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考生有三猜,眉山苏轼不猜

一〇五七年春,欧阳修率领几位副考官“锁院”五十天。这是国家机密。黑压压的考生裹饭携饼,“待晓东华门外。”全副武装的禁军,维持三年一考的科举秩序。皇帝高度关注,百姓翘首以待,茶余饭后只谈科举。欧阳修上达天听,他的主张就是仁宗皇帝的主张。各地的考生们早有三猜:一猜主考官是谁;二猜主考官提倡的文风;三猜传说中的录取大改变。

老苏自抚雷琴,大苏小苏用功如常。他们住在城南的兴国寺,有菜园子和古槐树,苏轼赞曰:“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乡野青年读书破万卷,文章风格已经形成,猜也没用。

眉山苏轼自信心满满,为什么?他闻到了朝廷变科举的气息。再说,文章不合时宜,就只能等三年以后了。

临考的头一天晚上,大苏徘徊于古槐树之下。良久,星月布满天,人影树影在地上。老苏徐徐问:“轼儿三猜否?”

苏轼笑了笑,摇头说:“父亲不猜,儿子也不猜。我和弟弟都是有备而来。”

苏洵问:“那你围着这棵老槐树转,想啥呢?”

苏轼答:“想母亲。”

槐者,怀也。老苏大苏相对默然。屋檐下一直站着的苏子由热泪盈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眉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