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期

1992年到2007年,为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三个阶段。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等文件。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自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中国一直是这一战略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

第一,编制和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1992年8月,中国成立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为组长单位、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组织并指导《中国21世纪议程》的计划和编制工作。1993年10月,《中国21世纪议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994年3月,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这一历史性文本。《中国21世纪议程》涉及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四大部分内容,确定了78个方案领域,并针对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拟订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充分兑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1994年7月7日至9日,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获得圆满成功。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国21世纪议程》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第一部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值得国际社会学习和效仿。

第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讲话时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十二大关系,其中包括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1996年3月,中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纳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2000年,中国将保护生态环境全面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规定和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之一,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同时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实现永续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通过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提升并确认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成效。这一时期,中国积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了诸多实效。其一,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09 407亿元,增速10.7%,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其二,在社会领域,人口增长过快趋势得到有效缓解,2006年末总人口数近13. 14 亿,自然增长率为5. 28‰;社会福利保障更加稳定。其三,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森林覆盖率达18. 21%,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9 749.1万公顷。国家用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2 566亿元,占GDP比重达1. 22%。国家和社会层面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力度,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切实履行。

总之,确立、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对国际责任的担当。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