当时,全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生活富裕的市民阶级开始在住宅的墙壁上装饰肖像画或是风景画。

在这当中最受欢迎的,是描绘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Genre painting)。约翰内斯·维米尔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维米尔以少有作品传世(得后世认证者不足40件)和经历神秘而著称。维米尔擅长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与市民社会,他把伫立在静谧氛围中的市民描绘得活灵活现,堪称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画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叫巴洛克艺术,但在同一时间里,它们在天主教和新教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风格。不过,或许是巧合的关系,两者之间仍有共通点存在,那就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故事性。

之后,巴洛克时期盛行于荷兰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其风格经过不断演变,被后来的现实主义(Realism,又称写实主义)和印象派(Impressionism)继承并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