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知要》二十七讲:领你轻松步入中医之门
- 池晓玲主编
- 1789字
- 2024-06-12 18:02:40
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第二句话是“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一听到“恬惔虚无”,往往会联想到道家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错误地理解为什么事都不做就什么事都成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实实在在把老子的思想庸俗化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实则为“无妄为则无不为”!什么是“无妄为”呢?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规律,你研究任何事物,如果沿着这个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去做的话,就叫“无妄为”。你只有按照这个规律,顺应这个规律,才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这才是老子真正的思想。
所以,“恬惔虚无”不是要求你天天坐着,什么事都不想,而是学生就得读书,医生就得看病,搞研究的人就得好好研究。但不管你是学生也好,医生、研究员也罢,只要你作为一个人,“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所说的这种七情你都要有的,并且这七种情感的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你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平时父母老是唠叨,你会生气;临高考时,你会害怕;考上了,你会特别高兴。“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反映了人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上由于周围环境的种种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影响。这七种变化虽然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度了,它就变成了致病因素。这里说的“恬惔虚无”,我认为就是不要让七情的变化过度,要把它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中。
今天上午门诊,我看了一个刚从德国回来的患者,他得了什么病呢?老打嗝,饿了也打嗝,饱了也打嗝,搓手也打嗝,捏胳膊也打嗝。他在德国做了检查,德国医生说他这个打嗝是由于贲门口不关闭,气就老往上跑,所以给他的药就是闭锁贲门的。他吃了药后,就觉得打嗝好一点,不吃就打得厉害。他问我怎么回事,我说这个病的产生绝对不是饮食饥饱的问题。中医认为,胃气以降为顺,打嗝是胃气不降,老是往上升的缘故。这个病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但是与肝脾密切相关,与情志密切相关。
他跟我讲了他的病史。幼年时,他有一个哥哥突然间因车祸去世了,然后他妈妈精神出现了异常,经常对他发脾气。他天天都得哄着他妈妈,逗他妈妈开心,所以从十几岁开始就老打嗝。我说这就对了。中医认为,肝气主疏泄,脾气主运化,你老是忧心忡忡,抑郁伤肝,忧思伤脾,肝气老处在一种郁滞的状态,脾气的运化功能失常。人的胃气以降为顺,刚吃东西的时候,贲门是开着的,吃饱饭以后,幽门应该打开,贲门应该关闭。肝气如果长期处在一种郁滞的状态,肝气就会夹胃气往上升,再加上脾气不升,胃气就难以下降,胃气上逆动膈,就会出现老打嗝的临床表现。你要是长期打嗝,贲门可不就闭锁不全了吗?西医给你的药就是收缩贲门,中医治疗则要疏肝气、健脾气、和胃气。他说除了老打嗝以外,肠道菌群也出现紊乱了,长期大便秘结,并且还有痔疮。我说那就更对了。你那点气全从上面出来了,气以通为顺,胃气应该往下走,现在你是肝气夹胃气上升,脾气不升,你这中间的气,这边通了,那边却不通,下面肠道能通吗?吃进去的东西在脾胃这里不能很好地进行运化,时间长了,肠道菌群不就紊乱了吗?由于你的气机清者升不上来,浊者降不下去,胃气以降为顺,你不让它降,你天天让它升,降的胃气少了,自然就造成你的肠道运转不利,最终就会表现为大便秘结,甚至痔疮。
这个病例使我想到咱们今天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治疗这个病,除了用中药进行调肝、和胃、健脾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动脑体不动心,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确确实实把自己放到一种勤动脑体不动心的状态。白天你该处理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认认真真地处理;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你敢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坦坦荡荡的就可以了,别天天躺在床上还在到处算计。中医认为,打嗝和反胃是相关的,你这个胃气如果老是上逆,贲门老处在开放的状态,时间一长,幽门可就快出现闭合的状态了,到那个时候恐怕就不只是肠道菌群紊乱的问题了。
这个病例说明了什么呢?七情虽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但一定要勤动脑体不动心。你考研究生也好,你考博士也罢,你出国也罢,脑体一定要动,不动就容易生锈。人真正难受的是什么呢?“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当出现这些不正常状态的时候,一定会对你脏腑功能产生影响。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恬惔虚无,真气从之”,你要把自己的心情调回到一种很平静的状态,机体的气血就会正常地回流,才不至发展成病态。所以对“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这句话,我想应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