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我可以爱自己:童年受伤者的自我关怀指南
- (美)琳赛·吉布森
- 1515字
- 2024-05-10 13:58:04
005 倾听自己的灵魂之音
当你与自己的灵魂之音同频时,你便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在谈到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时,我通常会用“真实自我”(true self)这样的心理学术语,而不是“灵魂”(soul)”。但有时“灵魂”是唯一恰当的词。当我们谈论自己最深层的需求和动机时,“灵魂”与这种语境相符。它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概念,很好地捕捉到了我们的内心体验。
“灵魂”简而言之就是你之于你。它是你内心世界的统一之源——言外之意,它是你存在的核心。将这一“核心”称作“自我”可能听起来太过理智和理性,仿佛它可以被了解和控制。而“灵魂”这个词有一种更深刻、更宏大的气质,神秘而古老,有着自己宏大的使命。比起倾听自我,倾听自己的灵魂之音让人感觉更为深刻。
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心理学(psychology)是关于灵魂的研究[1],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灵魂”这个说法不够科学。为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需要被剥离“灵魂的外衣”。心理学家放弃了心理学与灵魂的亲密关系,让宗教垄断了对灵魂的研究。心理学后来转向关注行为、研究、实验、防御机制,以及与人类思维有关的方面。其他任何事情——比如人生意义和一些关于灵性的讨论——都成了禁区。
当你谈论自己的灵魂时,你就已经接受,自己有一个重要而神秘的、全然内在的世界。这个世界通常处于你的潜意识之中,在某种程度上是神圣的,值得尊重和崇敬。这个内心世界也了解,对你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你背离内心世界的意愿时,它甚至会让你觉得受到了道德伤害。它似乎了解你的人生追求,了解你此刻是否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如果你说服自己放弃理想,或者委曲求全,你的灵魂会感到难过,它会让你感受到这一点,让你感受到它的焦躁和渴望。你甚至可能会经历焦虑或抑郁,这些迹象表明你已经与内心分离,不再感到完整。当你试图成为一个并非真实自我的人时,通常就会出现这种结果,比如在你试图忍让或者取悦情感不成熟的人的时候。但是,当你与你的灵魂之音同频时,生命的意义便不证自明,你会感到终于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你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灵魂。如果你觉得,光靠自己的思维就能为“存在”这一最为深刻的问题提供指引,那么很快你就会陷入各种动机相互对抗的混乱之境。只有灵魂的内在智慧能够推动你走向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之路、真正的自我实现之路。重视灵魂的指引的人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意义和其间的联结。他们相信自己的灵魂之音,常常被引领至充实的体验之中。
另外,倾听自己的灵魂之音并非一件“自私”的事。“自私”是来自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一种常见指责,你也因此经常这样责备自己。要知道,如果你是一个冷静而充满活力、追求有意义的爱好的人,那么你也会将这份力量传递给他人。那些不去倾听自己灵魂之音的人,那些感受不到与自我的联结的人,往往最终给他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我已经下定决心,我不必知道灵魂从何而来。我只需要承认,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在激励着我,指引着我。也许我们曾为灵魂应属于何种意识形态而吹毛求疵,这其实是对灵魂的一种伤害。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像争夺孩子的监护权一样,将灵魂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来回拉扯。也许灵魂这一概念可以脱离宗教或者心理学,独立存在于无法磨灭的人类内在经验的范畴之中。也许你完全可以好好地利用它,为自己和世界做出贡献。当你的灵魂完整时,你的生活也会一帆风顺。
开放、有目标、有追求、感到与更为宏大的事物之间拥有联结,这些都是尊重自己的灵魂所带来的好处。你不必非要拥有某种宗教信仰,才能信仰自己的灵魂。拥有宗教信仰只是你认真对待自己灵魂的方式之一。
Self - Care for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1]psychology由词根psycho-和后缀-ology组合而成,前者有“灵魂”之意,后者表示学科。——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