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七国八制,五朵金花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此时的中国通信行业,普遍还在使用纵横制、步进制交换机,甚至人工交换机,完全看不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影子。当时中国电话交换网络的发展水平至少落后发达国家20年。1978年,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仅为0.38%,全国的电话机总数还不到世界电话机总数的1%。

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很多本地经商者和前来投资的外商希望进一步提升通信的效率。当时的邮电相关部门一没技术,二没资金。面对用户的迫切需求,他们只能引进国外的“落后”技术,甚至是淘汰下来的产品,仓促应对。

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安装一部电话需要花费上万元,还要提供单位介绍信。即使提交了申请,也往往要等好几个月。

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国邮电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集中在固定电话业务。全国各地忙着开通程控交换网络,提升电话的普及率。1982年,福建福州率先引进并开通了日本富士通的F-150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轰动全国。

1984年,上海贝尔电话设备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研制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合资企业,成立背景很特殊。当时“冷战”尚未结束,包括程控交换机在内的通信技术都受到“巴黎统筹委员会”4的封锁和限制,国内是买不到的。通过上海贝尔来制造先进的通信设备,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绕过这些封锁和限制。

4简称为“巴统”,正式名称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Export Control,COCOM),它专门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

1985年,闻风而动的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纷纷来到中国设立办事处。一时间,国内的通信市场出现了快速而又混乱的发展局面。各个省市的市场份额被不同的厂家占据,我国进入了“七国八制”时代。所谓“七国八制”是指当时中国通信市场上总共有8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7个国家(见表2-1)。这些不同制式的设备互不相通,造成了国内通信网络的“相互隔离”。

表2-1 “七国八制”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邮电部的牵头下,各相关部门开始研究推动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最终,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互联互通的目标得以实现,给世界电信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国外企业垄断中国通信市场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营和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利润丰厚的通信产业,与合资企业进行竞争。华为和中兴通讯等民族通信企业都是在那一时期成立并发展起来的。

当时国内通信企业的主要研发目标仍然是程控交换机,尤其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小门数用户交换机。虽然国外厂商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通信市场,但是有一块市场被这些巨头“遗忘”了,那就是农村市场。因为农村线路条件差、利润薄,所以国外厂商都没有精力或者不屑拓展这块市场。然而,中兴和华为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1992年1月,中兴通讯ZX500A农话(农村电话)端局交换机的实验局顺利开通。由于性价比高,符合客户要求,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93年,中兴2000门局用数字交换机的装机量已占全国农话年新增容量的18%。无独有偶,华为公司1993年自主开发的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A也在农话市场大赚了一笔。

在农话市场进行了技术验证和资金积累之后,两家中国企业迅速调整战略,推出了万门以上的程控交换机。1995年11月,中兴通讯自行研制的ZXJ10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获原邮电部电信总局颁发的入网许可证,该机终局容量可达17万线。同年,华为也推出了万门机的C&C08C型机。

1995年,由原电子工业部第五十四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EIM-601大容量局用数字交换机通过了邮电部鉴定。凭借这个产品,金鹏电子诞生了。

成立于1993年的大唐电信也是一家国有通信企业,其技术与人才基本上来自原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院。1995年,大唐推出SP30超级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可达10万门以上。

1991年,邬江兴主持研制出了HJD04-ISDN(简称04机)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当时,中兴和华为仍处于生产千门交换机的水平。后来,04机的几家生产商共同组建了巨龙通信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短短3年之内,巨龙的累计总销售额高达100多亿元人民币,产品销量超过1300万,成绩相当惊人。

就这样,巨龙、大唐、金鹏、中兴和华为这五家企业突破了国外厂商的重围,凭借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站稳了脚跟,成为当时名震全国的“巨大金中华”五朵金花。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在大力发展程控交换技术的同时,也开始引进移动通信系统。

1987年,在第六届全运会召开之际,中国第一个无线基站在广州建成,基站主设备来自爱立信,采用的是TACS制式。当时,整套系统拥有一个交换局、三个基地站,可容纳1200个用户。系统的发射机和交换机安装在西德胜山顶,收发信使用450 MHz频段,8个信道、8个载波,发信功率为每个信道40瓦,可覆盖范围达方圆20多千米。11月20日,在第六届全运会的开幕式上,广东省省长接通了蜂窝移动电话,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神州第一波”。

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是谁呢?是南海渔村集团董事长徐峰。1987年11月21日,他在广州办理了手机开户手续,号码是901088。徐峰回忆道:“当时邮电局的人还不知道这手机应该卖多少钱,他们让我押了一张2万元的支票,先把手机拿走。”那是一部日本NEC公司生产的模拟手机,进口价格1350美元,卖出价是12 000元人民币。当时的入网费是6000元,话费是0.6元/分钟,月租为150元。

中国的第一个无线基站建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随后,重庆、北京、辽宁等地也争先恐后地开通了移动通信网络。越来越多的用户购买和使用“大哥大”,成为那一时期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大哥大”以外,BP机(无线寻呼机)也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欢迎,出现在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时代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陆续启动GSM网络建设,我国紧随其后进行了引进。1993年9月19日,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GSM网在浙江嘉兴开通,GSM开始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