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里,因为中央要求严查各地吃空饷现象,驾校催促父亲赶紧回去上班,一向心高气傲的父亲在结束商贾生涯后选择回到原先的驾校这样的事业单位,也终于不用自己向学校承担五险等费用了。之前的工作还能偶尔偷偷懒,工作也被其已经当上了校长和主任的师兄师弟安排得轻松,时而管管花草,时而看守教练场,有时又要接送学员做做教练,总之因学校领导体恤故而工作量都不太大,想来也算是很好的单位。
然而近些年因单位效益不好,也逼得他们这帮快要退休的老头亲自下乡招生,为了和外面的私人驾校pk,他们这帮老果果也只得拉下脸面来时不时聚集起来“头脑风暴”,想各种方法出奇制胜,说起来好不精彩!例如打价格战,又不乏要到偏远地区做宣讲等等,甚至为了抢夺生源,出差时这一车老年人像极了披荆斩棘的战士,哪能叫习惯了吃大锅饭的他们料得到自己如今还有这样被迫“奋斗”的一天。可喜可贺,可悲可叹,危机使人成长啊!
在本地生源增长乏力的当下,他们只好往更远的田间地头挖掘生源,所以这批待退休的老年教练师傅还得奔赴烈日下的凉山州附近宣传。父亲说那段时光也收获了一些不曾有过的神奇经历,例如招收到一批家在乐山周围的山区小伙,其实好些人已经在自家附近找人学过开车了,有的甚至能熟练掌握各类农用车的驾驶技术,对小汽车的摆弄更显露出武艺高强,也算是有些基础了,按理说拿驾照只是时间问题。只是他们大多苦于没有知识文化,或许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当时乡村教师太少无法普及,故而这批人长大后开车也只能偷偷摸摸,无照不得驾车上路。他们一行人来到学校从科目一开始考试,第一关就被拦住了,只因不太会操作电脑,故而无法参加科目一的上机考试。有的人甚至不识字,所以父亲他们这些汽车教练还得承担起教他们使用电脑和识字的工作。学生们想尽办法加快学习进度,还要加紧熟悉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各类标识,以便于能够快速通关。到了科目二和科目三,碍于交通规则的各种限制,还不能任由以前那样的野路子开车,这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另一重考验。好不容易考过前三科,最后一关又要回归原点重新再熟悉一遍基础知识再上机操作,此番下来,他们频频面露难色,悔恨年少时没能多多学习各种知识。
学校效益好的时候,根本不愁生源,老校区门口的两间大门面还被征用作为报名点,后来由于场地有限,又在遥远的新区另辟了一块土地用作训练场。训练场旁边就是农民自家的鱼塘,父亲闲时就在那里钓鱼,鱼塘旁郁郁葱葱的蔬菜地的另一边,建造了一所专供家禽活动的鸡舍——鸡舍里循环播放着各类流行音乐,那动感的律动,不断刺激着鸡鸭们保持运动。
行业寒冬接踵而至,要冲破往日的光环,面临市场竞争,驾驶学校也得开始自负盈亏。那么些教职工要依靠学校生活,把青春献给学校的人们都指望着能安安稳稳在这里退休,便有了一种说法叫,父亲单位上还出了一档子会计挪用公款案子,一时轰动全校,有关负责人纷纷下马。
风水轮流转,犹记得当年我考驾照时那报名时火热的场面,与现在的冷清气息间隔只没个两三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些看我从小姑娘长大的叔叔阿姨们如今见面也生疏了,但也有没啥野心一心只把青春都贡献给这个单位的人,通过多年来的默默付出和耕耘,有的如今已攀上高位,有的却并没有为自己挣出一份安稳的前途。人的命运是选择来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世间并不会有永远一成不变的“好”工作,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才是保持竞争力的好方法。一考定终生这样被老一辈追捧的体制内工作,现在也纷纷引入竞争机制,否则阶层固化之后更谈不上什么发展的可持续。
再后来,私人驾校开始以星火燎原之势冲击公办驾校,并且有新规发布告知学员可以不通过驾校教授也可以通过考试,于是原先香饽饽一般的单位又开始面临生源紧张的窘境,若是再不自救,等到哪天突然单位改制,这一学校的教职工都要面临分流到那些下属单位或者自谋出路。为了生存,父亲向校长建议将新区训练场架上电灯,等白天的学习结束后,又能利用夜间场地空置的优势租给学员进行模拟考试。校长保守,那时还并未预料到市场竞争会激烈到如今这般,又因当时学校受交通局等多部门共同管辖,上头未放权,下面人再有多少想法也无济于事。好多事就在因循守旧的执念下渐渐错失先机。
好在近两年很多人放弃了保持稳定的想法,终于意识到要随着时代发展改革自身。于是驾校也开始和当地公办学校强强联手,将就读学生直接先行内部转化。父亲从来没想过竟然在高中时因自身贪玩没能努力考上大学的三四十年后,竟然有一天能当这些大学生的招生老师,虽然招的是学习驾驶技术的人,可终究艺多不压身,学生从这里毕业之后又能多一项社会技能,双赢之下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私人驾校的崛起,大锅饭的时代早已过去,公办驾校又在编制内养着那么多员工已不堪重负,于是果断决定如同多年前国企改制那般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员工们又一次面临着时代带来的阵痛。那些年老的希望能够赶在快要退休之前就在单位里这么混着直到平安落地,年纪轻的不甘心,便不乏有一个朋友毅然决然放弃了所谓这份让人羡慕的稳定工作。编制啊,在我们这样的小地方可是被人追捧的铁饭碗,若是女孩子有个体制内的工作,那便是祖上积德都求不来的好事,一世姻缘也都算提前踩稳了。可是这个女孩之前便因为一定要与比她大很多的离异男人结婚而一度与家庭闹僵,最后她认准了自己的丈夫,虽然要照顾丈夫之前就有的那个孩子,自己也跟随丈夫经商的脚步将稳定工作辞去做家庭主妇。好在她家经济条件不赖,她不悔当初的选择,娘家妥协了最后选择对她的支持让她走得毫无顾忌。
她本身亦喜欢孩子,又想为丈夫延续血脉,更是承受住旁人无法理解的试管婴儿之痛孕育了孩子,当初她住的医院离我很近,她一声胃口不好想要吃点排骨,我便二话不说将家里的锅都一并端过去给她吃。看到她时,我险些认不出来,过去那如花似玉的模样却为怀孕变得憔悴极了,而她的孕肚部位,由于药物反应而变得异常肿大。她体内被手术培育出两个小生命,最终还是只保下来一个孩子。疫情时候她为了帮助丈夫筹钱周转,一度窘迫到身上连一万块的现金都摸不出来,然而过了这么久,我们才知道她亦是历经了大风大浪才逐渐走过来。
说到守旧,每年一到农历年末,陆家仍遵循传统——男娃除夕扫墓,女娃初二祭拜,或许由于只有过年时节在外的游子才有时间回家团圆,年年如此。随着我们小辈的长大和远游,传统在我们这一代之中仿佛按下了暂停键一般。犹记着过去年关末尾,我便随父亲跟着一众车流涌向埋葬着爷爷奶奶的墓地,墓地位于乡下的一处亲戚家附近的竹林,竹林茂密,将陆家先人的坟墓环抱其中。
我才四五岁时,奶奶去世那会儿还时兴盖棺入殓,硕大的棺材被大人们扛着葬入墓中。等到了我大伯去世,大家都不敢告诉爷爷,怕他承受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但我闲时探望爷爷,能隐隐感觉到他似乎已有所察觉,大伯是他身边一直以来最孝顺的孩子。大伯去世后,被葬在距离奶奶坟墓大概一百步的地方,每到年关的最后一天,大哥就要在奶奶和大伯的坟前祭奠,我们其余的一众孩子,还不太明白生死的意义,嬉笑打闹着在附近的果树上摘桔子吃。
父亲给我爷爷奶奶上坟时,几个叔伯也会携妻子孩子同去,坟头上一年未见已长得高高的麦草,被大家伙儿视作吉星之兆。待大人们借到附近农家家里铁锹等工具,将坟头参差乱窜的野草和枝桠铲平、折断,再在不远的田间提溜些泥土垒高坟头。待一切完毕,坟前先插上每家带来的两根红烛和三柱香,再摆好一摞摞黄色的冥币和各式各样纸糊的金银财宝,可千万别忘记摆上一些熟食和水果,老一辈将贡酒洒在坟头,烟要点来先烧给祖先们抽,接着点燃那串挂在旁边树枝上的鞭炮,随着几响鞭炮声向先祖们提个醒,祭拜仪式就正式开始。
大人小孩们围在墓前,碑上刻满了后人的名字,我们边向火堆中放置纸钱,一边还要预防着风向不对被火燎到头发。烧纸钱的时候,内心一定要虔诚才能得到祖先庇佑,面前的烟火越旺代表来年一定风调雨顺,大人们总说,小孩小孩快快长大吧,希望祖先们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保佑自己事业顺遂。就连平时不敢说的玩笑话,这个时候也能用于调节氛围,我们小辈总是童言无忌地期望着要这要那,最想要的就是中个大奖,大人们眼神慈祥地在心底里默默许愿,或许等我的年纪如同他们一样年长的时候,越是有最朴素的祈愿了吧。
看着一叠叠纸钱在火中化为灰烬,大人们将装置纸钱的口袋摆在地上,每人无论年纪长幼挨个到坟前磕三个响头,这都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感。磕的时候仍要在口中念念有词:奶奶啊,你记得拿着这些钞票在地底下吃好喝好,还请你保佑我的愿望一定要实现!
大家磕头完毕,一旁最末一辈的成年男丁再次点燃另一串鞭炮,这边是扫墓仪式中最后一个步骤,意思是告诉祖先我们告别了明年再来,也提醒祖先别忘记帮忙实现我们许下的心愿。仪式正式结束后,这个时候大家顾不上灰头土脸,都去争抢摆在坟头的熟食——那惹上了些灰的香肠腊肉。亲戚们还总说,一定别把肉上的灰给掸掉,囫囵吃下去了才会身体更好,就连烧纸钱时迎风飘扬在头顶的灰烬,也都是好东西,那可是先人们听到你的愿望来向你承诺的击掌。
爷爷在大伯走后没两年,也离我们而去了。那时已不允许公开土葬,爷爷在殡仪馆火化后骨灰被装进一个小盒子里,埋在了奶奶的墓旁边。传统继续在遵循传统的子孙的行动中延续着,留在本地的人方便的时候来看看,更多的孙辈由于分布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只能将传统留存在心里远远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