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国最后的长城燕昭王长城

东北平原的长城,大多分布在海拔200米左右的地方,华北平原则都在50米以下。比燕长城早一千多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环壕聚落防御工事,可视为长城的雏形。

中原政权最早进入东北平原的是燕国,燕昭王时期发动了一次成功的扩张,秦开“却东胡千里”,使燕国在辽东建立了统治。

为什么燕国早期不向东北发展,而是到了燕昭王的时候才想起开拓东北呢?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燕昭王之前,燕国本身还没有这样的实力向东、向北发展;二是今天的东北在当时燕国人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物产丰富的地方,而是被视为苦寒之地。战国时期的燕国人口不多,好地还种不过来,没有谁愿意去东北的冰天雪地。

战国时期的燕国,修建了南北两道长城。燕南长城位于燕国之南界,属于用于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主要防御的是齐国,也兼防赵国。燕昭王时期修筑的北长城是燕国北界的屏障,西起今河北张家口,经内蒙古的兴和县,辽宁的朝阳、阜新、沈阳、铁岭、抚顺、本溪、丹东等地,东到朝鲜半岛北部。这条长城被用来防御东胡,约修建于公元前300年,是战国时期创修的最后一道长城。

燕北长城主要修建在燕山的北部,经过的地区是许多少数民族曾经活动的区域。各族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开拓了这片富饶而辽阔的土地,东胡便是其中一支。燕国在昭王初期并不强大,为了换取北部的安宁,不得不以本国将军秦开作为人质与东胡媾和。

将军是战国时始设的武职高级军官的通称。春秋时晋文公建立上、中、下三军,中军地位最高,可以统帅三军,中军的首领称为将军,从而有了将军之名。但是,这时的将军并非指单独统兵的武官。战国时采取将相分设的制度,国君可以直接任免辅相和将军,分别统帅文武官员。战国时不同诸侯国对高级军官的称呼也不同,有上将军或大将军两种。如《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又如《史记·樊世家》载:“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掳我大将军屈匄。”

秦开是燕昭王宠信的爱将。为了让东胡不再给燕国制造麻烦,从而顺利实施伐齐兴国的战略目标,同时为了必要时借助东胡兵力用于燕齐之战,燕昭王派秦开出使东胡。秦开为质于胡的时间相关史籍记载不详,一些燕史研究学者认为应当在公元前299至公元前260年间。

个人认为秦开作为人质离开东胡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85至公元前284年。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燕国曾有借胡兵助其伐齐的考虑,二是燕昭王向东胡进军要有物力财力。选择对东胡作战最适宜的时机,可能在公元前284年伐齐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

这种以派将军过去做人质的办法实现的和平极不稳定,并不能使东胡停止南下的行为。燕昭王通过变革使燕国实现富强之后,便决定向东和向北发展解决来自东胡的威胁。秦开自东胡返回燕国后不久,燕昭王派秦开袭击东胡,迫使东胡大幅度地向北退却,这一行动给燕国带来了大片土地。

秦开率兵攻伐东胡之所以取得大胜,与秦开曾为质东胡并积极筹谋有密切关系。秦开在东胡期间,对东胡各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东胡与燕国毗邻地区的山川地理。回到燕国后,他向昭王提议尽速行动。燕军很快突破了东胡的防线,向前推进,不仅收复了被东胡占去的燕国小片土地,而且把燕国控制的土地向东北推进了数千千米。《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开率军拓展燕国东北部疆域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为了保障已经获得的土地利益,燕筑长城来防止东胡的南下。燕在新辟地实施郡县制,设置了五个郡,以便防卫东胡。

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向东北推进后的燕国所辖“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就是说包括了今北京以及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山西东北、山东西北、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韩非子·有度》中说:“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韩非子说的燕襄王就是燕昭王。燕国国力强大起来,成了举足轻重的大国。

燕国在北部和东部地区修造长城,起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在今天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市,襄平是今天辽宁省辽阳市。辽宁省建平县向北100千米左右的黑水镇,有至今保存相对最好的一段燕北长城遗址。说相对最好,是与已经消失了的地段比较而言,这里也已经成为一种遗址状态。早先人们并不知道,燕国秦开修筑的长城在哪里。直到1941年,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在进行考古调查时,途经老哈河的东西两岸看到有很长一道遗址,当地的村民一直称之为“老边”,也称为“土龙”。

经过考古调查,李文信为这条土龙验明正身。这也意味着考古界确认了其为早已失踪的燕长城遗址。建平北部这段燕长城长约7千米,经历了2 000多年的风雨侵蚀,石砌的墙体虽然残存,但已经极其破败了。

辽宁建平燕长城暨方城遗址(董旭明 摄)

燕北长城后来被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所沿用,所以一般称其为燕秦长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新拨乡岱尹上村岱尹梁北的山脚下有一块《古长城说》碑,内容是乾隆帝于1752年作的《古长城说》。碑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包括碑头、碑座,通高550厘米,碑身高224厘米,宽130厘米,厚62厘米。此碑1966年被砸毁,1979年8月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拼接后重新立起来。

《古长城说》碑文记述了乾隆巡幸木兰围场时,发现了东西数百里长城的经过,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慨:

木兰自东至西,延袤数百里中横亘若城堑之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屯戍旧迹。问之蒙古及索伦,皆云:“此古长城也。”东始黑龙江,西至于流沙,类然。夫蒙恬起临洮而属之辽东者,今其城犹存,乃去此数百里而南,且东西又不若是其辽也。则古长城者,岂循蜚、疏仡时所为者耶?《山海》《括地》所未载,于无意中得之荒略口传,而借余以垂其名,岂非造物者之灵,迹久晦而必彰耶?尝苦载籍传记,浮夸多伪,固不若芚蒙无文者世代相沿,指实以道亡,无褒贬予夺于其间也。则秦之所筑,为扩边乎,为让地乎?于古无闻而今传焉。吾安知天下之似此未传者当复几何乎?又安知今经予传而必保其后此之不又失传乎?或曰:“此非城也!盖天地自然生此,所以限南北也。”夫天地既生此以限南北,则秦之为长城益可笑矣!

近十几年,辽宁、河北、内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对燕北长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长城所经过的地方发现了很多遗址遗存。调查发现,燕北长城在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阜新等地均为南北两道长城,这两道长城相距数十千米至百千米。燕北长城之所以会有内线长城和外线长城,是因为战国时燕国向北向东有两次扩张。内线长城修建于秦开破东胡后,而外线长城则是燕国稳定了东北之后,继续东扩时所修筑。

吉林通化战国燕长城壕堑及城墙遗址(董旭明 摄)

燕北长城的内线延伸到朝鲜半岛,其遗迹在1986年4月被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朝鲜考古学界称这条长城为大宁江长城。这条长城达120千米,北段正好与鸭绿江以西的宽甸县境内战国长城遗迹相接,大宁江长城无疑应该是燕北长城内线的最东段。

据2012年国家长城资源调查结果认定,燕北长城主要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地境内。辽宁省内分布于抚顺市抚顺县、顺城区、望花区,沈阳市东陵区、皇姑区、沈北新区,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北票市(县级市)、建平县。内蒙古自治区内东起敖汉旗,经喀喇沁旗,西至赤峰市元宝山区。河北省内分布于张家口市沽源县、赤城县。以上所有地方的燕北长城都是遗址状态了,有的地方甚至连遗址也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