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安全应急产业体系尚需完善

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完善。2020年以来,为加强对安全产业、应急产业发展的归口、统筹指导,国家将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合并为安全应急产业。新整合的产业缺少对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统筹,缺乏产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急需制定配套的细化政策措施。二是基础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合并后的安全应急产业缺少专门的统计口径,导致主管部门无法对该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哪些细分领域的产能是否过剩也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三是供需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安全应急产业隶属关系复杂,分散于机械、电子、化工、信息等多个行业领域之中,但不是各行业发展的主体,未获得相关行业的足够重视,在供需协调、统筹发展的路径、模式上创新探索不够,导致资源和要素配置无法向更高水平提高,阻碍了安全应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高端安全应急装备有效供给不足

一是在通用领域、低端市场的产品技术门槛较低,生产企业较多,产能相对过剩。产业结构优化进展缓慢,新旧动能衔接不畅,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新兴领军企业及龙头企业不多,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进展。二是在高端产品市场,市场占有率较低。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矿山智能化采掘平台、深海应急救援装备等领域关键设备仍然存在明显的对外依赖。产业链龙头企业尚属凤毛麟角,“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企业尚需支持。以灭火飞机为例,美国超大型灭火机载水量为45.5吨,波音747客机改装的全球最大的灭火飞机,载水量可达74.2吨,续航里程超过6400千米,一个防火期共投入的飞机数量接近1000 架。三是产品可靠性、稳定性水平不高,国产消防车底盘等产品较国外进口产品仍存在明显差距。受制于技术短板、市场需求不成熟、供需信息不对称、存在制度性障碍等方面问题,国内供需循环体系短板等是制约我国安全应急装备有效供给提升的关键原因。

三、产业集聚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我国安全应急产业以基地为核心,在各区域内集聚式发展。从已公示的8 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18 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来看,东部为8 个,约占全部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1/3,发展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从西部、东北地区来看,除四川、吉林等少数地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之外,其他地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企业较少,产值较小,尚未形成规模。“十四五”期间,随着各地对安全应急产业的日益重视,安全应急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拓展,东强西弱的产业格局将逐步减弱。

四、数据挖掘技术尚不成熟

数据应用偏监测,少预警。从深度而言,目前数字化应用主要用视频监控取代人工排查,但对隐患排查、监测预警时所需的基础信息的数据量、颗粒度、覆盖度和精细度等不足以支撑深度分析与挖掘,特别是自然灾害分布状况、危险源分布状况等基础底数不够清晰,在跨部门、跨层级场景下,数据资源接入与汇聚程度难以满足业务支撑需求,未能充分发挥超前预测预警能力。

从广度而言,由于各地应急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地震、地质、气象、水旱、火灾等灾害监测网络不健全,即使使用了网络,日常使用的业务系统也多数停留在数据统计和工作流程数字化的层面,偏重于底层的基础治理工作,缺乏业务应用导向,对未知风险和安全隐患缺少数字化、科学化的精确辨识和应对能力与手段。例如,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有待提高,大规模灾害的计算分析工具研发不足,应急通信保障与“泛在连接、随遇接入”的实战要求仍有差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