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著作考证
张九成一生著作颇丰,谪居南安十四年间,闭门读书,潜心著述,对诸经多有训解。他的著作在其身后不久即刊行,并广为流传。但遗憾的是,由于横浦之学被朱熹一脉斥为杂禅,其学说随着朱子学的兴起而迅速衰微,同时其著作也渐渐散佚。由宋乾道到明万历年间,其间不过四百年,横浦著作竟已佚失大半,所存书目也多残缺。遥想当年横浦忠节炳炳,为世垂范,终年注经,穷研义理,以至多年后他居住的宝戒寺内就窗读书的脚印仍隐然可见,让人不觉叹息。以下将以所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简述横浦著作的流传。
宋刊本《横浦先生文集》所载《横浦先生家传》中,横浦侄子张榕对其著作概述如下:“《论语说》二十卷、《孟子说》十四卷、《尚书说》五十卷、《中庸》《大学》说各一卷、《孝经说》一卷、《经筵讲义》一卷、《横浦家集》二十卷。”(62)
由于《横浦先生家传》中言横浦长子伯厚晚于横浦七年而殁,横浦病逝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家传》所书时间应晚于1166年。宝庆元年(1225),横浦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家传》中未提及此,《家传》当早于1225年。另外于恕所记《心传录》刊行于1174年,《家传》中亦未提及《心传录》,如果张榕作《家传》在1174年之后,不可能不记录同辈兄弟所辑先生语录。综上,《家传》写作时间应为1166—1174年间。
横浦外甥于恕为《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作序中称《心传录》交由黄严丞刁骏刊行,门人郎晔粗得数语纂为所录,已经先于《心传录》刊行于世,士夫翕然传诵。序言所记在淳熙元年(1174),《心传录》应在此年刊行。郎晔所纂横浦著述有《横浦先生文集》和《横浦日新》,于恕言“粗得数语”,不可能指《横浦先生文集》,因而推测应为《横浦日新》。且编纂时间约为1159—1168年间的《诸儒鸣道》中亦收录《横浦日新》二卷,亦可佐证于恕所言“士夫翕然传诵”。
宋刊本《横浦先生文集》亦载横浦外甥之子于有成所撰序,言横浦著作天下罔有缺伪,独简帖字画得者稀少,邑丞赵汝艁辑《横浦简帖》刊行。此序应为《横浦简帖》而作,时在绍定二年(1229)。
综合横浦家人的记述,即张榕、于恕及于有成之言,乾道至绍定二年所存横浦著述规模应为:《论语说》二十卷、《孟子说》十四卷、《尚书说》五十卷、《中庸说》一卷、《大学说》一卷、《孝经说》一卷、《经筵讲义》一卷、《横浦家集》二十卷、《横浦日新》二卷、《心传录》十二卷(63)、《横浦简帖》(卷数不详)。
就横浦著述刊行及流传情况而言,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胡寅《答张子韶侍郎》中言:“复礼、忠恕两段,蒙不相鄙,见既透彻,言亦了达,珍拜珍拜。何时得睹全书,并《尚书》《大学》《中庸》《孟子》诸说,渴饥莫喻也。”(64)复礼、忠恕出自对《论语》的注解。因而,横浦上述著作在1155年尚未刊行。
朱熹《杂学辨·张无垢中庸解》中言:“窃不自揆,尝欲为之论辨,以晓当世之惑。而大本既殊,无所不异。因览其《中庸说》,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于篇。其他如《论语》《孝经》《大学》《孟子》之说,不暇遍为之辨。大抵忽遽急迫,其所以为说,皆此书之类也。”(65)朱熹作《杂学辨》约在乾道乙酉(1165)丙戌(1166)年间(66),可见此时横浦对《语》《孟》《学》《庸》《孝经》的注解已经刊行流传。依朱熹所言,洪适(67)当为刊行横浦著述者之一:“洪适在会稽尽取张子韶经解板行,此祸甚酷,不在洪水夷狄猛兽之下,令人寒心。”(68)此书作于乾道四年戊子(1168)正月(69)。洪适乾道丙戌(1166)除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后以观文殿学士、左通奉大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洪适刊行横浦经解应在知绍兴府期间。
陈亮对于横浦学说著述亦有评论:“近世张给事学佛有见,晚从杨龟山学,自谓能悟其非、驾其说,以鼓天下之学者靡然从之。家置其书,人习其法,几缠缚胶固,虽世之所谓高明之士往往溺于其中而不能以自出,其为人心之害何止于战国之杨、墨也?”(70)陈亮与朱熹之言共同说明了横浦对诸经的注解在乾道年间均已刊行、广为流传,且学者对于横浦学说颇为认同。
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对于其所见横浦著述有详尽记录:
《无垢尚书详解》五十卷;
《中庸》《大学》说各一卷、《少仪解》附;
《孝经解》一卷;
《论语解》二十卷;
《孟子解》十四卷;
《乡党》《少仪》《咸有一德》《<论语><孟子>拾遗》共一卷;
《无垢语录》十四卷、《言行编遗文》共一卷;
另有赵师侠《西铭集解》一卷,收录张九成《西铭解》。
《宋史·艺文志》载张九成著述有:
《尚书详说》五十卷;
《中庸说》《大学说》各一卷;
《孝经解》四卷;
《论语解》十卷;
《四书解》六十五卷;
《乡党》《少仪》《咸有一德》《<孟子>拾遗》共一卷;
以陈振孙所记书目较之张榕、于恕、于有成所记,刊行书目缺《经筵讲义》一卷、《横浦家集》二十卷、《横浦简帖》(卷数不详)。因《宋史·艺文志》及当时其他学者著作中也未提及《横浦家集》及《经筵讲义》,可能是横浦诸经解最先刊行,而《横浦家集》及《经筵讲义》稍后刊行。至于赵汝艁所刊《横浦简帖》,《宋史·艺文志》及其他当时学者均不见提及,可见虽已刊行但流传不广。至于《宋史·艺文志》与《家传》及《直斋书录解题》所记书目卷数不同,将在后文中详细讨论。
至明万历甲寅(1614),焦竑《书横浦先生集》中言:“余家藏《先生集》二十卷,《心传录》三卷,《日新》一卷,《家传》一卷,《孟子发题》一卷,新安吴康虞氏谓大有裨于学者,为手校而梓行于世。尚有《学》《庸》《语》《孟》《孝经》《尚书传》,佚而不存。”(71)此时,横浦诸经解几乎全部佚失,仅存《文集》和《心传录》《横浦日新》,及张榕所撰《家传》、施德操所撰《孟子发题》。横浦诸经解从南宋乾道年间的家置其书,至明万历年间佚而不存,佚散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让后人不禁抚书而叹。思想见解与时稍异,学说即不见传承,著述亦难于流传,以致后来学者无以窥其文字,空余遥想凭吊。
横浦著述现存《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孟子传》残二十九卷、《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三卷、《论语绝句》一卷、《横浦日新》二卷、《中庸说》残三卷。以下将一一考订:
(一)《横浦先生文集》
《横浦先生文集》(《横浦文集》),现存四个版本。最早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刊本,其次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吴惟明刊本《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海昌知县方士骐刊本《重刊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以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横浦集》二十卷。除明刊本将《心传录》《横浦日新》附编于《文集》之后,四个版本中《文集》卷数、篇章均无变化。
宋刊本《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门人郎晔编),附张榕《横浦先生家传》一卷、于有成《序》一卷、施德操《施先生孟子发题》一卷。张榕所撰《家传》中仅言《横浦家集》二十卷,不言《横浦先生文集》,很可能当时郎晔尚未编辑完成《横浦先生文集》。郎晔卒于淳熙十四年(1187),于有成《序》撰于绍定二年(1229),因而《横浦先生文集》的编辑工作在1188年前已经完成,现存宋刊本刊行较晚,至少在1229年之后。
《横浦先生文集》中收录了部分横浦已经有单行本的著作,如陈振孙所记:“无垢《乡党》《少仪》《咸有一德》《<论语><孟子>拾遗》共一卷”(72),另有张九成《西铭解》,其中《乡党》《少仪》收录在《横浦先生文集》卷第五;《咸有一德》收录在《横浦先生文集》卷第七;《<孟子>拾遗》收录在《横浦先生文集》卷第十五;《西铭解》收录在《横浦先生文集》卷第十五。不见《<论语>拾遗》,《<论语>拾遗》只在《直斋书录解题》有一处提及,而且是与《<孟子>拾遗》合说,可能陈振孙记录有误,此书并不存在。张榕记载还有《经筵讲义》一卷、《横浦家集》二十卷,《横浦先生文集》卷第十三是《迩英春秋进讲》,可能是张榕所言《经筵讲义》。《横浦家集》内容已不可考,但可以推测即使现存《横浦先生文集》与《横浦家集》不是同一本书,也至少是门人郎晔据《横浦家集》编纂而成。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吴惟明刊本《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卷首有焦竑《序》,言新安吴康虞据其家藏本校梓刊印。《文集》二十卷、《家传》一卷、《孟子发题》一卷,卷数、篇目均与宋刊本相同。吴氏此次刊印,将《心传录》三卷、《横浦日新》一卷亦附于《文集》后。次年,海昌知县方士骐刊行《重刊横浦先生文集》,乃覆吴惟明本。
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收录《横浦集》二十卷,《提要》言“九成别有《心传》《日新》二录,原本亦附编集后,今以其已有单本别行,故并从删削,不更复出焉。”
(二)《张状元孟子传》
《张状元孟子传》现存两个版本。最早为宋刊本《张状元孟子传》残二十九卷,缺《尽心》上下篇。收录于《四部丛刊三编》经部,张元济据苏州滂喜斋潘氏藏宋刊本影印,原本即有残缺。《四库全书》本《张状元孟子传》残二十九卷,同缺《尽心》上下篇,《提要》称其底本为“南宋旧椠”。据张元济校勘记所言,《四库全书》底本乃今南京图书馆藏《张状元孟子传》,与滂喜斋潘氏藏宋刊本卷数相同,但行字不合。其间有滂喜斋本残缺,而此本有存,或为后来传抄者臆补。
现存《孟子传》残本,与历史记录书名、卷数差异较大。《家传》称《孟子说》十四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十一、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二,三书均称《孟子解》十四卷。《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上则称《孟子解》三十六卷,季振宜《季沧苇书目》称宋刊本《孟子解》三十二卷。以卷数推测,现存《孟子传》残本最有可能为《郡斋读书志附志》所记《孟子解》三十六卷。就书名而言,历史记录横浦注经名字为“说”或“解”,未见“传”,而现在所见两种宋刊本均题名《张状元孟子传》。滂喜斋潘氏所藏宋刊本写作“皇朝太师崇国文忠公临安府盐官张九成子韶”,九成在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赠太师,追封崇国公,谥文忠,因而此书刊行晚于宝庆元年。虽然书名和卷数与历史记载不一,但考虑到张九成著述大多书名混用、版本不一,且所以此书句势行文、思想观点与《横浦集》《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横浦日新》一贯,应是张九成所作。
(三)《中庸说》
《中庸说》现存一个版本。宋刊本《中庸说》原本六卷,现存三卷,原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张元济摄影携回,收录于《四部丛刊》。另,朱熹所撰《杂学辨》中,引张九成《中庸说》五十一条逐一批驳。现存《中庸说》三卷,与朱熹所引内容除个别字词差异之外基本相同,因而后三卷内容,亦可依照朱熹所引,略窥一二。
《直斋书录解题》与《宋史·艺文志》中均言《中庸说》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亦言:“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学》二卷。”(73)《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八言:“张无垢《中庸说》六卷、《大学说》两卷、《少仪解》附。”(74)内容相同,但卷数不一,应是不同刊本分卷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宋史·艺文志》记载《四书解》六十五卷。通常认为“四书”之名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宋史·艺文志》载张九成《四书解》并不代表在横浦时已有“四书”的说法。依照常识,横浦已对《论》《孟》《学》《庸》分别注解,没有必要又作一《四书解》,且此书在张榕、陈振孙、赵希弁著作中均未提及。《四书解》可能是南宋后期学者将横浦《论》《孟》《学》《庸》四解合为一集,统称《四书解》。因为四解卷数历史记载不一,所以六十五卷之说法亦不可考。如各书均按记载中的最多卷数计算,《论语解》二十卷、《孟子解》三十六卷、《中庸说》六卷、《大学说》二卷,共六十四卷。
(四)《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附《论语绝句》)
《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三卷,现存一个版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吴惟明刊本,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此外,《说郛》卷九十八收录《横浦语录》一卷,其内容《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中均载。
《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首载于恕序,卷末载刁骏后序,序言所记在淳熙元年(1174),应为《心传录》最早刊行时间。于恕称:“予与宪弟自幼承训,颇以警策,别于群儿。每一感念,情不自制,遂抱负琴剑,徒步三千余里,抵岭下……予后以思亲归,季弟宪亦不惮劳远,奋然独往,其承教犹予前日也。遂各以其所得,合为一集。”(75)如其所言,《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是于恕与于宪二人分别记录张九成语录的合集。但现存吴惟明刊本三卷均为于恕所编。
据张元济在《横浦先生文集校勘》记录,其所见明抄本《无垢张状元心传录》与今本内容相同,分为十二卷。卷九并题自《谢逊志学说》后为于宪所编,次行结衔为“皇朝太师崇国文忠公”,因而当自宋本出。就卷数而言,《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下记载《无垢先生心传录》十二卷,周辉在《清波杂志·无垢语录》中亦言:“其(张九成)甥于恕裒集《语录》十二卷,既已刊行。”(76)于恕所辑《语录》应为《心传录》,所言十二卷与张元济所见明抄本同。就编者而言,明吴惟明刊本《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三卷均提于恕编,而宋本中前八卷为于恕所编,后四卷为于宪所编,与于恕序中所言“遂各以其所得,合为一集”相符。可见宋本《心传录》应有十二卷本,且编者题于恕、于宪二人。
张元济所见明抄本笔者尚未寻得。但关于该本的记载佐证了《直斋书录解题》中的记录:“《无垢语录》十四卷、《言行编遗文》共一卷。张九成子韶之甥于恕所编《心传录》及其门人郎昱所记《日新录》。近时徐鹿卿德夫教授南安,复裒其言行,系以岁月,及遗文三十篇附于末。”(77)《无垢语录》十四卷当为《心传录》十二卷、《日新录》二卷的合集,但徐鹿卿(78)所辑遗文三十篇后世不见,应该在明万历四十二年前已经佚散。
此外,就《语录》之名而言,南宋戴栩所撰《浣川集》言:“嘉定甲申之春,南安教授徐君(徐鹿卿)以《无垢先生张公语录》见寄。”(79)周辉言:“其(张九成)甥于恕裒集《语录》十二卷”(80),可见最迟在嘉定甲申,《心传录》与《横浦日新》已有合集,且被称为《语录》,《心传录》单本当时也被称为《语录》。《语录》之名应与宋代盛行语录体有关,并非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心传录日新录提要》所言,《语录》是专指《心传录》与《日新录》二书的合订本。
(五)《论语绝句》
横浦《论语解》,《宋史·艺文志》载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二十卷,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载二十卷,张榕《家传》载《论语说》二十卷,似《宋史·艺文志》有误。其书至明万历年间已经不存。朱熹斥横浦经解阳儒阴释,如洪水猛兽,但对横浦《论语解》颇有赞许:“无垢论语说的甚敷唱,横说竖说,居之不移。”(81)朱熹《论语集注》中亦引用九成“审富贵而安贫贱”之语(82)。
横浦现存关于论语的著作是《论语绝句》,收录在吴惟明刊本《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中,另有清代吴省兰辑《艺海珠尘丝集》(丙集)本、《全宋诗》卷一七九六亦收录《论语绝句》全篇。
《论语绝句》是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来阐发《论语》中词句的内涵。这种形式在明末受到重视,很多学者纷纷唱和横浦《论语绝句》,如明末刊行的《唱和无垢(张九成)诗集》。周海门及其门人陶望龄都曾为《唱和无垢诗集》作序,陶望龄序中称:“宣尼(孔子)有没弦琴一张,传之二千年矣,而子韶(张九成)始为作谱。子韶谱后,复三百年,而三君子(张懋之、白子熙、祁尔光)始为之足曲,真儒门一段奇特。”(83)除了唱和之外,明末一些阳明门人也在著作中引用《论语绝句》,如周海门《四书宗旨·论语篇》中有五处对《论语绝句》的直接引用(84)。横浦经解在南宋受朱熹一脉排斥,到明代末期,《论语绝句》作为横浦仅存的一本阐发《论语》的著作,却广受重视,重新被纳入圣门之传。这认可来时虽迟,却也可算是对横浦之学的一点慰藉。
《论语绝句》在南宋已有人怀疑非横浦所撰。周辉在《清波杂志·无垢语录》中言:“张无垢贬南安,凡十有四年,寓处僧舍,未尝出门户。其一话一言,举足为法,警悟后学宏矣。其甥于恕裒集《语录》十二卷,既已刊行,其间《论语绝句》,读者疑焉。盖公自有《语解》,亦何假此发明奥义?尝叩公门人郎晔,晔云:‘此非公之文也,《语录》亦有附会者。’”(85)依十二卷宋本,《论语绝句》被编入《心传录》卷十一、卷十二,为于宪所编,卷十一中亦有横浦语录数条,《绝句》并未与语录分开;依明刊本,《论语绝句》被编入《心传录》卷下,《绝句》与语录同样未分。首刊者刁骏所作后序安排在《论语绝句》之后,可见《绝句》最初并非单行本,应为于宪所辑,且于恕、于宪及刊行者刁骏都肯定其出自横浦。
那么,对《论语绝句》的怀疑就集中在曾为横浦门人、后为于恕门人的郎晔身上。依周辉所言,郎晔不但否认了《绝句》为横浦所作,甚至认为《心传录》中也有附会者,这无疑是在否定于恕所编语录的真实性。于恕序中也认为郎晔“粗得数语,纂为所录”,这亦是对郎晔所编《横浦日新》价值的否定。二者相互否定的原因已不可知。考虑到于恕作为横浦外甥,亲至岭下从学多年,且为人淡薄,其所辑语录仅供家人弟子学习,多年后才交由横浦门人刁骏刊行;因此,于恕在编辑舅氏语录时,或杂有他人文字而没有辨别出来,或为了刊行此书而主动掺入附会内容,这种可能性非常小。《论语绝句》虽然形式上有似禅宗偈子,内容上也有近禅之语,但仍属儒门,也与横浦的一贯思想相符。如:“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绝句》云:“子思曾发用中机,此道须臾不可离。率性自然难损益,要之何虑亦何思。”(86)这与横浦强调“无我”“无心”的思想相符。因而单凭郎晔之语否定《绝句》有失妥当。
(六)《横浦日新》
《横浦日新》现存两个版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吴惟明刊本,及宋刊本《诸儒鸣道》收录本。朱熹在《答吕恭伯》(之二)中言:“比见婺中所刻无垢《日新》之书,尤诞幻无根,甚可怪也。”(87)此信书于乾道五年(1169)夏季,可见《横浦日新》当时已经刊行。
现存《诸儒鸣道》为上海图书馆藏宋端平二年(1235)黄壮猷修补本,卷七十一、七十二载《横浦日新》两卷,编者为门人郎晔。《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下亦言:“《横浦日新》二卷,右门人郎晔记录无垢先生之说也。”
明吴惟明刊本《横浦日新》一卷,编者题甥于恕,考虑到《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编者亦未提及于宪,统标以于恕,应是吴本之误。除卷数及编者不同之外,明本与宋本《横浦日新》内容相同,仅个别字存在差别。
另,《横浦日新》乃《诸儒鸣道》收录的最后一本著作,因而学界推测《诸儒鸣道》或为横浦门人、横浦再传编纂。就学术地位、影响力、财力而言,吕祖谦很可能是编者,或与编者有一定关联(88)。吕祖谦少受家学,长从林子奇、汪应辰、胡宏游,其中汪应辰是横浦门人。
(七)《尚书详说》
横浦《尚书详说》,《直斋书录解题》言《无垢尚书详解》五十卷,《宋史·艺文志》言《尚书详说》五十卷,卷数相同,书名与其他诸经解一样,“说”“解”并存。陈振孙题解云:“《无垢尚书详解》五十卷。礼部侍郎钱塘张九成子韶撰。无垢诸经解大抵援引详博,文义澜翻,似乎少简严,而务欲开广后学之见闻,使不堕于浅狭,故读之者亦往往有得焉。”(89)横浦《尚书详说》在当时影响广泛,吕祖谦弟子时澜言:“呜呼!书说之行于世,自二孔而下,无虑数十家,而其中显著者,不过河南程氏、眉山苏氏与夫陈氏少南、林氏少颖、张氏子韶而已。”(90)朱熹门人曾引用横浦对《尚书》的注释与朱熹讨论,朱熹也专门针对横浦注释进行批评(91)。黄伦作《尚书精义》,每条首录横浦言,亦可见横浦注解的价值。据焦竑记载,横浦《尚书详说》至明万历年间已经佚散。
《尚书详说》虽已不存,但内容可从《书传统论》《尚书精义》《夏氏尚书详解》中略见一二:
《横浦先生文集》中第六卷至第十一卷收录《书传统论》十五篇,就内容和文体来看,可能是《尚书》各篇的总论。
南宋黄伦(92)《尚书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十卷,每条首录横浦言。《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载:“《尚书精义》六十卷,三山黄伦彝卿编次,或书坊所托。”(93)《宋史·艺文志》载其卷数为十六卷。《尚书精义》荟萃自汉至宋诸家注释,各家不同之说亦存之,不加论断,但编次不依时代,每条首录张九成之说。《四库全书·尚书精义提要》认为此书似即本张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94)。
南宋夏僎(95)《尚书详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夏氏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其中引横浦语二十余条。《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言:“《柯山书解》十六卷,柯山夏僎元肃撰,集二孔、王、苏、陈、林、程颐、张九成及诸儒之说,便于举子。”(96)
以《尚书精义》《夏氏尚书详解》《书传统论》及其他著作中所引横浦条目相互参看,《夏氏尚书详解》所引横浦条目大都与《尚书精义》及《书传统论》相合,如《夏氏尚书详解》卷二十三引“无垢谓:人臣无己,以人主为己;人臣无心,以人主为心。以人主为己,故身在外而不以在外自弃;以人主为心,故心在王室而不以王室为远”(97)。《尚书精义》卷四十七引“无垢曰:人臣无己,以人主为己;人臣无心,以人主为心。以人主为己,则身在外而不以在外自弃;以人主为心,故心在王室而不以王室为远”(98)。两则引文完全一致。再如《夏氏尚书详解》卷二十四引“迁之洛邑使日见周之仁政,日闻周之仁声,日亲周之仁人君子,优游涵养以变其不服之心,如此者三十六年矣”(99)。《横浦集》卷十一《书传统论·毕命论》中“迁之洛邑使日见周之仁政,日闻周之仁声,日亲周之仁人君子,优游涵养以变易其不服之心,如此者三十六年矣”(100)。两则大体相同。《朱子语类》中载:“张无垢人心道心解云:‘精者深入而不已,一者专致而无二。’”(101)与《尚书精义》卷六“精则心专入而不已,一则心专致而不二”(102)基本相符。诸家著作引用横浦内容的一致,证明了《尚书精义》《夏氏尚书详解》中所录横浦条目的真实性。
因而,据《尚书精义》辑佚横浦《尚书详解》,虽不及原书详实,但大抵符合横浦思想原貌,对横浦《尚书》学的研究也颇具意义。此外亦有《夏氏尚书详解》及其他少数著作中引用横浦《尚书详解》条目,但不见于《尚书精义》及《书传统论》者,亦可存之作为参照。
(八)史学著作
横浦著作另有《唐鲙》五十卷,载于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中,不见存世。赵希弁解题言:“右张文忠公九成所著也。公尝谓纪、志出于欧阳公,列传出于宋公,《天文》《律历》《五行志》则刘义叟为之,《方镇》《百官表》则梅尧臣为之,《礼仪》《兵制》初出于王景彝,未竟而卒。每患首尾不相贯属,遂总其条纲,稽其同异,类聚而区别之。”(103)但此书《家传》《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中均不见提及。横浦其他书目,赵希弁均记录详实,对于《唐鲙》一书,题解详细,似不应有误。邓克铭认为,此说或是对《新唐书》而作,《新唐书》是由欧阳修、宋祁、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义叟等人共同编修,《直斋书录解题》亦言《新唐书》“不出一手,亦未得为全善”(104)。《新唐书》无论是作者,还是未为完善的形态,均与赵希弁所述一致。《唐鲙》可能是横浦对《新唐书》的进一步编纂和完善。
横浦在绍兴五年二月除著作佐郎,八月至京师任职,参与赵鼎主持的《重修神宗实录》的撰写工作(105),九月此书进呈五十卷,次年正月全部二百卷完成。
此外,林之奇《拙斋文集》记载:“张侍郎子韶有《资治通鉴》,拈提其大意,言古之为治者难,今之为治者易。”(106)此文不见其他学者提及,是否为横浦所作及文章具体内容均不可考。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上言:“《读史明辩》三十卷。右伊川、元城、龟山、了斋、横渠、屏山、横浦、五峰、东莱、南轩、止斋、致堂十二先生史论也。”(107)横浦史学著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从现存资料中尚可窥见其影响。
(九)部分集外文
横浦有一些未收录于《文集》中的书信、志、铭等,主要见于佛教书籍、地方志及南宋学者的文集中。如:《喻弥陀塔铭》载于明万历年间吴之鲧《武林梵志》一书中;《答何中丞伯寿书》载于《大慧年谱》绍兴十一年条中;《(绍定)吴郡志》卷四收入张九成撰《县学记》。另,宋代陈长方《唯室集》中收入张九成撰《积陈唯室文》等。笔者共辑得横浦佚文十二则,在附录中,亦可以作为了解张九成生平、思想的补充材料。
(1) (元)脱脱等:《宋史·张九成传》第3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577页,言其祖先为开封人,应为后移居至开封。此处涿郡范阳人依据张榕《横浦先生家传》所载。
(2) 参见(元)脱脱等:《宋史·张藏英传》第27册,第9290页。
(3) 张九成:《横浦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13页。
(4)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32页。
(5)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38—39页。
(6)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著,李春颖点校:《张九成集》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1071页。
(7) 张九成:《横浦集》卷二十,第439—440页。
(8)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8页。
(9)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8页。
(10)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1页。
(11)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5页。
(12)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六《书和靖先生手书刻石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页。
(13)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六《书师说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页。
(14)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中,第25—26页。
(15)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5—6页。
(16)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7页。
(17)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中,第13页。
(18)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中,第23页。
(19) 于恕:《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序》,《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1页。
(20)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80页。
(21)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中,第7页。
(22) 张九成:《横浦集》卷一,第295页。
(23) 郎晔编:《横浦日新》卷下,《诸儒鸣道》卷七十二,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第16页。
(24)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十二《阁学刘公行状》,第41页。
(25) 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十八上,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263页。
(26) 汪应辰:《吏部郎樊茂实墓志铭》,《文定集》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页。
(27) 杨时撰,林海权校理:《杨时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592页。
(28) 张九成:《横浦集》卷十二,第371页。
(29)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3页。
(30)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3页。
(3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64—1165页。
(32)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集成》下册,第1074页。
(33)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4页。
(34)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5页。
(35)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4页。
(36)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5页。
(37)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5页。
(38)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5页。
(39)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6页。
(40) 张九成:《横浦集》卷十三,第391页。
(41) 张九成:《横浦集》卷十三,第385页。
(42) 张九成:《横浦集》卷十三,第385页。
(43)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7页。
(44)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6页。
(45) 参见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7—1078页。
(46)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8页。
(47) (元)脱脱等:《宋史·张九成传》第33册,第11578页。
(48)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8页。
(49)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9页。
(50) 释祖咏编:《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绍兴十一年条,周和平主编,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2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51) 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页。
(52) 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九,第6页。
(53) 参见黄鸣珂主修:《南安府志》卷二,清同治七年刊本。
(54) 参见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86页。
(55)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80页。
(56) 张九成:《横浦集》卷一,第300页。
(57)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79—1080页。
(58)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80页。
(59)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25页。
(60)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25页。
(61)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第8页。
(62) 张榕:《横浦先生家传》,《张九成集》下册,第1086页。
(63) 张元济所见明抄本《心传录》亦为十二卷,结衔为“皇朝太师崇国文忠公”,应据宋本所抄。
(64) 胡寅著,容肇祖点校:《崇正辩 斐然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89页。
(65)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张无垢中庸解》,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473页。
(66)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4页,脚注1言:“《杂学辨》何叔京跋语作于丙戌,然据朱子答何叔京第四书参之,不必为丙戌所作,又以答汪尚书论吕舍人书参之,似在乙酉丙戌间为近。”今从此说。
(67) 横浦曾为洪适父亲洪皓作祭文,《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中亦有对洪皓节义的赞叹,谪居南安时横浦与洪适很可能已经相识。
(68)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石子重》之五,《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924页。
(69) 参见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3页。
(70) 陈亮:《龙川集》卷十九《与应仲实》,《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6页。
(71) 焦竑:《书横浦先生集》,载于《横浦先生文集》卷首,明万历刊本。
(72)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妹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73)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妹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48页。
(74)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7页。
(75)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第1页。
(76) 周辉:《清波杂志》卷九《无垢语录》,《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1页。
(77)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妹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280页。
(78) 徐鹿卿(1170—1249)(《宋史》有传),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
(79) 戴栩:《浣川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页。
(80) 周辉:《清波杂志》卷九《无垢语录》,第1页。
(81)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3874页。
(82) 王应麟:《困学记闻》卷七言:“朱子以无垢为杂学,《论语集注》独取‘审富贵,安贫贱’一语。”(王应麟:《困学记闻》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页)
(83) 陶石篑:《歇庵集》卷四《无垢先生论语颂唱和引》,《续修四库全书》第13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1页。
(84) 日本学者黑坂满辉在《张九成的<论语>解释——<论语绝句>的思想史的意义》一文中概述了《论语绝句》在明末的流传。
(85) 周辉:《清波杂志》卷九《无垢语录》,第1页。
(86) 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下,第32页。
(87)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答吕恭伯》,《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第1424页。
(88) 参见陈来:《略论<诸儒鸣道集>》,载于《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田智忠:《关于<诸儒鸣道>编者身份的初步推测》,载于《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十四辑,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社,2010年。
(89)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妹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31页。
(90) 转引自朱彝尊:《夏氏尚书详解序》,见《经义考》卷八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10页。
(91) 参见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两条语录:其一,“问:曾看无垢文字否?某说:亦曾看。问:如何?某说:如他说‘“动心忍性”,学者当惊惕其心,抑遏其性’。如说‘“惟精惟一”,精者深入而不已,一者专致而不二’”。其二,“窦初见先生,先生问前此所见如何?对以‘欲察见私心’云云。因举张无垢‘人心道’心解云:‘精者,深入而不已;一者,专致而无二。’亦自有力”(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第2460页)。
(92) 黄伦,字彝卿,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孝宗乾道三年(1167)授国子录。四年,除太学录。淳熙十年(1183)迁秘书丞。十三年,为著作郎兼权金部郎官。十五年,擢军器少监。
(93)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妹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33页。
(94) 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四库全书·尚书精义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页。
(95) 《四库全书·尚书详解提要》称:“夏僎撰。僎,字元肃,号柯山,浙之龙游人。与周升、缪景仁为友,皆以明经教授,时称三俊。僎尝举进士,少治《尚书》,老而益精,因博采众说以为是解……考宋南渡以后,为《尚书》之学者毋虑数百家,而三山、林之奇集解尤见称于世。僎作是书,所采虽兼取二孔、王、苏、陈、程、张氏之说,而折衷于之奇者什之六七。”(《四库全书·尚书详解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页)
(96)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妹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33页。
(97) 夏僎:《夏氏尚书详解》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页。
(98) 黄伦:《尚书精义》卷四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页。
(99) 夏僎:《夏氏尚书详解》卷二十四,第2页。
(100) 张九成:《横浦集》卷十一,第362页。
(101)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第2460页。
(102) 黄伦:《尚书精义》卷六,第4页。
(103) 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上,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52页。
(104)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妹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第103页。
(105) 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三,绍兴五年九月,进呈《重修神宗实录》五十卷之际,横浦言:“在馆未及一月,最无功。”(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三,第1547页)
(106) 林之奇:《拙斋文集》卷一,《中华再造善本》,第379—380页。
(107) 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上,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第1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