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慧敏儿科临证50年心得录
- 郝静主编
- 2735字
- 2024-06-14 15:58:49
三、守正创新,兼收并蓄
从医50余年来,闫教授始终战斗在中医儿科临床一线,运用高超的医术,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诊治患儿,记录诊治心得。闫教授刻苦学习,熟读经典,孜孜不倦,徜徉在浩瀚的中医古籍中,博采众方,揣摩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吸收各家之精髓。同时,科内多位专家的言传身教,闫教授耳濡目染,悉心学习,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运用,传承并发扬各位前辈教授的学术经验。
在临证时,闫教授强调要充分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结合当代小儿的体质特点,掌握钱乙的小儿五脏辨证学说之精髓,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中以脾、肾两脏最为突出;强调审因论治,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为核心,注重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认为要首先辨病,然后辨证,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谨守病机,综合、全面辨证施治。病因疗法中注重“辨证求因,治病求本”,首先要辨清寒热,在辨证用药中体现“急则治标”“标本兼治”或“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在病理上反复强调小儿“发病急、传变快、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虚实夹杂”的特点。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扶助正气以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祛邪尤重祛除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等内外之邪,以此治疗小儿肺系、脾系等多种疾病及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多年行医的过程中,闫教授遵古而不泥古,细心揣摩体会,对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注重“审因论治”,结合当下的气候和儿童的体质、疾病特点及自己的临床经验而选方用药,将经方与时方、验方有效结合,获得卓著疗效。如对于小儿外感风寒的治疗,闫教授虽多运用辛温解表法,但在用药时,很少应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汗之品,而常用荆芥、防风、苏梗、桔梗、生姜、白芷、柴胡之类较为温和的散风解表之品,取得很好的疗效。而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先生的影响较多,吸收王老经验方的精华,多以脾胃为核心,兼以清肝益肾之法。如治疗小儿胃溃疡急性期,闫教授多以青黛、紫草、小茴香、伏龙肝等药物清热解毒,调中行气,兼以活血化瘀,温清并举,疗效显著。
由于小儿发病急,传变快,脏腑娇嫩,闫教授强调处方用药要倍加审慎,在治疗用药上“温、凉、补、泻各尽其宜”,“当汗则汗,当泻则泻,宜温则温,宜凉则凉”,无论急性外感热病,还是慢性内伤诸病,均可寻治疗之法。在治疗小儿各种疾病上,均避免过量应用苦寒之品,以防伤其生生之气,损伤脾肾。且小儿往往服药困难,故在临证用药上,闫教授强调用药遣方贵在灵活、精炼,专方与专病相结合,一方中用药不宜过多,要根据病情、辨证,突出重点,攻其要端、主次分明,切不可开大方或问病堆药,用药应清轻严谨,对于复杂的病证,方药组成不过10味药左右,简单轻症则只有6~8味药即可,提出药少力专,要以味娇为好,还应善用“对药”,将药物两两相互配伍为用,多寒热并用,表里兼顾,或阴阳相配,气血相合,动静结合、一清一补等,均要恰到好处。
简言之,闫教授在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上均有自己独到之处。闫教授擅长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儿肺系疾病中,小儿肺炎、气管炎、哮喘、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小儿脾系疾病中,泄泻、厌食、呕吐、便秘等;儿科疑难病症和杂病中,小儿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多动症、抽动障碍、胎黄、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霰粒肿、麦粒肿、心悸、遗尿症等。同时,闫教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闫教授多种学术思想融合交汇,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传承和创新,是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闫教授几十年来系统传承了几代老专家的学术经验,在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的同时,注重创新探索,临床与科研并重,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儿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闫教授为了更好发展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研究,1989年到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学习后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儿胃镜检查及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研究工作,进行病例总结并发表多篇文章。闫教授继承王鹏飞先生的学术经验,结合胃电图、胃镜等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在小儿腹痛、腹泻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探讨及中西医结合诊治上不断创新,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改变和中医辨证特点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并以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基础的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开展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研究,在抗Hp感染的方法中进行中药治疗干预,针对合并有Hp感染的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儿拟定童幽清方,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闫教授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也颇有建树,完成了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小儿泄泻研究的方案,对临床路径方案进行完善,现已推广至全国使用。闫教授在王鹏飞老先生的经验方基础上,运用运脾止泻、清热利湿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总有效率达96.67%,并制成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急慢性腹泻,疗效肯定,并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7-8]。
(二)开发痰喘宁合剂,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对于肺系疾病小儿咳喘的治疗上,闫教授看到临床儿科治咳喘之中成药多为清肺热之剂,临诊中时有见到患儿来院时,因过服清利肺热之寒凉之药,损伤稚阴稚阳,阻遏气机,加重痰饮,延长病程的。有感于此,闫教授在恩师刘韵远治疗小儿寒性咳喘的经验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制成痰喘宁合剂。该制剂作为北京儿童医院内部制剂,在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其独特配方弥补了寒性咳嗽和痰湿咳嗽的患儿无中成药可用的空缺。
(三)临床与科研并重,探索中西医融合诊疗之路
多年来,在北京儿童医院这所全国最大的儿科综合医院,闫教授作为中医科的学科带头人,非常注重发扬中医科的传统优势。闫教授带领全科人员,借助北京儿童医院前沿的儿科实验平台,临床与科研并重,在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的同时,吸收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技术,采用循证医学的现代科研思路,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进行中医临床及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探索,针对小儿多种专病,尤其是疑难、复杂病症,开展多项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课题及科技成果奖。如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小儿过敏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实验研究和中医辨证方案的示范研究,川崎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中医辨证治疗研究等。对于初生婴儿常见的胎黄一证,闫教授对小儿瘀胆型肝炎进行病因、证候、疗效及中药干预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于2011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古籍数字化研究室合作,带领科室人员共同创立完成小儿黄疸古籍文献数据库,在胎黄的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