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你的故事: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 庄续玲编著
- 6868字
- 2024-11-04 10:43:50
第一章 校园心理剧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心理剧的诞生和发展
一 什么是心理剧
什么是心理剧?这是每位读者看到“心理剧”一词时首先想了解的问题。对此,心理剧之父莫雷诺在《心理剧(第一版)》中指出,心理剧是如今人类在遭受社会及自身心理困扰时,具备普遍性与实践性的最有希望与最能宣泄人类不安的治疗方法。他为心理剧做了如下的定义: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莫雷诺用两个希腊词“心灵”(psycho)与“演剧”(drama)来命名心理剧。
莫雷诺之妻哲卡·莫雷诺(Zerka Moreno)将心理剧描述为:你可以在当中探索生命,可以在没有惩罚的恐惧之下去冒险。
科勒曼(Kellermann,1992)则概括地指出莫雷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下对心理剧做出过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包括:“一种有信仰的神学”“一项带有刻苦修行者理想的戏剧艺术形式”“一套具备社会价值观的政治体系”“一门有研究目标的学科”“一种有治疗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一种生活哲学”。所以他提议心理剧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治疗方法,一种对心理问题的治疗途径”。同时他提出以下定义:在心理剧中,参与者们被邀请重新演出一些意义重大的生活经验,当下,他们的主观世界里有了团体的帮助。生活的每一层面都可以重新演出……心理剧中的场景饰演出生活事件可预测的发展变化或是突发的危机、个体内在冲突或是纠结的人际关系……所有心理剧所共有的一项疗效因子:个体在受保护的和好玩的环境中演出其内心的真实世界,并以这种创造性和适应性的方法替代性地掌控和应对那些带给个体压力的生活事件(Kellermann,1992)。
其他心理剧导演如是说:
心理剧是一种使用行动技术的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团体成员们并非围坐成一圈讨论彼此的生活以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剧中,伴随团体成员们的扮演,生活被他们带到了现场。这一过程内容丰富、生动、活跃而有趣味。团体成员运用他们的创作力和自发性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Holmes,1992)。
在心理剧中,团体中进行着的行动是观看正在动态进行中的个体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在特定情境下发生了什么,没有发生什么。所有的场景呈现在当前,即便有些来自于个体的过去或未来。团体扮演出当事人的部分生活,将之如放录像般呈现在主角和现场所有人眼前(Karp,1995)。
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主角不仅与导演形成关系,而且与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形成关系。心理剧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最终为团体带来疗愈性改变(Wilkins,1994)。
心理剧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更具建设性、自发性,更快乐、更有力量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人生。洞察与情绪宣泄的目的在于疏通个体的感知力,释放出个体应对改变的能力(Jan Costa,1995)。
心理剧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用在教育、商业、社区、家庭等多种情境中,应用心理剧必须在安全、无私的考虑下进行。心理剧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过程,其中的技术包括角色扮演、角色交换、镜照、即兴、回音、夸大、重演、替身等,使得参与者经验更加整合及具创意的过程(Adam Blatner,2004)。
此外,英国牛津卫生协会的心理剧导演则认为,心理剧是由维也纳精神科医师Moreno所创立的团体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表演治疗心理剧专家,国际哲卡·莫雷诺心理剧研究所心理剧导演龚林博士认为:心理剧是创造性治疗的一种形式,它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有效地运用演出的方法,促进个体成长并且使个人的创造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以便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从以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心理剧作为一种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治疗方式,既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能促进个体成长和拥有活力的适宜教育手段。首先,心理剧是一种用于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行动方法,它的成效源自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其次,心理剧是一种团体治疗,但它可以一对一地实施,而以团体的方式进行时,心理剧团体的成员不需要具有表演技能,当团体中的成员受邀扮演角色时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扮演。
综上所述,心理剧是一种团体治疗方式,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并借助角色于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我表演,使主角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逐渐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在心理剧导演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协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式。所谓的“剧”并非戏剧,而是指重新经历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就好像生活是戏剧情景,而心理剧导演就是剧作家一样。心理剧的目的是经由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人们以一种自发的、戏剧化的方式表达感受。心理剧导演通过引发有意义的事件并促使团体参与有意义的事件,来帮助团体参与者接触过去、现在和未来情景中未予认识和未表达的感受,提供一个充分表达情绪和观念的方法,并鼓励新行为的出现。
二 心理剧的诞生与发展
心理剧由雅各布·李维·莫雷诺于1921年始创于维也纳。莫雷诺同时还是集体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最初他在儿童教育中使用了这种自发性戏剧,并建成了第一座心理剧剧场,随后又召开了国际心理学会议,成立了世界心理剧研究中心。心理剧的诞生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从单一个体的治疗到团体内个体的治疗、从语言方法的治疗到行为方法治疗的重要开端。
心理剧诞生后,莫雷诺持续发展心理剧超过50年之久,从维也纳到纽约,然后发展到世界各地,后期他的夫人哲卡·莫雷诺将心理剧发扬光大。概括起来心理剧的发展经过了初期发展和蓬勃发展两个阶段。
(一)心理剧的初期发展
莫雷诺创立了心理剧,并和哲卡·莫雷诺一起将心理剧发展起来。莫雷诺作为心理剧之父,还身兼精神科医生、戏剧家、诗人、哲学家、团体心理学家、心理剧作家、社会剧作家、社会测量学家与教育家等诸多角色。虽然莫雷诺对以上这些角色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在社会科学和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发挥最大影响力的领域是心理剧、社会剧和社会测量学。
莫雷诺对心理剧的探索与发展,可以分成胚胎期、婴儿期、青年期、成年期(赖念华,2005)。
1.胚胎期(1909—1921)
心理剧理论的构建与莫雷诺的成长过程密切相关,莫雷诺正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他的理论体系的。莫雷诺1889年5月18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他的母亲宝林娜依库(Paulina Ianescu)出生在一个西班牙系犹太人血统的家庭,生下他的时候,只有15岁。父亲利维·莫雷诺(Levy Moreno)是一位周游世界的商人,很少时间陪伴他。12个月大的时候,莫雷诺因为患佝偻病差一点死去。这时,一位神秘的吉普赛人对他的母亲预言道:这个孩子肩负特别的使命,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士将争相来到他的面前向他求教。于是,他的母亲给了他一份特别的期待和爱,而他也带着母亲的爱与信念长大。由于母亲信仰犹太教,但一直在天主教修道院学校中受教育,这种结合犹太教和天主教传统的早年经验对莫雷诺影响很大,使他从小就对上帝产生兴趣。这也导致了被莫雷诺视为其生命中决定性事件的发生:
大约在莫雷诺4岁时候,他们住在多瑙河岸的老宅子里。爸爸妈妈都出去了,莫雷诺和邻居孩子们打算在地下室玩扮演上帝和天使的游戏。不过他们都问“谁来做上帝呀”?莫雷诺就说:“我是上帝,你们全是我的天使!”大家都赞成。“那好吧,先把天堂盖起来。”莫雷诺领导孩子们把地下室里所有的椅子一张一张地垒起来,一直堆到接近天花板。接着莫雷诺爬上了椅子,并且坐在靠近天花板的椅子上;其他的孩子们绕着这个建筑物,像天使震动翅膀般地摇动他们的手臂。其中一个孩子邀请莫雷诺参加他们的假想飞行,因为莫雷诺已经完全投入了游戏中,所以他直接张开双臂,在最高处的椅子上做出飞翔的动作,想感受作为上帝的伟大——然而不一会儿,他就重重地跌在了地板上,摔断了右臂。
童年早期经验促使他在以后研究“借想象扮演让心灵超越现实”的可能性,并创造了“附加现实”的概念,也创造了心理剧作为实现的工具。莫雷诺6岁时,随着家人移居奥地利的维也纳。1909年莫雷诺进入维也纳大学读书,主修哲学,之后又转读医学。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创造性”和“自发性”的自然倾向,演剧是即兴发挥的结果。在这段时间,他常常在维也纳公园欣赏与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还尝试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在公园的一棵大树下生动地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并鼓励孩子们把所创造的故事表演出来。孩子们透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发了幼小的心灵世界,彼此分享从中得到的理性与感性上的满足。不少孩子在经历了他的演剧活动后,对教室内呆板的教学方式感到不耐烦,而向往莫雷诺的以行动、经验与创造取向所带领的学习方式。莫雷诺相信人类是天生的演员,且拥有自然的行动渴望,需要以亲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同时也需要将内在的情感状态表达出来,这种行动哲学早在希腊时代就被亚里士多德所重视。莫雷诺始终坚信“行动比言语更重要,经验是比书本更好的老师”,这一信念成为他为心理治疗、教育所做贡献的基础。他将一些爱玩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成立一个小剧团,将青少年们在团体中所发生的一些人际现象,包括外在的冲突与内在的挣扎,在公园或者小的表演厅表演给维也纳的市民看,引人入胜,结果帮助了一些有偏差行为的孩子解决了生命中的一些矛盾,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发展。
这一时期他还进入“红灯区”去了解妓女的生活,并组织了一个自助团体。团体中的成员可以隐姓埋名,彼此讨论现有的处境并互相支持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正是日后团体治疗、社区服务的萌芽。
1917年,莫雷诺对弗洛伊德说:“您分析人们的梦,而我教给他们勇气去再次梦想。”1919年莫雷诺第一次将这种表演正式命名为“心理剧”,并在1921年开始将它用于精神疾病的辅导。
2.婴儿期(1921—1924)
这个时期,莫雷诺开始关心社会问题,重视脉络和情境。因此,他在处理问题时不仅关心当事人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会尽可能帮助他们自己来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1921—1924年,莫雷诺开始在维也纳建立“自发剧场”,将一座老旧的博物馆改造成剧院,鼓励观众不只说出自己的故事,还要表演自己的故事。观众可以自由到舞台上扮演国王的角色,抒发对当时政府、官僚腐败的想法和情绪,大谈治国理念,也借此使他们相信——寄希望于找到一位适当的国王来统治是不可能的,要开启民主思潮,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同一时期他和一个叫戴蒙(Daimon)的同伴出版了杂志,这是一个提供生活新闻、即兴创作的刊物。
3.青年期(1925—1935)
1925年,莫雷诺来到美国。为了寻找更有探讨价值的领域,他居住在纽约,并把他的这套方法用来治疗有情绪困扰的儿童和犯人。他进入Singsing监狱,将犯人依据社会背景、人格特质、居住区域等不同分类,训练他们如何与同组的另一个人相处及交往,直到这些犯人出狱。他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帮助犯人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并重新建立支持系统,让他们可以和别人建立关系。这是团体心理治疗的起源。
莫雷诺于1929年创办了第二个剧场,即兴剧场(Theatre of Impromptu)。在这个时期莫雷诺将心理剧介绍到临床医学中。1934年他的经典著作《谁将得以幸存》(Who Shall Survive)一书正式问世,轰动一时。到目前为止,此书仍是所有心理剧导演必读的书目之一。因此可以说,莫雷诺到美国后,将心理剧理论哲学付诸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剧的发展。
4.成年期(1936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心理剧成熟的时期,莫雷诺将触角延伸到国外,如加拿大和欧洲各国家,也开始参与许多国际心理会议。1951年,他在巴黎筹办了一个名叫“团体心理治疗国际委员会”的团体,1954年在多伦多举行了首次会议;1957年在苏黎世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研讨会;1963年在米兰、1968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三、第四届国际研讨会;1973年在苏黎世召开了第五届国际研讨会。同时莫雷诺也组织了一系列心理剧和社会剧的国际研讨会:第一次,1964年,在巴黎;第二次,1966年,在巴塞罗那;第三次,1968年,在布拉格;第四次,1969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五次,1970年,在圣保罗;第六次,1971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七次,1972年,在东京。这表明心理剧已经被广泛接受,莫雷诺的书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他国家的很多研究者也撰写了大量心理剧方面的书籍。
1936年,莫雷诺买下比肯一家诊所,开设了一家私人精神科疗养院,作为心理剧专业人员和导演训练的基地;同时开始在每个周末提供“Open Sessions”,让人们有机会可以在一个公开的场所预演。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很多知名的心理治疗家都参与其中。
1971年,莫雷诺在阿姆斯特丹世界心理剧研讨会议结束以后,开始着手写自己的回忆录。1974年,在连续几次中风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体力一天天减弱,无法再有新的发明创造,他变得很沮丧,每天除了清水以外不再吃任何食物。当消息传出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敬仰者赶到纽约州比肯为他举行最后一场公开心理剧,其间他们吟诵了莫雷诺的诗词与文章;妻子哲卡也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并许诺会继续训练年轻的专业工作者。莫雷诺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在爱妻与高徒的围绕下,于1974年5月14日永远告别了他一手开创、奉献一生并深爱不渝的心理剧。
此后,哲卡开始做心理剧导演、教练工作,成为比肯训练中心的负责人。她着手整理莫雷诺的文字著作,出版了3卷《心理剧文集》(Vols.1,2,3),使心理剧的发展有了巩固的地基。她用英文翻译莫雷诺的思想,让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并在推广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出心理剧架构,这些在她为莫雷诺整理翻译的《心理剧的规则、技巧和附属方法》和《精神疾病的心理架构》这两本书中可以看到。而后一本书从哲学观、心理学及临床意义上构建了心理剧架构,就是我们今天所运用的心理剧基本架构。1974年莫雷诺过世后,哲卡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广心理剧,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极力介绍和推广莫雷诺的传统心理剧,使更多的人得益于这种治疗方法。后来,从事心理剧心理治疗的专家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学者也出版了不少专著,心理剧已经成为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心理剧的蓬勃发展
在世界各地心理剧专业者数十年的努力和推动下,到1974年莫雷诺去世时,心理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流派。值得一提的是,莫雷诺训练的12名导演之一马修·卡璞(Marcia Karp),于1974年建立了豪威尔(Holwell)心理剧中心,为心理剧在英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心理剧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开始在临床和非临床的场所被接受。
这一时期,心理剧已发展出古典、人本取向、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剧、易术、螺旋治疗、音乐治疗整合、家族树、角色理论等多种风格。
哲卡在莫雷诺去世后,作为当代心理剧的领袖和旗帜,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推广心理剧。
1.全球的发展
在美国,2011年2月布拉特进行了世界范围内心理剧研究的总结归纳工作,撰写了《心理剧导论》(Foundations of Psychodrama)、《心灵演出》(Acting-in)、《演出艺术》(The Art of Play)等重要著作;开凯特(Kate Hudings)运用螺旋治疗模式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研究(包括SARS和地震创伤);瑞默(Remer)运用心理剧进行青少年暴力和社会家庭问题研究;约瑟夫·莫雷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剧和音乐剧治疗实践与研究。
在澳大利亚,苏·丹尼尔(Sue Daniel)作为澳大利亚团体治疗与心理剧协会主席,与同仁一起开展了角色扮演心理剧治疗研究工作。
在法国,秀森堡(Anne Schutzenberger)作为莫雷诺第一批训练的12个导演之一,开展家族树和心理剧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非洲(南非)、南美洲(阿根廷)等地区也开展了心理剧的研究和实践;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也邀请瑞默、约瑟夫·莫雷诺等人进行专业培训,并开展本国的心理剧治疗工作;日本较早学习借鉴了心理剧的技术和方法,并开展了治疗与研究工作。
2.心理剧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
心理剧在台湾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之前。热爱心理剧的陈珠璋、吴就君、王行等人,结合本土文化特质作为教学的参照依据,传播心理剧理念和技术。第二阶段是1993年之后。1993年,哲卡的学生龚金术博士到台湾开始训练心理剧导演。1996年及2000年哲卡女士亲自访台湾,为台湾心理剧注入新的活力,传递了心理剧的火种,从而推动了台湾心理剧的发展及实现与国际更广泛的交流。20多年来,台湾先后引进多耶森和莫特、马修·卡璞、罗瑞·瑞默(Rory Remer TEP)、潘·瑞墨(Pan Remer)、凯特(Kate Hudings TEP)、龚宁馨(Gong Ning Shing,TEP)等许多经验丰富的心理剧训练师来协助教学。目前台湾已经培训出4位合格的本土心理剧导演,他们都经历了10年1 000多个小时的训练,并通过实务导剧及笔试方才取得证照,具有丰富的心理剧理论与实务经验。
3.心理剧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心理剧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逐渐被介绍到我国,被我国心理咨询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习了解并开始实践。我国权威的《心理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1995)出现了关于心理剧概念的简介;近20年内先后邀请了美国的约瑟夫·莫雷诺、哲卡和米切尔、凯特博士等访问大陆,分别进行了音乐心理剧、易术心理剧和螺旋心理剧(TMS)等治疗模式的讲学和培训。螺旋心理剧创始人凯特博士在中国大陆建立了TMS工作小组,2007年开始第二阶段的系统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助于在中国大陆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TMS团队。2008年5—7月,心理剧先锋团队成员前往四川地震重灾区,采取心理剧和行动表达技术进行创伤修复治疗。2004年起,通过龚鉥博士等专业心理剧训练师(TEP)的考核,大陆地区出现了首批螺旋心理剧专业辅角和心理剧初级导演,北京、深圳、苏州等地成立了各自的心理剧小组。与此同时,海峡两岸心理剧专业人员之间交流颇为密切,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剧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