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新中国绿色建设的探索期
1949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个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面对的不仅是一穷二白的经济环境,还有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为了根治旧中国的病患,除了复苏经济,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非常注重绿色建设,并且取得了较好成效。这一时期的生态治理和环境改善主要围绕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和治理工业“三废”等活动开展。
第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这一时期推进植树造林等环境保护运动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其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经济发展推进,生产生活所需木材等原材料供应不足;其二,黄河等重点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其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植树造林等运动的意义具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在这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因素的推动下,植树造林、改善自然环境的运动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明确提及,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自然条件许可和人力可能经营的范围内,绿化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与此同时,在“垦荒精神”和“向困难进军”精神的鼓舞下,全国亿万青少年积极响应,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活动,有力地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了水土并改善了生态环境。从1955年秋季到1956年春季,全国青年共植树22亿株,合计造林546万亩,1956年参加植树造林的青少年多达1. 2亿人。
第二,大力推进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农业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当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水患肆虐。治水成为民生大事,中央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全国性会议以研究和解决治理水患的问题。为了治理黄河,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人民胜利渠等重要水利设施;为了治理淮河,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及几百座小型水库;为了治理海河,则在十余年时间里前后修筑防洪大堤4 000余公里,建成水库80余座。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治理了水患、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流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都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
第三,大力改进环境卫生。新中国还面临着缺医少药、人民疾病丛生的困难局面。鉴于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确立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建立、健全卫生防疫机构,建立医院分片负责制度,并积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和群众卫生运动以减少传染病传播并改善卫生环境。同时,重视发展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的作用,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应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同时关注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中医学的整体思想、药理机制等都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诸多绿色药材和绿色疗法。1958年,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需继续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1]。正是基于这一时期中国对中医药的科学认识和持续研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素中提炼出了治疗疟疾的医药,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样,中国人依托中医药实现了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1955年,卫生部颁发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加强传染病治理工作。以天花为例,中国在1959年于云南扑灭最后一例天花;1962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已经全面消灭天花。1965年底,中国建成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2 499家;至1975年,已建有卫生防疫站2 912家,有效改善了卫生环境,并提升了公众健康。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首诗为1958年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感慨和欣喜之余所做的两首诗词。最早于1958年10月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第四,大力开展环境保护。从1953年开始,中国的工业建设开始大规模推进。同时,由于经验不足,一些工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开始出现,国家开始重视这一问题。1971年,中国刚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便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尤其是环境事务。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环境会议,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所参加的第一个联合国会议。在时任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的邀请下,根据时任国家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中国派出了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深入地了解了国际环境事务,并加入全球环境治理的队伍。同时,中国专家参与了作为会议准备材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写作。现在该书已经成为绿色经典之作。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1972年为标志,中国的环境保护也开始提上国家议事日程。1972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更多地倡导环境保护工作。
1973年8月5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代表来自不同省市,包括政府部门负责人、工厂代表以及科学界人士等。在为期半个月的大会上,代表们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当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突出问题,如广州湾、胶州湾和大连湾等海湾的污染非常严重,而且森林破坏、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状况都有所加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环境问题也比较集中,中央逐步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此次会议最终审议并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新中国的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可见,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明确意识到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由此起步的。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