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命运多舛,成果有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中国历经多年战乱,通信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当时,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不到0.05%,全国的电话总用户数只有26万。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用过电话,甚至没有见过电话。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正式设立,领导全国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邮电部采取“统一领导,分别经营,垂直系统”的管理机制,设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分别经营全国邮政和电信业务。很快,邮电部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和第一次全国电信会议,统筹安排全国邮政和电信机构的业务恢复、组织编制、制度编写以及责权划分。

1950年2月,邮电部决定实行邮政电信合一的管理体制。截至1952年,这项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实现了邮政和电信的第一次合并。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正式成立。1955年,邮电部形成了三级管理体制,分别是邮电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县邮电管理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邮电工作者的努力下,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国内不仅建立了统一的电信组织管理体制,还建设完成了统一指挥调度的长途通信四级网络,电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工作也有了初步成果。

在科研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国内的通信技术人员仍通过自主研发,研制成功了一些通信设备。

在解放战争胜利初期,我国的电话交换机主要以人工交换机为主,步进制交换机为辅(这些少量的步进制交换机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后来,我国开始启动了纵横制电话交换机的研发。1960年,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套千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局开通使用。同年,我国还成功研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国产312-4型载波机,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再后来,随着“30千瓦自动调频单边带发信机”“50千瓦单边带发信机”等科研项目的成功,我国通信网络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除了通信设备研发之外,我国还建成了北京电报大楼、新疆国际电台等现代化通信枢纽,服务于国家及人民群众的通信需求。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速度稍有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