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六井

杭州城原本是钱塘江潮水冲积而成的一块陆地,水质苦涩,难以下咽。只有在靠山的地方挖井,才能得到甘甜的泉水,但适用范围不广。唐朝名相李泌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建造六口大井,引西湖水供全城饮用。后来,著名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进一步治理西湖,疏浚六井。李泌所凿的六井,分别叫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分布在城区各处。其中金牛池早就废弃了。仁宗嘉祐年间,知州沈遘又在美俗坊开凿了一口南井,杭州百姓称之为沈公井。涌金门外,西湖北面有三道水闸,分别修建了三条石沟,湖水由北向东,穿城而过,注入南井、相国井和方井,再从相国井引水到西井。至于白龟池、小方井的水,则是从湖底修建的地下水道注入。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六井年久失修。熙宁五年(1072)秋,陈襄任杭州知州。到任之后,他便召集一批德高望重的父老,询问民间疾苦,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六井不治,百姓饮水困难。”陈知州当场表示:“大家放心,只要我在此地一天,就绝不会让百姓求水不得!”于是任命精通水利的僧人仲文、子珪和他们的徒弟如正、思坦主持修复工程。挖沟换砖,修补罅漏,相国井顿时水满溢流。接着,将方井朝西边迁移,远离原来脏污恶劣的环境。又将涌金门外的蓄水池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禁止居民在上池洗衣、浴马等。加设两道水闸:一道将水导入三池,流向河中;一道将水导入石沟,注入南井。从此南井长年水满。所有水闸都用围墙和门锁保护起来。第二年春天,六井全部修缮完毕。适逢大旱,灾情席卷江淮以南大片地区,水井都枯竭了,有些地方的民众甚至用小瓦罐装水,作为极珍贵的礼物馈赠亲友。杭州人民依靠这六口重新整治过的水井,不仅饮水不愁,而且还有足够的清水用于洗澡和喂养牲畜。当时我担任杭州通判,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

元祐四年(1089),我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十八年过去,沈公井早已干枯,居民离水远的,只能以七八钱一斛的价格买水饮用,军营尤其艰苦。我寻访熙宁年间主持修井的四位僧人,三人已经过世,只有子珪还在,虽年过七十,但精力不衰。于是请他出来再次主持修井。子珪认为,熙宁时虽然修缮完备,但由于使用毛竹做水管,易致废坏,建议改用瓦筒引水,筒外再盛以石槽,虽然投资较大,但一劳永逸。我采纳了他的建议,用这种办法疏通了沈公井,加固了其他各井。又从六井中引水到仁和门以外,在威果、雄节等军队营区开挖了两口井,这些都是历来离井最远、最难得水的地方。从此,西湖甘水基本上遍布全城,军民相庆,再也不用为饮水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