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好像不够聪明”——你误解了智力

在参加有关脑科学或儿童教育的科普活动时,经常有家长向我提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时不费吹灰之力,我家孩子却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是不是他的智商比别的孩子低?”的确,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问题。

网络上有些短视频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共鸣,如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忍不住火冒三丈,甚至还有新闻报道说家长被孩子气得脑出血住进了医院。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孩子真的是智商低、不聪明吗?”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

提到聪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智商高。没错,智商的确反映了一个人可测量的智力水平。常见的智商测试主要包含数字、图形、文字规律的考查。另外,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记忆水平、运算速度和语言水平也在考查范围内。这种考查看起来是不是就像做考试题一样?的确如此,智商测试的目的就是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学业成就。

科学研究表明,智商和遗传基因密切相关,人类的智商水平呈正态分布。我们可以来做个比喻,如果把智商看作父母给未出生的孩子买的一张船票,那么大多数孩子拿到的船票是数量最多的普通舱,这个比例大概为68%,这一部分人的智商在85~115之间,而拿到头等舱和廉价舱船票的孩子只占据很小的比例。

因为在北京大学教书,这些年我经常接触许多高考中的佼佼者,他们就属于拿到头等舱船票的一类人。但进入北大之后,这些天选之子的表现却千差万别。每年都会有逃课、不及格,甚至自己主动退学或被学校劝退的学生。这些年,我带过的毕业班学生也很多,经我观察发现,很多同一专业、成绩不相上下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个人的发展水平会逐渐显现出差距,有些甚至是天壤之别。

难道是这些聪明人变傻了吗?——当然不是。这只能说明,智商仅仅是聪明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聪明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心智概念。智商高,只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水平高,比如与学习相关的能力比较强,但是智商并不能囊括聪明的全部内容。

影响孩子智商的真智力理论

在认知科学领域,真智力理论的影响非常大,我个人也比较认同这一理论。这一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虎父无犬子”是真的吗?——智商

智商也叫作神经智力。

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他们口中的“聪明”主要指的就是神经智力。智商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一般表现为父母智商越高,孩子越聪明。但是,智商也会出现均值回归的情况。也就是说,父母的高智商并不一定会全部遗传给孩子,孩子的智商可能会趋向于大众水平。曾经有北大教授自嘲自家的孩子是“学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的智商能否通过某些手段进行干预并得到提高呢?答案是肯定的,人的神经智力是可以进行后天干预的。

从孩子出生开始,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就在快速建立连接,整个大脑的神经系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进入迅猛发育阶段,此时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各类植物在疯狂生长的花园。到孩子两岁左右,神经元的连接——突触的数量比成年人还要多。

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就会逐渐呈现出削减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大脑开始走下坡路了。恰恰相反,这是大脑节省能量、提高效率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时大脑中没有被利用到的神经元连接逐渐消失,而那些经常受到刺激的连接则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加强。这就好比花园里的花草树木,那些得到精心照料、养分充足的植物往往长得格外茂盛,而那些不受重视、养分不足的植物,自然而然就枯萎了。这样的过程就是“用进废退”的天然选择。

人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可塑性更强。所以,尽管大部分的孩子拿到的是普通舱的船票,但在他的成长发育阶段,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给他提供丰富、适当的外部刺激,从而塑造一个相对更聪明的大脑。

那么什么是丰富、适当的刺激呢?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不妨多陪孩子做一些运动,设置一些关卡和任务,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胜心。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读书、做游戏,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都能有效激活孩子大脑中负责语言、逻辑思维、运动的脑区。这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适当、积极的刺激。

不过,在此要特别强调,后天干预对智商的提升作用是相对有限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科学养育。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促进孩子的智商发育到他天赋的“天花板”。如果一味地揠苗助长,让孩子的大脑超负荷运转,反倒会事与愿违。

2.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重复——经验智力

经验智力指的是人在某个领域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具备的一种应对问题的能力。如果你是医生,看的病人越多,你的治疗经验也就越丰富。这同样适用于人类其他的学习活动——在某一领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就会超过其他人,这就是经验智力。

经验智力的获得并不容易,它要求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可是孩子的自控力恰恰是相对较差的,让他们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并不容易。比如在坚持练琴这件事上,我就不止一次听到家长抱怨“不练琴母慈子孝,一练琴鸡飞狗跳”,气恼中透着无奈。

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孩子将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呢?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和观察,让孩子持续拥有获得感十分重要,家长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去引导孩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倘若家长希望提升孩子的英语水平,那么在给孩子选择英语读物时,首先要从孩子的兴趣点和理解能力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且难度适中的读物。太艰深的内容会让孩子心生畏惧,半途而废就不可避免;相反,过于简单的书又会让孩子觉得缺乏挑战,无法激起孩子阅读的兴趣。因此,最合适的引导方法是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安排阅读内容,与阅读量相比,内容的选择更为关键。

同时,我也鼓励家长营造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氛围,每天记录孩子的阅读情况,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阅读积累,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阅读,可能孩子自己都会大吃一惊:“妈妈,我竟然读了这么多!妈妈,我一开始只能读一页啊,现在我每天能读十多页了。估计半年之后,我每天能看一本书了!”这时候,再配上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坚持阅读,甚至还会自己主动制定新的阅读目标。

3.多维思考能力——反省智力

与前面提到的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相比,反省智力更容易被人们忽视。

什么是反省智力呢?简单来说,一个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面对困难的态度、自我反思的意识等,都属于反省智力。

我们还是以本节开头提到的“船票”为喻,即便你的孩子幸运地拿到了头等舱的船票,他就一定能顺利抵达终点吗?在陆地出生并长大的他,能迅速适应水上的生活吗?面对船只触礁将沉的险境,他能临危不惧,努力让自己脱险吗?种种磨难会成为他未来航程的财富还是阴影呢?上面这些能力都和反省智力有着密切联系,却很难通过智商测试测出来。然而,有时候恰恰是这些难以量化的“聪明”,才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

Dr.魏的课堂小结

〇 智商只是“聪明”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聪明”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心智概念。

〇 真智力理论认为“聪明”由三个方面构成: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神经智力指的就是智商;经验智力指的是人在某个领域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具备的一种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反省智力则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如一个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等。

〇 后天干预对智商的提升作用是相对有限的,家长可以做的是提供丰富、恰当的外部刺激,让孩子的智商发育到他天赋的“天花板”。

〇 想要提升孩子的经验智力,可以让孩子持续拥有获得感。

〇 反省智力无法被量化,最容易被忽视,但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