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近两年,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窗外还是一片黢黑,屋里只剩下我打字的啪嗒声。断断续续,我写了二十多万字,我的写作激情如此之高,是受一本书的影响。

这本书叫《乱时候,穷时候》,作者姜淑梅本来是黑龙江省安达市的一位家属工,1997年,她六十岁的时候开始学认字,2012年75岁时开始学写作,先后在《北方文学》和《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然后结集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这本十九万字的书。

作者笔下都是大实话,读她的书如同小时候听老人讲“白话”(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在人心里。

书本里的内容感动了我,她的写作精神和毅力更感动了我。

她在书中说,她刚学写字时,拿起笔来,手都哆嗦,横也写不平,竖也写不直,一天写不出两句话来。写了十来天,手不哆嗦了,横竖也比原来平直了,一天能写三行五行字。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写作的。比起她来,我算是有点儿基础,人家都在发奋写作,我为什么不能。

我决定写自己的书。我列了一个写作计划,我要像姜淑梅老人那样把一生的经历写出来。写我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写我的童年时代,写我的读书历程,写我的军旅生涯,写我当记者的岁月,写我退休后的生活……

一个个人物,一件件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故乡的河流、田野、树林,小时候摸过鱼、割过草、游过泳的地方,向我展开一个个画面。

写父亲时,如同看到父亲向我微笑,我禁不住潸然泪下,一边哭一边写;

写挚友时,想起儿时的玩伴,一起在田野里疯跑,一起在淮河滩上嬉戏;

写老师时,我好像又是当初的少年,单纯,诚恳,贫穷,饥饿……

年过古稀,虽然常常忆起少年时,但总是一片模糊的惆怅,没想到写作能够帮我将一去不复返的旧日召回,栩栩如生地再现,让我像是活了两次。

困难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过去写了几十年的新闻,从来没写过散文,刚开始写散文时,我感到无从下手,语言贫乏,知识不足,更谈不上技巧。于是我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上午写作,下午读书。

我读完了陈忠实的小说和散文集,重读了《张贤亮精品集》,我对刘庆邦的小说情有独钟,我对梁衡的散文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自己的浅薄,越读越感到后悔:这么多好书好文章,我为什么不早些年读?现在老了,记性差了,前面看后面就忘了,读了还有什么用?

可是我一想到人家姜淑梅,六十岁才识字,七十多岁才写文章,都不嫌晚,我还不到七十岁,说什么晚?我感到惭愧。

这样一来,我就重新振作了。除了学习全国知名作家的写作经验外,我还主动地与市里一些青年作家联系,登门向他们学习文学创作方法。他们看我态度诚恳,真心向他们请教,也悉心为我释疑解惑,指点迷津。让我逐步摸索出散文的选材、结构、提炼主题等写作技巧,越写越想写,越写越顺手。

近几年,我身体不太好,想到现实中的事,感觉诸事皆可忧,而我年迈乏力,什么都不能改变,心境常被无力感侵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现实中的烦恼被推远,似乎笔下的世界更为真实,我想把心中感觉提取出来,让细节更加清晰。尽管完全做到很难,但是只要有一点点达到,我心中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感,内心也变得更有力。

写作,让我不知老之将至,是生命送给我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