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夏原吉

自古皆是屁股决定脑袋,做为既得利益者,即使夏原吉非常清楚《诗书》于治国并无大用,还是不能成为读书人中的另类。

因此夏原吉明知道马喆说的对,还是反对道:“马先生的观点,本官部分认同,部分不认同。儒学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能明是非、正人心。

一个心术不正之人,登上高位对天下来说是一个灾难。若是没有儒学的道德约束,有多少人会做事没有底限。

儒学不能保证所有官员都是正人君子,但却能保证大多数官员的道德底限。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儒本是道,余者不过术而。”

“什么是道?什么又是术?”马喆语气淡淡听不出任何的感情。

夏原吉张口想要就道和术开始讲述一番,却被马喆抬手止住,不由微微蹙眉,这样打断别人的话头实在是失礼。

马喆不管夏原吉心里怎么想的,只是继续道:“让百姓吃饱穿暖是道,让百姓吃饱穿暖的过程是术。道与术从来都不是分割的,而是结果与过程的区别。

请问夏大人,儒生治理华夏千年可有让百姓吃饱穿暖?要不要我陪着夏大人去乡间走一走,看一看,免得夏大人在庙堂上做出不接地气的决策。”

夏原吉还不到四十岁,也就是大明如今这种被朱重八杀的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么多年轻身居高位的官员。

不然社会稳定,凭着资历一步步往上升,三十多岁顶多还在郎署蹉跎,哪能够得上部堂高位。

这个年纪血还未冷,还有一些年轻人的朝气,被马喆嘲讽不接地气,夏原吉脸上微热,一时无言。

他是端方君子,不是杨荣那种善于诡辩之人,无法做到睁着眼睛说瞎话。只能叹息一声道:“百姓之苦非大明一朝所为,就算是实施新政百姓的境遇也不会好多少。

百姓耕种一年所得,就算风调雨顺,扣除耕种的成本,需要缴纳的赋税,所剩也是无几。想要百姓都能衣食无忧,百姓耕种所得要翻上几倍才有可能。”

“夏大人这话说的不错,这就是小农经济的最大弊端,老百姓手中资产太少,无法有效抵御风险,一旦有个旱涝灾害,就有可能摧毁一个家庭。

同时小农经济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不利于农业工具的升级与发展,试想一下,假如某个大匠发明出一个一天能够收割十亩田的工具,就是价格有些贵,老百姓会用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原本家里十亩田,需要十天能收完,有了这个工具一天就能收完。然后百姓就只能闲下来,无所事事,花那么多钱买回来的工具,只是让人清闲十天,何必花钱买这么个一年闲十二个月的工具,这笔账老百姓会算。

那么什么情况下,百姓会选择使用这个能够提高效率的工具呢?”

抛出这个问题,马喆看向夏原吉,朱棣在听马喆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时候,听过类似的问题,他却没有出言,他想听听夏原吉的看法。

夏原吉思考了一会儿,才开口道:“有两种情况这种新的工具能够得到推广,一种是掌握土地的大户发现使用新的工具土地可以自己耕种,收获比佃租给佃户更高的时候。

另一种是百姓的非土地收入超过土地收入,提高效率后,节省下的时间百姓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若是第一种情况出现,天下必然大乱,大量失地的百姓汇聚,必然会造成民乱,甚至会动摇社稷的根基。

第二种情况如何实现,下官不清楚,也不敢妄言。”

“我看夏大人不清楚是假,不敢说倒是真。”

马喆嘴角上扬,带着浅浅的笑意,不动声色地看着夏原吉,夏原吉就感觉自己像是被人看透了内心一般,心虚地低下了头。

朱棣有些玩味地看着二人,他很想知道被马喆步步紧逼的夏原吉会说出什么以前不敢说出口的话。

夏原吉沉默良久,才抬起头看向朱棣,似乎是下定了决心一般问道:“陛下!真的下定决心实施新政了吗?”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陛下若是没有下定决心,微臣就算死也绝不多说一个字,若是陛下下定决心,微臣倒是愿意堵上身家性命,追随陛下将新政推行到底。”

“朕对实施新政抱有很大的决心,是马先生点醒了朕,若是不进行变法,大明不过是另一个王朝的倒影,最多维持三百年左右便会轰然倒下。

为了我朱家子孙能够万世一统,为了百姓在我朱家的治下能够安居乐业,这新政朕是一定要做的。”

夏原吉纠结了良久,他很清楚,朱棣这是在逼他站队,是选择站在读书人一边,还是选择站在皇帝一边。

在仕途与阶级的摇摆中选择了仕途,夏原吉整了整衣冠,将头上乌纱摘下,拿在手中向朱棣拜倒叩首道:“臣夏原吉冒死向陛下进谏:请陛下下诏鼓励百姓开工坊、鼓励百姓经商。同时提高商税,如今的商税太低了,而且士大夫以及勋臣家族中的生意还得到庇护,不会被征税,整个大明商税少的可怜。

这与前宋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宋各种商业税收、官营的各种营生,以及南宋时的海外贸易都成了前宋最大的经济支柱。

我大明岁入与前宋相比,只有前宋的两三成,微臣计算过,前宋的田赋收入不比大明多,前宋不禁土地兼并,对士大夫又过分优容,因此士大夫广置田产,压缩了前宋的田赋收入。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前宋在商业上的天赋让前宋始终有着充足的岁入,即使到蒙元南下灭国前夕还有一万万贯的岁入,其中八成是非农业赋税。”

“夏爱卿,你可知若是加大商税的征收,就必须给商人一定的地位。以商人积累财富的速度,若是给予商人一定的地位,要不了多少年,朝堂上站着的就大多是商人子弟。”

“陛下!马先生说的不错,术业有专攻,既然给了商人地位,那同样也要给工匠地位,朝廷在开科取仕的时候,可以开一个商科、再开一个工科。

有志于此二业的百姓,可以报考此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