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公元前297年之东周列国(十六)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172字
- 2024-11-27 22:30:03
在鲁国的历史中,出现了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鲁国的政治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
周宣王时期,鲁真公去世后,其弟敖继位,即鲁武公。
武公有两名儿子,长子名括,少子名戏。
武公九年,武公带着括和戏前往朝拜周宣王。
周宣王对少子戏颇为喜爱,决定立戏为鲁国的太子,
这一决定违背了当时的宗法制度,即应立长子为太子。
周宣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对此提出了异议,
认为废长立幼将导致鲁国未来的混乱,但周宣王未采纳樊仲山父的意见,坚持立戏为太子。
鲁武公对此感到不快,回到鲁国后不久便去世,戏继位,即鲁懿公。
然而,懿公的统治并未持久,他被哥哥括的儿子伯御所杀。
伯御随后自立为鲁国国君,统治了十一年。
最终,周宣王派兵讨伐伯御,将其诛杀,并立懿公的弟弟称为鲁孝公。
这一系列事件是鲁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废长立幼的事例,
它不仅引起了鲁国内部的动荡,也显示了周宣王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以及周王室权威的下降。
此后,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弑君事件逐渐增多,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鲁国的这些内乱事件,不仅削弱了鲁国的国力,也破坏了国内的稳定和团结。
鲁惠公时期,鲁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
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未能生育子嗣便去世了,
而他的妾室声子为他生下了儿子息,即后来的鲁隐公。
后来,鲁惠公听闻宋国有一位女子手掌上有“鲁夫人”的纹状,
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将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
仲子为鲁惠公生下了儿子允,因为母亲的特殊标记,允被认为有成为国君的潜力。
鲁惠公在没有明确立太子的情况下去世,这导致了王位继承的争议。
按照传统,长子息(鲁隐公)理应继承王位,
但由于允的母亲被认为有“鲁夫人”的天命,这使得允也有了继承王位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国内动荡,息并没有直接成为国君,而是以摄政的方式暂时管理国政,
同时立允为太子,承诺等到允成年后将政权交还给他。
然而,这种安排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卿大夫羽父是当时的权臣,他渴望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羽父向隐公提出了立自己为太宰的请求,这是一个几乎与国君平起平坐的职位。
隐公拒绝了羽父的请求,并表示自己并非正式的国君,无权做出这样的决定。
羽父不满隐公的回答,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
于是向太子允诬陷隐公,说隐公有意霸占权位,不打算将国君之位传给允。
太子允信以为真,决定采取行动。
在羽父的策划下,隐公被弑杀,太子允随后即位,成为鲁桓公。
鲁桓公即位后,初期羽父仍然保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字在史书上越来越少被提及,
这可能是因为鲁桓公有意疏远他,或者是因为其他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他的地位下降。
鲁桓公的继承人问题同样复杂。
他有多个儿子,包括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和公子友。
这些儿子及其后代在鲁国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尤其是他们的后裔,成为了鲁国的三大权臣家族,即三桓。
三桓包括孟氏、叔孙氏和季氏,这些家族的祖先分别是庆父、叔牙和季友。
这些家族在鲁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有时甚至超过了国君。
他们的权势逐渐扩大,最终成为鲁国的实际掌控者。
关于三桓的称谓,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误解。
在古代中国,“孙“字经常被用作尊称,尤其是在宗族中的长辈。
因此,“孟孙某”、“季孙某”这样的称谓通常仅限于宗主,
而宗族中的其他成员则被称为“孟某”、“季某”。
所以,严格来说,“孟孙”、“季孙”并不是正确的氏称。
《左传》等古文献中,通常只提到“孟氏”、“季氏”,而不是“孟孙氏”、“季孙氏”。
至于叔孙氏,其由来较为特殊。
最初,公子牙的后代建立了叔氏,后来叔氏的后人又改称叔孙氏。
三桓的崛起与鲁国政治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桓不仅在鲁国的政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如政治联姻、土地兼并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并不罕见,
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趋势。
鲁桓公及其后代的统治,以及三桓的权势,
都对鲁国乃至整个周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桓公去世后,太子同继位,即鲁庄公。
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和她的妹妹叔姜都是鲁庄公的妃子,
叔姜为庄公生下了儿子开。
鲁庄公在位期间,国政较为稳定,但他的私生活却颇为复杂。
庄公晚年,他在筑高台时偶然看到了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对她一见倾心。
庄公对孟任的迷恋到了极点,甚至跟随她回家,并许诺立她为夫人。
庄公与孟任的关系发展迅速,孟任为庄公生下了儿子般(也作“斑”)。
庄公有意立般为太子,但这与鲁国的传统“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相冲突,
因此他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鲁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重,再次考虑立太子的事宜。
他询问了自己的兄弟叔牙和季友。
叔牙推荐了庆父,暗示了一种选贤任能的意图,而季友则坚决支持立公子般为太子。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庄公最终决定支持季友,命他派人赐给叔牙鸩酒,叔牙饮后身亡。
叔牙的后代被立为叔氏,后来改称叔孙氏。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鲁国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继承权的争议。
庄公的决策不仅影响了鲁国的政治格局,也为他的儿子们的未来命运埋下了伏笔。
庄公的去世和季友的权谋行为,导致了鲁国内部的进一步动荡。
鲁庄公的去世后,鲁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反而引发了更多的内乱和权力斗争。
季友虽然暂时掌握了权力,但鲁国的王位继承问题仍然复杂,
三桓的势力也在逐渐壮大,最终成为鲁国政治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